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的腹针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2016-02-01 17:36陆琦,林超岱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2期
关键词:气海腹针颈性



颈性眩晕的腹针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陆琦1指导老师:林超岱2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12.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研究

冯爱春等[1]关于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认为,颈性眩晕主要是椎动脉受压或椎动脉受刺激引起痉挛。

魏德芝等[2]关于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其研究进展认为,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的眩晕综合征。

宋坤锋等[3]关于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其研究进展认为,颈性眩晕主要包括: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学说、颈交感神经刺激学说、体液因子学说及本体感受器学说。

李永超等[4]关于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新进展认为,颈性眩晕主要包括:颈本体觉相关性眩晕、神经血管相关性眩晕。

谢辉等[5]关于颈性眩晕中医证治研究进展认为,颈性眩晕属中医“眩晕”“项痹病”等范畴。病位在脑,为脑失清灵而发。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主要病机为肝肾虚损。且本病分为:肝阳上亢证、脾肾阳虚证、气血两虚证、气虚血瘀证。

单纯腹针治疗颈性眩晕

求晓恩等[6]运用腹针治疗颈性眩晕30例,腹针处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气旁穴(双)。操作:一般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根据病程长短决定针刺深浅,病程短浅刺,病程长深刺。治疗结果:痊愈11例,显效16例,有效2例,无效1例,愈显率为90%。

谢文霞等[7]运用腹针治疗颈性眩晕20例,腹针处方:上脘、中脘、气海、关元、商曲(双)、下脘上、滑肉门(双),根据颈椎诸椎体增生的部位取穴。患者前3 d每天1次,3 d后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20例中治愈7例,效果显著6例,总有效率95.0%。

谢文霞等[8]运用腹针治疗颈性眩晕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双向调节作用75例,腹针处方:主穴:中脘、上脘、气海、关元;辅穴:商曲(双)、下脘上,滑肉门(双);根据颈椎诸椎体增生的部位取穴。观察结果示:腹针具有对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双向调节作用。

莫晓枫等[9]运用腹针治疗颈性眩晕进行临床研究治疗42例,腹针处方:中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双)、商曲(双)。操作:只捻转不提插,术者手下沉紧得气后留针。治疗结果:治愈16例,好转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24%。

李梅英等[10]运用腹针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30例,腹针处方:主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配穴:下脘上、商曲(双)、滑肉门。辨证取穴:肝肾阴虚型加气旁(双);气血亏虚加气穴(双);痰湿阻滞型加大横(双)。针刺时只捻转不提插,术者手下沉紧得气后留针。根据病程长短,患者胖瘦决定针刺深度。治疗结果:治愈10例,显效9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

腹针结合体针治疗颈性眩晕

何智泉等[11]运用腹针结合体针治疗颈性眩晕45例,腹针处方:中脘、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下脘。神经根型加建里,椎动脉型加气海,交感神经型加阴都(双)、气穴(双),用平补平泻之法。根据病程长短,患者胖瘦决定针刺深浅,病程短,患者瘦者刺之浅;病程长,患者胖刺之深。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为:45例中治愈32例,治愈率71.1%。

腹针结合手法治疗行性眩晕

钟荣芳等[12]运用腹针结合査氏手法治疗颈性眩晕60例,腹针处方:中脘、关元、建里、滑肉门(双)、商曲(双)。根据椎体增生部位及程度可加上脘上、气旁等穴。针刺时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根据病程长短决定针刺深浅,病程短浅刺,病程长深刺。手法操作:运用查氏手法进行复位,手法完成之后再检查偏移横突是否平复。每周2~4次,2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结果:60例中治愈35例,效果显著16例,总有效率95.0%。

吴伟凡等[13]运用腹针结合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61例,腹针处方:中脘、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神阙(加TDP局部照射),中脘附近采用梅花刺法。整脊手法:完成腹针治疗后进行枕颌牵引,持续时问20 min,将牵引重量控制在患者体重的10%,随后实施整脊方法。治疗每日1次,1周持续5 d,保持2 d休息,10次为1个疗程。持续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结果:61例中治愈37例,效果显著11例,总有效率95.08%。

范德辉等[14]运用腹针疗法联合龙氏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致颈性眩晕55例,腹针处方:中脘、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龙氏手法:先采用拇指揉法和掌根揉法放松患者枕后小肌群及双侧与寰枢椎相连接的肌肉,时间5~7 min。再根据寰枢关节不同的错位方式选择相应的治疗手法,旋转式错位选用仰头摇正法,侧摆式错位选用侧向扳正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治愈32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54%。

腹针结合中药治疗颈性眩晕

黄刚等[15]运用加味温胆汤配合腹针治疗颈性眩晕60例,中药治疗:方用加味温胆汤:姜竹茹10 g,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10 g,炙甘草10 g,葛根30 g,枳实15 g,丹参15 g,钩藤15 g,生磁石15 g。呕吐频作者,加旋覆花、代赭石;兼见头痛者,加川芎、白芷;若见耳鸣重听,加石菖蒲;若见舌苔黄厚腻,口苦尿赤者,加黄连、黄芩。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针刺:腹针疗法取中脘、关元、下脘、气海、商曲(双)、气穴(双)。风阳上扰型加大横(双);伴有恶心呕吐加梁门(双);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心悸、汗出等)加气旁(双);伴有肩部酸痛加滑肉门(双)。根据颈椎诸椎体增生程度加下脘上,其位置根据椎体增生的多少可以适当进行调整。针刺前首先明确有无肝脾肿大等阳性体征再施治。其中中脘、关元、气海、梁门、气旁、气穴深刺,调理脏腑之气;下脘、滑肉门中刺,调运经脉之气;商曲、下脘上浅刺,以达刺至病所。留针20 min,每日1次,针5次休息2 d,2周为1个疗程。为加强针刺效果,神阙穴可加艾条熏灸。治疗结果:60例中治愈28例,好转26例,总有效率90.0%。

商风英等[16]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结合腹针治疗颈性眩晕80例,治疗方法:①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药用:姜半夏10 g,白术、天麻、钩藤、橘红、茯苓各15 g,香附15 g,川芎10 g,丹参10 g,葛根30 g,牛膝10 g,三七0.5 g(冲服),炙甘草9 g,生姜3片,大枣3个。每日1剂,早晚温服,1周为1个疗程。②腹针:取中脘、下脘、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中脘和关元深刺,商曲浅刺,滑肉门中刺。合并颈项疼痛可在下脘用梅花刺法浅刺;久病者用腹四关,以加强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之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治疗效果:治愈24例,显效40例,好转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5%。

腹针结合其他治疗方法治疗颈性眩晕

张颖等[17]运用腹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41例,治疗方法: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气旁穴(双)。根据病程长短定深浅,病程短者浅刺,病程长者深刺。穴位注射取天柱(双),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 mL,每侧穴位各注射1 mL,隔天1次。治疗结果:治愈25例,好转15例,总有效率97.56%。

杨晓鸿[18]运用电项针加腹针治疗颈性眩晕35例,治疗方法:电项针取穴:风池(双)、供血(风池下1.5寸,平下口唇处)、颈夹脊穴(分别位于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每侧7个穴,以病变的锥体为中心,上下共取3对夹脊穴)。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腹针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阴都(双)。操作:缓慢进针,引气归元四穴深刺,商曲浅刺,滑肉门、阴都中刺,轻捻转百会、风池、膈俞、肾俞、脾俞、足三里。留针期间行针3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治愈18例,显效6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88.6%。

张军等[19]运用腹针配合悬灸百会治疗颈性眩晕30例,选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下脘上、商曲(双侧)、滑肉门(双侧)。头晕头痛加气穴(单);耳鸣眼花加气旁(单)。其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下脘上深刺,商曲浅刺,滑肉门中刺,气旁浅刺。留针30 min起针。每天1次,连续治疗5次后间隔1 d,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愈16例,显效10例,好转3例,无效1例,愈显率86.7%。

张晖等[20]运用颈三针结合腹针治疗颈性眩晕52例,治疗方法:颈三针:取双侧天柱、百劳、大杼,均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 min,间隔1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针5次休息2 d,14 d为1个疗程。腹针: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双)、气穴(双)。风阳上扰型加大横(双);伴恶心呕吐加梁门;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心悸、汗出等)加气旁(双);伴有肩部酸痛加滑肉门(双);根据颈椎诸椎体增生程度加下脘上,其位置根据椎体增生的多少可以适当进行。留针20 min,每日1次,针5次休息2 d,14 d为1个疗程。为加强针刺效果,神阙穴可加艾条熏灸。治疗效果:治愈24例,显效19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显效率82.69%。

小结

腹针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失衡脏腑的经气来治疗全身疾病,是以神阙布气假说为核心形成的微针系统。鉴于其无痛、高效、速效、方便、安全等优点,运用腹针治疗颈性眩晕有待进一步的探究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冯爱春,殷建权,褚春华.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7):517-519.

[2]魏德芝,霍清萍.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其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2):2501-2503.

[3]宋坤锋,高延征,高坤,等.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74-77.

[4]李永超,彭宝淦.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新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3):250-253.

[5]谢辉,马善治,郭剑华.颈性眩晕中医证治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12):1184-1186.

[6]求晓恩,周红波.腹针治疗颈性眩晕30例[J].中医杂志,2007,48(8):716.

[7]谢文霞,董海欣,叶天申.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563-2565.

[8]谢文霞,董海欣,叶天申,等.腹针治疗颈性眩晕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双向调节作用[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5):289-290.

[9]莫晓枫,方剑乔,宣丽华,等.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6):1220-1222.

[10]李梅英,姜蔓萍,李朝阳.腹针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3,45(9):124-125.

[11]何智泉,肖落,曹哲,等.薄氏腹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12):1446-1447.

[12]钟荣芳,查和萍,范志勇,等.薄氏腹针疗法结合查氏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2):11-13.

[13]吴伟凡,梁汉彰,吴伟,等.腹针联合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1):126-127.

[14]范德辉,林锦坤,张振宁,等.腹针疗法联合龙氏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致颈性眩晕[J].中医正骨,2014,26(4):19-22.

[15]黄刚,孔畅,林强.加味温胆汤配合腹针治疗颈性眩晕60例[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4):272-273.

[16]商风英,李旅萍,蔡红卫.半夏白术天麻汤结合腹针治疗颈性眩晕80例[J].四川中医,2010,28(6):116-117.

[17]张颖,李利东,陈振江,等.腹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4(4):70-71.

[18]杨晓鸿.电项针加腹针治疗颈性眩晕35例[J].陕西中医,2009,30(9):1205-1206.

[19]张军,罗娅娜.腹针配合悬灸百会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2):574-576.

[20]张晖,王桂萍.颈三针结合腹针治疗颈性眩晕52例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11):15-16.

(收稿日期2015-11-19)

猜你喜欢
气海腹针颈性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气海俞穴针刺深度研究
防“春困”,这些穴位按起来
自我按摩治疗前列腺病
腹针结合仙人揉腹法治疗经间期出血案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腹针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