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倒水莲栽培及利用研究综述

2016-02-02 16:07王子威何中声刘金福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6年4期
关键词:黄花皂苷学报

王子威,何中声*,刘金福

(1. 福建农林大学 林学院,福建 福州350002; 2. 海峡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350002)



黄花倒水莲栽培及利用研究综述

王子威1,2,何中声1,2*,刘金福1,2

(1. 福建农林大学 林学院,福建 福州350002; 2. 海峡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350002)

黄花倒水莲(PolygalafallaxHemsl.)为远志科远志属灌木或小乔木,以根入药,有健脾利湿、活血调经的功能。为更好开发利用黄花倒水莲资源,综述了其生物学特性、栽培与育种、组培快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以及提取工艺等方面研究,并对黄花倒水莲丰产开发技术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黄花倒水莲;生物学特性;育种与栽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提取工艺

黄花倒水莲(Polygalafallax)根可供药用,治风湿关节痛,肾虚腰痛,月经不调,经痛,子宫脱垂,病后和产后虚弱等症,并有一定的园林观赏价值[1]。目前黄花倒水莲资源来源主要依靠野生,由于现今民间黄花倒水莲的需求及药材市场迅速发展,野生资源采收过度,人工栽培黄花倒水莲已成为该植物资源合理保护、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如何栽培以及提高产量与质量现已成为开发利用该资源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黄花倒水莲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未来该种丰产开发技术提供基础。

1 黄花倒水莲地理分布与生物学特性

远志科远志属植物黄花倒水莲(Polygalafallax)又称假黄花远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黄金印(江西)、倒吊黄(福建)、黄花远志(中国经济植物志)、鸡仔树、黄花参、吊吊黄(广东)、白马胎、一身保暖(广西)、鸭仔兜(广西恭城瑶语)。植株呈小乔木或灌木状,高可达3 m。小枝密被毛。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8~17(20) cm,宽4~6.5 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稍圆,两面被毛,侧脉8~9 对;叶柄长0.9~0.4 cm,被毛。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10~15(30) cm,花长1.5~1.7 cm;外萼片中间1枚盔形花瓣黄色,龙骨瓣鸡冠状附属物流苏状,具柄。蒴果倒心形或球形,径1~1.4 cm,无翅,具缘毛。种子圆,径约4 mm,黑色或棕黑色,密被白色短柔毛。花期5—8月,果期8—11月[2]。

黄花倒水莲为我国特有种,目前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野生资源可见于山谷林下溪旁潮湿肥沃处,叶形较大,花序较密,龙骨瓣显著短于花瓣状萼片。在福建三江源保护区多见于竹林边缘及路旁,分布广且散,尚未发现成片分布[3]。在福建三明地区多生于溪边疏林及光照较好的山谷,其叶片纸质极易失水而萎蔫,主要分布于山的北坡[4]。在广西全区有分布,主要分布于生境保护较好的海拔超过400 m的大山中[5]。

2 黄花倒水莲生长规律与栽培育种研究

2.1黄花倒水莲的生长规律

2.1.1生态环境

福建三明地区黄花倒水莲主要与毛竹和杂木形成两种群落类型,其群落层次多样性和丰富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黄花倒水莲生境为温暖透光以及空气湿度较高的肥沃地带,乔木层郁闭度和高度相对不高,郁闭度过高的林下分布较少[4]。

2.1.2生物量与产量

采用随机取样对福建山区的黄花倒水莲群落研究表明,黄花倒水莲的生殖构件生物量与总生物量成线性关系;而豆荚生物量和种子生物量分配与其他组分成幂函数负相关;通过提高总生物量以促进花序发育可提高其观赏价值;可通过抑制生殖器官发育来促进根茎生长,提高产量与药用价值[6]。

2.2栽培技术

黄花倒水莲常用播种、扦插和组织培养进行繁殖。播种繁殖系数较低[7],为提高黄花倒水莲种子的发芽率有必要对其种子特点和萌发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史艳财等以黄花倒水莲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光照、温度、种子成熟度、晾晒时间、GA3浸种浓度、发芽基质对其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黄泥为基质100 mg/L GA3浸种6 h后在25 ℃光照下发芽为最佳发芽条件[8]。

对黄花倒水莲大田扦插育苗技术进行试验,采用插穗生根处理、覆盖保湿增温、除草、遮阴、施肥灌溉等技术措施可生产出高质量苗木,平均出苗率在90%以上,平均地径可达1.16 cm,平均苗高度最高55.3 cm[9]。在黄花倒水莲生长季节对裸根苗用4种处理措施进行移栽试验,比较新芽萌发时间、成活率,其中以生根剂蘸根+遮荫保湿+留全枝叶的新芽萌发最快,成活率最高[10]。根据黄花倒水莲与毛竹最适生境较为相似特点,建立了毛竹林下套种黄花倒水莲的栽培技术体系,为竹农增收,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山地农业综合开发开辟新的途径[11]。在杉阔混交林郁闭度0.1~ 0.3的林冠下套种的黄花倒水莲地径、株高、根、茎、叶生长量较大,成活率较高[12]。

2.3组织培养技术

勃列日涅夫为重新斯大林主义化,主要通过一些行政措施对站在反斯大林主义立场上的人施加压力,但又不采取或很少采取极端的手段,如逮捕判刑等。“一般的做法是革职,给予严厉的党纪处分,直至开除党籍,以及用越来越巧妙的手段搞臭和迫害持不同政见者,包括公开诋毁中伤他们,送入精神病医院,乃至驱逐出境,剥夺苏联国籍等等。”[33]191

为实现野生资源可持续发展,构建组织培养体系,产生大量种苗,建立规范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快速繁殖与栽培。黄花倒水莲组织培养体系以当年生带芽茎段为外植体,诱导丛生芽培养基配方为MS+NAA 0.1 mg/L+6-BA 1.5 mg/L,增殖率高且少量产生愈伤组织,丛生芽较粗壮,其中促生根培养基配方1/2MS+IBA 0.5 mg /L+NAA 0.2 mg /L,根的分化率高且植株长势良好[13]。

黄花倒水莲无菌苗诱导率达90%培养基配方为MS+BA 0.3 mg/L+NAA 0.05 mg/L,长势好,无玻璃化苗出现;经试验最佳诱导丛生芽培养基配方为MS+NAA 0.05 mg/L +6-BA 0.5 mg/L,经1个增殖周期数量可达12倍,且丛生芽生长密集粗壮;30天后取增殖后的无菌苗进行生根培养,经试验生根培养基配方1/2MS+NAA 0.5 mg/L+6-IBA 0.8 mg/L+0.3%活性炭,单株无菌苗生根数量可达5条。黄花倒水莲主要以根部入药,这为资源丰产开发奠定了基础[14]。

以木本植物用培养基( WPM)为基本培养基,得到最佳外植体诱导培养基为1/2MS + NAA 0.1 mg /L+BA 2.0 mg/L,诱导率可达95.1%; 最佳增殖培养基为WPM+NAA 0.1 mg/L+ BA1.5 mg/L,增殖系数为6.12,周期为25 d,不定芽生长状况好; 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WPM +ABT 0.4 mg/L+IBA 0.1 mg/L,生根率为95.67%;待瓶苗4/5 长出根原基时进行炼苗,7天后进行移栽。最佳移栽基质为泥炭土∶珍珠岩∶黄泥土 (2∶1∶1),成活率可达92.6%,且茎秆呈半木质化,叶色浓绿[15]。

对于组培苗的移栽在不同季节采用不同遮荫措施、不同基质进行黄花倒水莲组培苗移植成活率对比试验,移植成活率较高的基质为黄心土+5%钙镁磷以及轻基质,分别达80.3%和85. 6%,其中采用塑料小拱棚在林下移栽,则春、夏、秋三季的成活率均较高,分别达86.3%、81.4%、85.1%[16]。

3 黄花倒水莲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3.1化学成分

3.1.1矿质元素

随着中药药用价值研究的逐步深入,中药中的矿质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鉴定药材以及解释药用机理。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黄花倒水莲中的6种矿质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Pb

皂苷是黄花倒水莲中最主要的活性物质,在黄花倒水莲中发现丰富皂苷如黄花倒水莲皂苷A、远志皂苷、细叶远志皂苷元[18]。三萜皂苷是黄花倒水莲中主要水溶性物质之一[19]。对广西境内黄花倒水莲不同部位的皂苷含量进行测定,总皂苷含量差异明显,由根、叶、茎依次递减;而不同地域植株内皂苷含量无明显差异,根、茎、叶中皂苷含量范围依次为15.574~17.789 mg/g、7.923~10.971 mg/g、11.787~12.637 mg/g[5]。采用毛细管电泳法测定不同产地黄花倒水莲中,结果表明广西各地黄花倒水莲Tenuifilin皂苷含量为1.02~3.41 μg/g[20]。此外,通过建立黄花倒水莲皂苷C的测定方法得到准确测定结果,可用于监测黄花倒水莲质量[21]。

3.1.3酮类

采用UV-VIS 法测定黄花倒水莲中提取的总黄酮含量,该测定方法简单准确[22]。李丽等建立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Dikma DiamonsilC18柱,以流速0.9 mL/min的65甲醇∶35水为流动相在检测波长为245 nm的检测器中测定了黄花倒水莲中的两种口山酮(xanthone)[23]。采用75%乙醇从黄花倒水莲根提取到3种化合物, 分别鉴定出3种口山酮[24]。此外利用多种色谱技术从黄花倒水莲根的醋酸乙酯部分中分离纯化得到了7 个口山酮类的化合物[25]。

3.1.4多糖及有机酸类

黄花倒水莲中多糖类物质含量丰富,可进一步开发利用[26]。黄花倒水莲种子油的脂肪酸成分,首次发现在远志科种子中含有大量11-廿碳烯酸[27],此外还含有芥子酸、阿魏酸等[28]。

3.2药理作用

3.2.1增强免疫功能

黄花倒水莲中部分多糖能激活并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产生抗体以及提高淋巴细胞应答功能[29-30]。其总皂苷也能增强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31]。黄花倒水莲水提液具有明显免疫抗炎作用[32]。其提取物可促进胸腺和脾脏以及外周血象的恢复[33],进一步研究发现黄花倒水莲提取物还对损伤的小鼠DNA有一定修复作用[34]。另外黄花倒水莲提取物对小鼠肝损伤[35-36]以及胃黏膜损伤[37]具有一定修复与保护作用。通过临床观察实验结果,完全缓解2 例(10%), 部分缓解9 例(45%),肿瘤病灶两径乘积缩小<50%或增大<25%7 例(35%), 肿瘤病灶两径乘积增大≥25% 2例(10%), 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55%,表明黄花倒水莲煎剂可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杀死癌细胞[38-39]。

3.2.2降血脂作用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中药制剂黄花倒水莲口服液对高血脂症疗效显著[40-42]。观察对比黄花倒水莲煎剂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7例发现有效11例,无效2例[43]。黄花倒水莲中总皂苷具有调脂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可提取出4种具有明显降脂作用的皂苷类化合物[44]。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大鼠21 d 得到高脂模型,黄花倒水莲总皂苷能降低大鼠血清TG、TC及MDA含量并有一定剂量相关性[45]。通过构建家兔高脂血症模型、鹌鹑高脂血症模型和大鼠急性血瘀模型观察到黄花倒水莲总苷能显著降低全血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加速血液循环[46-47]。黄花倒水莲总皂苷通过对凝血系统的作用达到抗凝血和抗血栓效果[48]。黄花倒水莲皂苷C可明显抑制ox-LDL 诱导的LOX -1 mRNA及LOX -1蛋白表达,从而降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49]。黄花倒水莲提取物有显著降低小鼠血脂作用[50]。

3.2.3抗衰老作用

黄花倒水莲中的口山酮类成分具有一定抗氧化作用,从黄花倒水莲中提取了7种口山酮类物质,对H2O2的清除率在30.3%~74.8%之间[26]。从黄花倒水莲根中提取7个不同组分并用比色法研究其对脂性自由基DPPH的清除能力和还原铁离子能力,通过化学发光法比较各组分清除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黄花倒水莲具有一定抗衰老作用[51]。

3.2.4抗应激作用

通过小鼠高低温缺氧以及负重游泳实验证明黄花倒水莲多糖能延长小鼠在逆境下的生存时间, 增强小鼠耐低温、耐高温、耐缺氧能力,可以提高小鼠抗应激能力,这与秦华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52-53]。进一步研究发现黄花倒水莲水提物可明显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延长小鼠存活时间约4 min[54]。

3.2.5抗病毒作用

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可检测出黄花倒水莲醇提物1,3-二羟基-2-甲基口山酮、1,3-二羟基口山酮、1,3-二羟基-2-甲氧基口山酮具有一定的抗CoxB3和HSV-1病毒活性[55]。黄花倒水莲煎剂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Ag )具有体外抑制作用,抑制效果与药物浓度和接触时间有关,随接触时间1h、2h、4h增加,其吸光度值逐渐降低,说明接触时间越长抑制作用越强[56-57]。

4 提取工艺与开发

4.1皂苷类提取工艺

采用回流法进行黄花倒水莲总皂苷提取试验,最佳提取方案为用水浸泡药材粗粉12 h , 第一次提取时间1 h,第二次提取时间0.5 h, 加水量依次为药材的8倍和6倍,将两次提取液合并浓缩用大孔树脂纯化洗脱干燥即可[58]。对5种大孔吸附树脂性能进行考察发现:非板性HPD-100与LSA-30树脂在吸附和脱吸附性能突出[59]。测定通过大孔树脂的黄花倒水连总皂苷比吸附量从6种不同无机盐浓度中优选出最佳吸附无机盐浓度[60]。通过设计正交实验对比得到黄花倒水莲中远志皂苷浸取最佳条件:以400 r/min的搅拌速度用60%乙醇在80℃水浴条件下浸提1 h,结果浸取率可达85.06%[61]。

4.2酮类提取工艺

超声波法广泛用于黄花倒水莲酮类提取,经试验优选出黄花倒水莲中总黄酮提取工艺:料液比1∶20 g/mL,在80℃温度下以70%乙醇为溶剂,使用50 W超声波提取20 min。提取量最高3.71 mg/g[62]。对超声波提取黄花倒水莲总黄酮工艺进行优化,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15 g/mL,在55 ℃温度下以90%乙醇为提取溶剂提取40 min,超声波频率和功率分别为61 kHz和420 W[63]。

4.3多糖类

采用均匀设计法试验得到黄花倒水莲粗多糖最佳提取工艺:料液比1∶20 (g/mL),1∶6.1 (mL/mL)的乙醇与乙醚作为提取剂,回流3 h将多糖脱脂后提取率为2.65%[64];提取多糖,料液比1∶100 (g/mL),温度 99 ℃[65]。

5 研究前景与展望

黄花倒水莲药用价值正逐步得到重视,目前已取得一定进展。其种子繁殖率低,扦插、组织培养等无性繁殖技术相对成熟,现今桂林、永安、德化、永春等地已建立黄花倒水莲繁殖基地,组织培养技术将是其扩大繁殖的主要手段。黄花倒水莲药用价值早为民间所知,但在临床治疗中多使用煎剂以及口服液等传统形式,提取的有效活性物质仅停留在动物实验层次。对其各个有效活性物质的提取纯化也尚无成熟工艺,有待进一步分离纯化各化学物质并研究其在临床上的药理活性。其中皂苷类和酮类进展相对迅速,而其他活性物质亟需深入研究。

[1]中国民族药志编委会.中国民族药志:第4卷[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7: 572-578.

[2]郑万钧.中国树木志:第3卷[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2723.

[3]张君诚,高元龙,张杭颖,等.闽江源自然保护区远志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利用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4)(增刊):273-274.

[4]张君诚,宋育红,张钦增,等.珍贵药材黄花倒水莲的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2(5):819-824.

[5]徐宏江,徐增莱,朱丹妮. 广西黄花倒水莲资源调查及总皂苷含量比较[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3(1):47-49.

[6]欧建德. 福建山区生境黄花倒水莲生殖构件表型可塑性及变化规律[J]. 中国农学通报,2014(19):157-160.

[7]张杭颖,郑可利,卓翠蓝,等.药用植物黄花倒水莲研究进展[J].三明学院学报,2008,25(2):197-199.

[8]史艳财,邹蓉,韦记青,等.黄花倒水莲种子萌发特性研究[J]. 北方园艺,2013(19):159-161.

[9]董永进. 黄花倒水莲大田扦插育苗技术试验初报[J]. 林业勘察设计,2014(2):145-147.

[10]张海龙. 木本药用植物黄花倒水莲生长季节裸根苗移栽试验[J]. 江西林业科技,2012(6):10-12.

[11]彭明良. 毛竹林下套种黄花倒水莲技术[J]. 河北林业科技,2013(4):106-107.

[12]张海龙. 杉阔混交林下套种黄花倒水莲生长效果分析[J]. 福建林业科技,2013(3):113-116.

[13]罗万业,魏锦秋,蔡梅玲,等.黄花倒水莲组培快繁育苗技术研究[J]. 农技服务,2012(12):1335-1336.

[14]李翠兰,苏钰琴,莫燕兰,等.黄花倒水莲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2(13):77,79.

[15]刘秀芳,林文革,苏明华,等.黄花倒水莲(Polygala fallax Hemsl.)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种子,2012(2):57-59,63.

[16]陈绍煌. 药用植物黄花倒水莲组培苗移栽试验[J]. 林业勘察设计,2014(1):111-113,117.

[17]王晓平,王晓华. 广西玉林产黄花倒水莲的矿质元素分析[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2):51-54,58.

[18]钟吉强,狄斌,冯锋. 黄花倒水莲的化学成分[J]. 中草药,2009(6):844-846.

[19]ZHANG D M, TOSHIO M , MASANORI K, et al. Nine new triterpene saponins, polygalasaponins XXXIII-XLI from theroots of Polygala fallax HEMSL [J]. Phytochemistry,1997(45):733-741.

[20]刘峻,徐宏江,朱丹妮. 黄花倒水莲中TENUIFILIN的毛细管电泳分析[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2(5):59-62.

[21]王洪兰,冉启琼,刘峻,等.黄花倒水莲中Reinioside C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分析[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4(5):67-69.

[22]刘笑甫,秦树森. 黄花倒水莲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J]. 内蒙古中医药,2013(16):132.

[23]李丽,朱丹妮,严永清. RP-HPLC法测定黄花倒水莲中两种酮的含量[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2(1):44-46.

[24]黄朝辉,徐康平,曾光尧,等.黄花倒水莲的化学成分研究[J]. 中草药,2004(4):25-26.

[25]林黎琳,黄锋,陈四保,等. 黄花倒水莲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5(11):827-830.

[26]黄翔,王晓平,黎建玲. 黄花倒水莲(Polygala fallax)多糖含量的测定[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3(5):65-68.

[27]廖学焜,王会平,李宝灵. 富含11-廿碳烯酸的黄花倒水莲种子油[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8(4):362-364.

[28]钟吉强,狄斌,冯锋. 黄花倒水莲的化学成分[J]. 中草药,2009(6):844-846.

[29]秦华珍,夏新华,李钟文. 黄花倒水莲多糖的提取与毒理学研究[J]. 基层中药杂志,1998(2):51.

[30]秦华珍. 黄花倒水莲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1998(1):65-67.

[31]李卫真. 黄花倒水莲总皂苷对小鼠T细胞亚群和IL-2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2002(3):62-64.

[32]寇俊萍,马仁强,朱丹妮,等.黄花倒水莲水提液的活血、抗炎作用研究[J]. 中药材,2003(4):268-271.

[33]何勇,李洪亮,卑占宇,等.黄花倒水莲提取物对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6):828-829.

[34]黄翔,王晓平. 黄花倒水莲(Polygala fallax Hemsl.)对60Coγ射线辐射损伤小鼠组织DNA的防护作用[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3(2):65-68.

[35]王小丽,黄真,江丽霞,等.黄花倒水莲提取物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 时珍国医国药,2007(6):1320-1321.

[36]郭继远,王秋娟,吴锦慧,等.黄花倒水莲总皂苷对动物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 中国天然药物,2006(4):303-307.

[37]李洪亮,肖海,范小娜,等.黄花倒水莲提取物对实验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J]. 时珍国医国药,2007(6):1318-1319.

[38]雷贵乾,蒙维光. 黄花倒水莲煎剂治疗晚期恶性肿瘤20例[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3):13-14.

[39] 蒙维光,吴玲艳.黄花倒水莲煎剂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C].//中国国际中医药博览会.2003:143-145.

[40]黄胜光,陈新宇,李钟文,等.黄花倒水莲治疗高脂血症30例临床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1999(3):8-9.

[41]杨春华,陈新宇,郑少平,等.黄花倒水莲治疗高脂血症不同证型的疗效观察[J]. 湖南中医药导报,1999(12):19-20.

[42]陈新宇,黄胜光,杨春华,等.黄花倒水莲对高脂血症患者高、低密度脂蛋白等的影响[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3):33-34.

[43]蒙维光.黄花倒水莲煎剂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C]//中国国际中医药博览会.2003:88-90.

[44]徐康平,黄伟,谭健兵,等.黄花倒水莲降血脂活性成分研究[J]. 中药材,2006(1):16-19.

[45]徐宏江,王秋娟,朱丹妮. 黄花倒水莲总皂苷的调脂作用[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3(6):73-76.

[46]李浩,王秋娟,袁林,等.黄花倒水莲总皂苷对鹌鹑高脂血症模型的调脂作用[J]. 中国天然药物,2007(4):289-292.

[47]李浩,王秋娟,朱丹妮. 黄花倒水莲总苷对血瘀大鼠和高脂血症家兔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11):21-23.

[48]寇俊萍,李景峰,闫瑾,等.黄花倒水莲总皂苷对凝血系统及血栓形成的影响[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3(3):63-65.

[49]柏勇平,张国刚,石瑞正,等.黄花倒水莲皂苷C抑制ox-LDL诱导的LOX-1的表达[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5):659-662.

[50]李良东,李洪亮,范小娜,等.黄花倒水莲提取物抗血脂作用的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08(3):650.

[51]黄锋,林黎琳,胡娟娟,等.黄花倒水莲抗氧化活性研究[J]. 中国天然药物,2006(4):291-294.

[52]黄翔,王晓平,王晓华. 黄花倒水莲抗疲劳抗应激作用的试验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614-4615.

[53]秦华珍,夏新华,李钟文. 黄花倒水莲多糖的抗应激作用[J]. 广西中医药,1996(3):52-54.

[54]朱秋萍,李洪亮,范小娜. 黄花倒水莲水提取物耐缺氧作用的研究[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4):510-511.

[55]李药兰,戴杰,黄伟欢,等.黄花倒水莲化学成分及其抗病毒活性研究[J]. 中草药,2009(3):345-348.

[56]王伟华,褚裕义,刘伟士,等.黄花倒水莲对乙肝病毒体外抑制作用的初步观察[J]. 湖南中医药导报,1996(6):33-34.

[57]李梨平,王伟华. 黄花倒水莲对乙肝病毒E抗原体外抑制作用的初步观察[J]. 湖南中医药导报,1998(10):32-33.

[58]李玲,夏新华. 均匀设计法优选黄花倒水莲总皂甙的提取工艺[J]. 中药材,2001(10):742-743.

[59]钟露苗,夏新华,李波. 五种大孔吸附树脂对黄花倒水莲总皂苷吸附与脱吸附性能的初步考察[J]. 中成药,2004(6):18-20.

[60]钟露苗,夏新华. 无机盐浓度对大孔树脂吸附黄花倒水莲总皂苷能力的影响[J]. 中成药,2007(6):906-908.

[61]鄢紫红,郑可利,王铮敏,等.黄花倒水莲中远志皂苷提取工艺研究[J]. 三明学院学报,2009(2):185-188.

[62]林存丽,郑可利,鄢紫红. 超声波法优选黄花倒水莲中总黄酮的工艺研究[J]. 三明学院学报,2011(6):71-76.

[63]史艳财,邹蓉,韦记青,等.黄花倒水莲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J]. 北方园艺,2014(12):134-137.

[64]盛家荣,王定培,叶雪宁,等.黄花倒水莲多糖提取的最佳脱脂工艺[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49-52.

[65]盛家荣,黄初升,邹健,等.黄花倒水莲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及生物活性研究[J]. 化工技术与开发,2004(1):624-627.

Research Summary of Cul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Polygalafallax

Wang Ziwei1,2,He Zhongsheng1,2*,Liu Jinfu1,2

(1.College of Forestry,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 2. Cross-Strait Nature Reserve Research Center, Fuzhou 350002, China)

Polygalafallaxis a shrub or small tree, belonging to the genus ofPolygala, the family of Polygalaceae, whose root is used as medicine that can invigorate spleen to damp elimination, activate blood and regulate menstruation. In order to make good use of thePolygalafallaxresources, we summarized the studies of biological traits, cultivation and tissue culture, chemical compenss, main pharmacological actions, and its extraction process forPolygalafallax. Moreover, we suggested the prospect of high yield technology application forPolygalafallaxin the future.

Polygalafallax;biological traits;growth and breeding;chemical components;pharmacological action; extraction process

10.3969/j.issn.1006-9690.2016.04.013

2015-12-25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05J05051);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14123);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201410389008);福建农林大学重点项目建设专项(6112C039H);福建农林大学A类毕业生启动项目(KXML2008A)。

王子威(1995—),男,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植被生态学。E-mail:fafuwzw@qq.com

何中声(1985—),男,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研究。E-mail:jxhzs85@126.com

R284;R285

A

1006-9690(2016)04-0048-05

猜你喜欢
黄花皂苷学报
云小萱:助大同黄花飘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三利黄花:三代人专注59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黄花梁啊黄花香
路边种黄花“一种三得”
致敬学报40年
HPLC-MS/MS法同时测定三七花总皂苷中2种成分
HPLC法测定大鼠皮肤中三七皂苷R1和人参皂苷R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