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病探析

2016-02-01 17:36罗平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2期
关键词:过敏性鼻炎面瘫带状疱疹



针灸治病探析

罗平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人民医院,256400)

【关键词】针灸;过敏性鼻炎;呃逆;面瘫;带状疱疹;胃肠功能紊乱;临证经验

笔者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积累了些许经验,愿与广大同仁讨论。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是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用西药脱敏剂治疗虽暂时有效,但副作用较大,且远期效果并不理想。针灸治疗该病疗效显著,且远期效果较好。

主穴:印堂、攒竹、迎香、颔厌、风池。配穴:通天、天柱、合谷。眼睛干涩流泪者,加太阳;久病明显体虚者,加足三里、阴陵泉;变态反应严重者,加足三里、大椎、三阴交;过敏症状缓解后,可加用肺俞、脾俞、肾俞。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石膏之性,又善治脑漏。方书治脑漏之证,恒用辛夷、苍耳。然此证病因,有因脑为风袭者,又因肝移热于脑者。若因脑为风袭而得,其初得之时,或可用此辛温之品散之,若久而化热,此辛温之药即不宜用,至为肝移热于脑,则辛温之药尤所必戒也。因此,笔者考虑治疗过敏性鼻炎用清泻肝胆之热方法治疗,效果更好。治疗取颔厌为胆经最高穴位,配合风池以清肝胆湿热;印堂与攒竹向鼻根部深刺,加迎香局部取穴,疏通鼻部气血;通天为太阳经穴位,配合天柱加强祛风之力。治疗起来事半功倍。过敏性鼻炎多为季节发病,建议患者在季节到来之前针刺1个疗程,连续几个周期,可以治愈此病。

呃逆

中医认为呃逆多由于饮食不节、胃中受寒,或肝气郁结,以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成。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呃逆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单纯中医讲的胃气上逆,西医的胃炎,饮食不适等原因。这种治疗起来最简单,和胃降逆即可。取穴内关、中脘、公孙、足三里、四关穴等,基本可以解决问题。如无效,加人中。

2.腑气不通证导致的呃逆。这种表现多为腹胀、长时间不大便。治疗以通腑气、通便为主,取穴四关穴、上脘、中脘、下脘、天枢、内外水道、内外归来、足三里、丰隆穴等。如无效,加刺董氏奇穴足三重穴。

3.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导致的呃逆。多为脑出血、脑梗死早期患者。治疗取穴内关、人中、三阴交,行醒脑开窍针法。根据具体情况加刺上文所述的穴位,还可以重按攒竹穴。

4.膈肌局部刺激导致的呃逆。多为肿瘤患者,如肺癌、肝癌、纵隔肿瘤等,病灶侵蚀膈肌导致。此种治疗即时效果较好,长期疗效不佳。治疗取穴内关、人中、三阴交,行醒脑开窍针法。相关病灶夹脊排刺,取穴四关穴、上脘、中脘、下脘、天枢、内外水道、内外归来、足三里、丰隆穴等。

为什么用醒脑开窍针法呢?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石学敏教授所创立的一种治疗中风病的针法,它以传统的中医理论及各家学说为基础,结合西医学的有关理论,认为中风的基本病理改变为“神窍匿闭”,据此观点,制定了以“醒脑开窍为主,疏通经络、滋补肝肾为辅”的治疗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治疗中风病的针法,简称“醒脑开窍针刺法”。醒脑开窍针法不仅用于治疗中风病,还可以用于治疗多个病症,主症是神窍匿闭,气机逆乱。呃逆主要是胃气上逆、腑气不通等,也可以说是气机逆乱证,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可以调理逆乱的气机。笔者临床中多用此法治疗此证,也包括抑郁症等,效果颇佳。抑郁症为神经功能性疾病,与中医讲的“气”有莫大关系。

面瘫

面瘫是一种常见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中老年居多。若治疗不及时,恢复不完全,常可产生面肌痉挛或连带运动等面瘫后遗症。很多患者1月后才来针灸科诊治,经过了多种治疗后,比如输液、服药、贴膏药、吃中药等,效果不佳,来针灸科治疗。笔者经常对患者解释,对于面瘫的轻症和中度偏轻的患者,其他治疗手段还是不错的,但之后的疗效就差了。这是笔者多年的观察所得。

针灸治疗面瘫效果很好,而且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应和患者讲,一发病即来针灸治疗,疗程在15 d左右即可治愈。笔者从医20年来,能说时间的就两种病,面瘫和带状疱疹,均在15 d左右治愈,当然是一发病即来治疗。有一种面瘫例外,如神经损伤导致的,治疗时间就长了。

曾有观点认为本病在初始的急性期内不宜针灸,这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一项大样本的以观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时效关系为目的的临床对照试验证实,在发病2周内开始针刺治疗者痊愈率为91.2%,在2~4周开始治疗者痊愈率为71.8%,病程在1个月以上才开始治疗者半年内的痊愈率仅为4.5%,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说明早期恰当的治疗是本病快速完全恢复的关键,而且早期针刺治疗还可以减少激素的使用。针刺治疗面瘫应该分期进行,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应有所不同,以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初始发病的急性期内,病邪表浅,面部取穴宜少,针刺手法宜轻,扶正祛邪为主,取穴颔厌(双)、健侧颧髎,患侧攒竹、太阳、下关、地仓、颊车、翳风、风池、人中。恢复期面部取穴则可适当增加并使用透刺等,加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加患侧夹承浆,地仓与颊车间排刺,健侧合谷,患侧养老穴。可改善面部血液循环、祛瘀通络,促进面部肌肉组织的功能恢复。对于某些患者发病初期会伴有一侧耳后疼痛的症状,应视情况在耳后翳风、大椎等穴点刺放血,以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迅速消除面神经水肿,降低神经损害,使神经功能恢复时间缩短,加速痊愈,防止后遗症的发生。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西医治疗目前多以抗病毒、消炎、止痛对症治疗为主。

中医学将该证命名为“蛇丹”,隋代《外科启玄》中称为“蜘蛛痣”,清代《外科大成》称为“蛇串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称“缠腰火丹”。多因风火之邪客于少阳、厥阴经脉,郁于皮肤;或因感染湿毒,留滞手太阴、阳明经脉,均可导致肌肤之营血壅滞,发为疱疹。与中医先有正虚邪蕴、复感毒邪的本虚标实观点一致。

带状疱疹原多发于腰部及胸背部,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此病上到头顶、下到脚趾,包括眼、耳、外阴部均有发病,近十余年来发病者越来越多,考虑与环境、气候因素有关,且发病不分季节。各个年龄段均有,也有儿童的个别报道,笔者临床中没有遇到。

笔者治疗以夹脊排刺配和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措施,包括拔罐、放血疗法、挑治、火针等。临床中发现带状疱疹初发即来治疗,多数15 d左右即可治愈。

采取“急则治其标”为主,治本为辅,标本兼治的方针,在临床实践当中效果颇佳。治疗取相应夹脊穴为主,夹脊穴位于膀胱经和督脉之间。督脉为“督领经脉之海”,而膀胱经为“巨阳”,是三阳之首。五脏六腑的腧穴都集中在背部。针夹脊穴可通达督脉经气,而督脉与六阳经相通,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因此,取夹脊穴能通达阳气,协调阴阳。另外,从其解剖结构来看,夹脊穴每穴都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静脉丛分布。因此,针刺夹脊穴,可刺激感觉神经,促进血液循环,而达到止痛目的。

围刺法是在病所的周边上下前后左右针刺,针数多少完全取决于病变范围的大小。十二皮部与络脉之浮络关系密切。《素问·皮部论》曰“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皮者,脉之部也”,所以在围刺固邪后,在局部施以刺络——梅花针叩刺,“菀陈则除之”,使邪有去向。

刺络源自《灵枢·官针》中九刺之“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使之出血,以泻其邪气。刺络同时加拔火罐,使祛邪务尽,邪去正安,既祛邪以通络止痛,又祛瘀以生新,有利于皮损愈合。这是缩短病程的重要一环。从西医学理论来认识,刺络拔罐能迅速减除疱疹对周围神经的压力等刺激而起到止痛作用。刺血疗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通过放血祛除邪气而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和恢复正气目的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适用于“病在血络”的各类疾病。

挑治疗法是在人体的腧穴、敏感点或一定区域内用三棱针挑破皮肤或不挑破皮肤,是通过刺激皮肤经络,使经络脏腑得到调理的一种治疗方法,有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解除瘀滞的作用。同样应用于带状疱疹,能起到加强治疗效果的作用。

火针疗法,古已有之,又称“焠刺”。火针疗法借“火”之力而取效,善“开门祛邪”“以热引热”,可以直接快速地祛除壅滞于经脉的湿热火毒,使疼痛缓解,具有止痛快的优点。

中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按经络学说逆向思维,可以得到十二皮部疾患预示十二经脉病症的结论,所以遵循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发挥腧穴远治作用以循经远道取穴,疏导经脉使气血调和,经脉通利,通则不痛。经过上述治疗,可贵的是许多患者于第1次治疗后即感觉疼痛明显减轻。这种治疗方法,很大程度地缩短了病程,使许多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愈后极少出现后遗神经痛。

胃肠功能紊乱

胃肠功能紊乱是肠胃综合征的总称,精神因素为本病发生的主要诱因,如情绪紧张、焦虑、生活与工作上的困难、烦恼、意外不幸等,均可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进而引起胃肠道的功能障碍。

胃肠功能紊乱起病多缓慢,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肠神经官能症又称肠易激综合征,为胃肠道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起病大多缓慢,病程常经年累月,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可局限于咽、食管或胃,但以肠道症状最常见,也可同时伴有神经官能症的其他常见症状。

治疗胃肠功能紊乱,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调节精神因素,二是通调胃肠道。二者同时进行,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取穴:百会、印堂、上星、完骨、四关穴等,调神为主;上脘、中脘、下脘、天枢、大横、气海、水道、归来、外水道、外归来,下取足三里、丰隆、上巨虚等穴通调胃肠。取穴根据具体情况加减。虚证加脾俞、肾俞、大肠俞、关元等穴。实证可取董氏奇穴足三重穴。

胃肠功能紊乱西医检查多无器质性病变,服用药物一段时间后效果多不明显,采用针灸治疗多能取得良效。笔者在临床治疗多例,疗效颇佳。依此治疗办法还可以治疗手术后胃肠不排气的现象。

在基层医院,针灸科与内外妇儿各科均有关系,帮助他们完成很多棘手的问题,取得了大家的信任。

笔者认为,现阶段针灸治疗疾病,最多的是神经病症方面,包括中风病、痿证(截瘫、周围神经损伤)。还有颈肩腰腿痛、癌性疼痛、多种功能性疾病、疑难杂症等。多数疾病疗效都值得肯定,希望大家都能关心中医的发展,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使中医发展越来越好。

(收稿日期2015-06-08)

猜你喜欢
过敏性鼻炎面瘫带状疱疹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带状疱疹疫苗该不该打?
儿童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老年带状疱疹药物治疗的对比观察
穴位贴敷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
自拟益气除鼽汤配合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
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分析
试论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