宫、舍:《黄帝内经》中的建筑之象*

2016-02-01 10:05姚春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劳宫灵枢内经

姚春鹏,姚 丹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烟台 276826)

宫、舍:《黄帝内经》中的建筑之象*

姚春鹏,姚 丹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烟台 276826)

古代医家在中医理论的建构中,特别是在建立人体生理、病理理论时运用取象比类方法,广泛撷取自然、社会、人事之象来类比人体,其中包括人们熟悉的日常居住的房屋建筑。故对“宫”、“舍”之象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人体生理、病理学中的运用作一探讨。

宫;舍;《黄帝内经》;建筑之象;取象比类

取象比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基本思维方法。取象比类是用人们熟悉事物及其形象、性质、功能来类比认识不熟悉的事物的重要方法。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及其产生原理是极其复杂而难以认知的领域。古代医家在缺乏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当时各个领域的知识,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来认识人的生理病理。其中广泛涉及到房屋建筑知识,建筑之象是《内经》理论建构的重要知识来源之一,本文略论“宫”、“舍”之象。

1 取象比类

取象比类是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也是《内经》理论体系建构的思维模式基础。人类的认识总是按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人及物、由内及外的规律发展的。人们在认识时,总是尽可能地把已经获得的对近、浅、人、内的认识推及远、深、物、外,这就是已被现代学术界所肯定的“隐喻”认识模式。理查兹提出“隐喻无所不在”的原则,隐喻在中医学就表现为取象比类。取象比类是以隐喻思维为基础的,或者说取象比类是对隐喻结果的描述,隐喻产生了取象比类。人类在认识世界时,对某些事物或者状态虽然有所感觉但缺乏清晰的类别观念和概念语言,只能用已知事物的具体意象来表达对另一种事物或状态的经验。两类事物之间是通过联想和模拟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建立起联系的。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念是天人合一,古人认为人与万物都是天地阴阳之气所化生,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在认识上很容易把天地、人事、万物联系起来。人体具有极其复杂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而人体作为有机体是不能随意打开、了解其内里结构和变化的。因此,中医学对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的认识属于由外而内、由显而隐、由浅而深的认识。这就要用到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虽然中国古代医学也有过解剖学,但限于古代整体的科学水平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古代解剖学比较粗糙简单,难以解决实际的医学问题。古代医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除了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外,主要是在观察生理病理现象基础上以取象比类方法获得的。如果说解剖学获得的是直接认识,那么取象比类获得的就是间接的模拟认识,即以人们熟悉的外物之象来模拟间接认识,其中有一类涉及到建筑物之象。建筑物的特点是具体直观的,为一般人所熟悉,可以用模拟认识隐蔽陌生的人体生理病理。因此,房屋的不同结构部分可以用来模拟命名人体的部位名称及生理、病理过程。限于篇幅本文仅论述“宫”与“舍”之象。

2 宫

2.1 宫之涵义

宫在上古是房屋的通称而不像后世特指皇宫或者道教宫观。《周易·困》:“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1]391”《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1]572”《说文》:“宫,室也。从宀,躳省声。[2]152”“吕”是“膂”和“纽”的象形初文,有联接、聚集的含义。“宫”字从宀,从吕,会意,表示房屋是由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接构成的,而“宀”则是古代的一种房屋。《说文》:“宀,交覆深屋也。象形。[2]150”甲骨文像房屋之形。段玉裁注:“古者,屋四注,东西与北南皆交覆也。有堂有室,是为深屋。[3]909”《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3]909,926,2941”

2.2 五脏为宫

《内经》取“宫”之象以喻五脏为精神气血所藏之处,因而形象地称“五脏”为“五宫”。《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五宫即五脏。王冰注:“所谓阴者,五神脏也。宫者,五神之舍也。言五藏所生,本资于五味,五味宣化,各凑于本宫。”《管子·心术》经曰:“洁其宫。[4]126”其传曰:“宫者,谓心也。心也者,智之舍,故曰宫。[4]127”可见,以五脏为宫是先秦时期形成的共见。《内经》直接把五脏称为五宫仅此1处。另外,五宫在《内经》中还出现了4次。有2个意思。一指九宫中的第五宫,即中央招摇宫;二指二分二至和土旺用事的时间。从《内经》关于五脏的说法可以理解古人何以把五脏称为五宫。“五脏”在《内经》写作“五藏”。五脏之所以为“五藏”在于其基本功能是储藏精神气血。《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素问·宣明五气》:“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因为精气存储于五脏犹如人居处于宫室,所以以五宫喻五脏,宫又有围绕之意。《尔雅·释山》:“大山宫小山。[3]926”后引申为帝王之宫室。心包包裹心脏,《内经》以“宫城”之象喻“心包”。《灵枢·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

2.3 以“宫”命名气穴

《黄帝内经》以“宫”命名的气穴有劳宫、听宫。“劳宫”,手厥阴心包经之荥穴。《灵枢·本输》:“心……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其穴居手掌中心即中宫,手为劳动器官,故或名“劳宫”。《采艾编》:“劳宫,手劳于把握,此其都宫也。[5]211”这种解释还是比较直观的。《经穴释义汇解》:“劳,勤劳也。穴为心包络之荥火穴,臣使之官,代心主之官行政而劳,故名劳宫。[5]210”并引《穴名选释》:“劳宫,劳指劳动,宫是王者所居之室,本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荥火穴,位在手掌中央,守卫劳动器官,故名劳;心包为心之卫外。性属相火,火经火穴是心火的代表,故尊称劳宫。劳宫者,意指位当手心,心神所居之宫阙。[5]211”

“听宫”为手太阳小肠经之穴。《灵枢·刺节真邪》:“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于耳,此其输也。”《经穴释义汇解》:“宫,五音之首,针此穴,可助恢复听力;又因此穴在耳屏前,深居于耳轮之内,而以宫相喻,故名听宫。”并引《医经理解》:“听宫,又名多所闻,穴在耳中珠子,故名也。[5]128”

2.4 心在面部的望诊分部为“王宫”

《灵枢·五色》:“王宫在于下极。”王宫为帝王所居之宫。中医认为,五脏在面部都有其诊察分部,心为君主之官,心在面部的分部,自然叫王宫。这是形象而美化的说法。宫字在《内经》中出现114次,除了以上作为五脏特别是心主及与其有关的穴位、望诊部位的名称外,还有二意。一指五音之一的宫音,一指古代历法根据北斗七星斗柄在一年中不同转向而划分的天体区域。因与人体生理、病理无关,不论。但从意义上说,也是从宫的本源之象引申而来。

3 舍

3.1 舍之本意为客馆

在《内经》中与“宫”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字是“舍”。“舍”在古代本意为客馆,《周礼·天官·冢宰》:“掌舍,掌王之会同之舍。[6]72”掌舍是掌管客舍的官员。《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少时为人舍长”[7]2143。《说文》:“舍,市居曰舍。从亼、屮,象屋也。囗象筑也。[2]108”段玉裁注:“《食部》曰:‘馆,客舍也。’客舍者何也,谓市居也……此市字非买卖所之,谓宾客所之也。[3]2941”房屋的基本功能是让人居住,“舍”是宾客所居,是临时性的,与恒久居住的家宅不同。《管子·心术》:“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心也者,智之舍,故曰宫”[4]127,152。《管子·内业》:“敬除其舍,精将自来。”“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思之不舍,内困外薄,不蚤为图,生将巽舍”。“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4]152。可见《管子》已经把精气的居所比喻为“宫”或者“舍”。据《内经词典》,“舍”字在《内经》出现86次之多。《内经》之所以喜用“舍”字,与“舍”的功能适宜于模拟人体生理病理有关。

3.2 五脏为精气神之舍

在古人看来,精气是生成天地万物的本源,万物是形与气结合的产物。人之生是精气形神结合的统一体,精气神与形的分离则是人之死。生命的本质和源泉是精气神,形体只是其发挥功用的载体。人不是永生的,形体只是精气神的临时居所。《灵枢·卫气》:“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生命终结时精气神则离开形体,回归天地之中。《灵枢·天年》:“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所以古人把形体特别是五脏看成是精气神之“舍”。《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天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大惑论》:“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内经》又有“次舍”的概念,“次”是次序、次第之意,因为五脏六腑在人身中有固定的处所,所以也称为“次舍”。《灵枢·胀论》:“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灵枢·五阅五使》:“腑脏之在中也,各以次舍。”“舍”字非常传神地表达了精气神与形体结合的有限性关系。

3.3 邪气入客为舍

“舍”不但可以表达生理性的精气形神关系,还可以表达外邪侵入人体的病理性关系。因为外邪本非人体固有之物,其侵入人体犹如强盗贼人占据了主人的家宅,但总是临时性的。《内经》把邪气侵入人身称为“舍”。《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素问·离合真邪论》:“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素问·缪刺论》:“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根据邪气入客的深浅有“内舍”和“外舍”的区别,《素问·痹论》:“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巳,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另外,《素问·气交变大论》等篇也论及“内舍”。“外舍”《内经》用例较少仅1次,如《素问·疟论》:“瘅疟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根据邪气入客的稳定与传变又有“定舍”与“传舍”之别。“定舍”即一定的处所,指不同性质的邪气客入人身之相对固定的不同部位。邪气虽然有“定舍”,但又不是永远定于此,是可以传变的,即“传舍”。《灵枢·淫邪发梦》:“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灵枢·百病始生》:“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传舍”,“传”为传入,“舍”为入住,“传舍”意指邪气传入并停留于某处。《灵枢·百病始生》:“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

4 结语

取象比类是以人们熟悉的事物形象来类比不熟悉的事物,进而达到认识陌生事物的目的。其根据在于二者的相似性,即熟悉的事物与要认识的不熟悉的陌生事物之间在某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取象比类是《内经》建构中医理论的基本思维方法,其取象比类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包括自然、社会、人事各个方面。作为人们居处的“宫”、“舍”其结构与功能为人们所熟知,而成为《内经》取象的重要内容。人体的五脏六腑及其生理、病理变化在古人看来,与“宫”、“舍”具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因而以“宫”、“舍”之象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这样就使原来对人体生理、病理模糊不清的感知渐渐明朗起来。这对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对中医养生医疗实践的发展都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52.

[3]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909.

[4]管子[M].房玄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6.

[5]张晟星,戚淦.经穴释义汇解[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4:211.

[6]周礼[M].吴友仁,李正辉,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72.

[7]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1:2143.

R222.15

:A

:1006-3250(2016)03-0299-02

2015-06-20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1CB505401)-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研究

姚春鹏(1964-),男,辽宁沈阳人,副教授,医学硕士,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国哲学史、中医哲学的研究。

猜你喜欢
劳宫灵枢内经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劳宫穴的妙用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掌中珍宝
——劳宫穴
人人手上都有一个“解压阀”
劳宫穴断心火
采采卷耳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