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禁服》“人迎”“寸口”位置初探

2016-02-01 10:05李国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灵枢内经经脉

李国祥,刘 洋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灵枢·禁服》“人迎”“寸口”位置初探

李国祥,刘 洋△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汉代以前,脉诊处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除寸口外,还有脉口、气口的称谓,三者的含义相同,并非都特指手腕桡侧脉动处,而是泛指脉诊处,因此寸口的取脉处应不仅限于手太阴肺经。故通过对古籍中脉诊处称谓的整理,结合中医脉诊发展的演变进行研究分析,认为《灵枢经·禁服》人迎气口脉的人迎脉位于颈动脉处,而寸口位于趺阳脉口处。

《灵枢·禁服》;人迎寸口;标本诊法;人迎;寸口位置

“人迎寸口”脉法最早出现于中《灵枢·禁服》[1],是脉诊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对于脉诊部位的认识不一而产生了许多争议,因此确定人迎寸口脉诊的部位是解决这些争议的关键。

1 《禁服》的人迎寸口脉法

在《内经》中论及人迎寸口脉法的文献,《灵枢·禁服》成篇最早,是介绍人迎寸口脉法最核心的篇章。这种脉诊法主要讨论通过人迎寸口脉搏动的大小和流畅程度确定病变所在经脉的方法。其判断方法是,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

这个脉法就是根据人迎与寸口脉象的孰大孰小及其是否躁急流利来确定病变所在的经脉。人迎大于寸口则病在三阳经,并以是否躁急流利来确定分属手足阳经;如果寸口大于人迎则病在三阴经,并以是否躁急流利来确定分属手足阴经。因此,《内经》在19篇中都有人迎寸口脉法的应用,可见这种脉诊是了解病在手足阴阳经脉非常简单实用的方法。仅仅通过不同脉诊部位的脉象比较,就能明确疾病所在经脉,这为临床能够实现快速辨证提供了诊断学保证,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与发掘。

2 人迎寸口脉法存在的争议

既然人迎寸口脉法有如此便利和快速的诊断功效,为何没有流传下来?文献表明,历代医家对寸口(亦称脉口、气口)部位认识的不统一成为障碍,直至晚清的何梦瑶还在《医砭》中说:“结喉旁人迎脉,怕大两手寸口脉数倍,从无寸口脉大于人迎脉者。[3]207”也就是说,对人迎脉大于寸口好理解,而对于寸口大于人迎则认为不可能。人迎的脉位《内经》十分明确,《灵枢·寒热》有“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2]59。《灵枢·本输》“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2]8,即解剖学颈动脉搏动的体表扪及处。而寸口脉的部位自《难经》诊脉独取寸口以来,基本共识为双臂挠动脉掌横纹后的搏动扪及处。无论从解剖管径、血液流量、搏动强度等,颈动脉总是大于桡动脉,因此绝对不会出现寸口大于人迎的情况。故此在该脉法中,寸口脉位的确定就成为最具争议的问题。

3 汉以前包括《内经》对寸口的认识

在汉代以前,包括《内经》中除寸口外还有脉口的称谓。如《灵枢·五色》就有:“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2]103”,这就是脉口与寸口互称的情况,且这种情况在《内经》中十分常见。而脉口并非都特指手腕桡侧脉动处,这一点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的淳于意医案中就有“齐太医先诊山跗病,灸其足少阳脉口”[4]605的记载。《周礼注疏》也有:“脉之大候,要在阳明寸口,能专是者,其为秦和乎”[5]217,明确提出阳明亦有寸口。

由此可见,脉口(寸口)称谓在《内经》时代泛指三部九候(上部天,中部人,下部地)的脉诊处,即十二经脉皆有寸口。《素问·离合真邪论》明确指出:“夫邪之中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于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1]56”当寒、暑等不同性质邪气入中经脉,会使感邪经脉气血发生相应变化,就像风吹在平静的水面一样产生涟漪,这种变化会循着经气运行达至经脉寸口,在寸口切脉时就会体察到“寸口中手”,即脉搏有力,搏动手指,《内经》的叫法为“中手”。邪气随经气循行或在阳经或在阴经“行无常处不可为度”,要顺着经脉循行次序,对十二经脉依次诊其寸口脉象,以确定邪气所在经脉。《内经》三部九候中的三部,是指人体的头面部、手腕部、足踝部,九候是这三部中的九处脉诊处,后世称之为脉诊的“遍诊法”,而不是《难经》中手太阴脉口的三部九候(即寸关尺浮中沉)。根据经文意蕴可以看出,十二经脉各有寸口。在外邪入中经脉时,可切十二经脉各自寸口来判断邪气之所在,可行“早遏其路”的干预。

4 脉口对于经脉的意义

在古人的认识里,经脉是“伏行在分肉之间,深而不见”[9]38的。同时古人又发现“十二经皆有动脉”,所以经脉的气血虚实只能通过各条经脉的脉动处诊察,而这些脉动处往往是各条经脉的原穴处,这些既作为穴位又作为脉口的搏动处,提供了各条经脉气血虚实的信息。这种情况《灵枢经》总结为“经脉者常不可见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2]38”

5 标本诊法

根据黄龙祥所著《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6]407已明确:在发展初期,经脉均起于四肢的腕踝部,各条经脉都有独立的脉诊位置,这些位置既是所在经脉的针灸穴位,也是经脉的脉口。《内经》称这种脉口为相应经脉的根或本,并在各条经脉的结束部位,也有相应的脉动处,这种脉动处被称为结或标,这两处脉口的比较,对于经脉气血上下的分布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内经》对于这种比较非常重视,如《灵枢·禁服》“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脏腑之病”[2]102;《灵枢·邪客》“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2]138”《灵枢经·卫气》:“能知六经之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2]108”

因为足阳明为“十二经脉之长”,“五脏六腑之大源”,“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素问·太阴阳明论》)[1]61,所以足阳明经脉在诊断人体气血的分布时关系尤甚。也就是说,足阳明寸口即趺阳脉和其标脉人迎脉口就有相当的诊断意义。对此《内经》也有具体的应用:“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素问·病能论》)[1]91。因为《内经》时代五脏脉的分部还未出现,所以此时的胃脉并不是手太阴脉口的右关部。胃脉在《内经》中定义为“两跗之上脉竖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2]15;“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素问·评热论》)[1]67。也就是说,此时的胃脉是足跗上的趺阳脉口。《内经》正是通过比较沉细的趺阳脉口和盛大的人迎脉口分析胃脘为痈的原因。而“当人体遭遇高排低阻力休克时,周围血管极度扩张,寸口脉当然比较大,然而血压也因此下降,人迎脉波动必然减弱,临床表现可见四肢温暖,汗出淫淫,心跳加速,而神智不一定清晰,这提示酸中毒时皮肤及末梢循环阻力过低,阳气固守无力,而阴气起亟太过,固有人迎小于寸口之候”,《明于阴阳》[8]95正是寸口大于人迎的情况。张仲景《伤寒论序》[7]14明确指出“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是医者的大忌,就是把足阳明经脉上下本末互参作为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也是记载人迎寸口脉法操作方法的直接证据。而《周礼注疏》更加指出,阳明寸口为“脉之大候”。加之《灵枢·禁服》人迎气口脉法是以“倍”字作为比较标准,除趺阳脉口外,其他部位的寸口脉均不可能与人迎脉口较量大小。

综上所述,基于标本诊法的思想,在上为阳下为阴理论的指导下,古人最终选择了“十二经脉之长”的阳明经“标脉”与“本脉”即人迎脉于阳明寸口作为比较对象,以彼此“倍”数的比较标准,建立了《灵枢·禁服》人迎气口脉法完整的形式,当人迎脉比趺阳脉大一倍时即是病在足少阳,当脉躁急时,病在手少阳,其他依次类推。所以《灵枢·禁服》人迎寸口脉法中的寸口不是我们一贯认为的手太阴脉口,是位于足部趺阳脉的脉口,人迎脉在颈脉搏动处。这才是《灵枢·禁服》人迎气口脉法的本来面目。

[1]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何梦瑶.医砭[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605.

[5]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7]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刘宝义.明于阴阳[M].山东:远方出版社,2001.

The First Exploration of Renyingcunkou of Jingfu

LI Guo-xiang,LIU Yang△
(Institute of China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ic theory of TCM Beijing 100700,China)

Before the han dynasty,the name of TCM pulse,In huangdi neijing,In addition to the cunkou And pulse,the appellation of port The meaning of the same.Especially not all wrist radial side pulsation But referring to reveal the place.Therefore,cunkou not only confined to the lung meridian.This article through to in terms of pulse in the ancient books hrough analyz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pulse– development.Think“jinfu of lingshujing”(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jinfu”)welcomed into intake of vein is located at the carotid artery,and possible cunkou is located in Yang mouth of arteries and veins

cunkou and renying of jinfu;diagnostic method of biaoben;the position of renying,cunkou

R241.1

:A

:1006-3250(2016)03-0301-02

2015-08-26

李国祥(1989-),男,山东济南人,在读硕士,从事中医方法论的研究。

△通讯作者:刘 洋,男,主任医师,研究员,Tel:010-64089040,E-mail:PXJQ5678@126.com。

猜你喜欢
灵枢内经经脉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采采卷耳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从文论医评《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