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视角下师德规范建设内容浅析

2016-02-03 21:57吴礽超李鼎立王富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师德建设学生

吴礽超+李鼎立+王富

摘要: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从道德上规范了教师在教育事业中应该具备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和作风标准。文章通过对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本科大学生进行师德情况调研,对学生视角下师德规范内容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师德规范建设的具体要求。本文为明确师德规范,加快推进师德建设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学生;师德规范;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24-02

随着市场经济和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高等院校大学生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下,思想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其对师德规范的认知、定义和理解也在悄然发生着细微的变化。因此探析学生视角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明晰师德规范的转变,将有利于将师德规范建设落实在实处,加快师德规范建设步伐。

一、学生视角下师德规范调查

为切实理解新时期大学生视角下师德规范内容,便于有针对性的规范师德建设,本次调查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6大方面调查学生对师德建设内容的认知和反馈。本次调查,师德建设覆盖范围不仅包含大学生对一线授课教师的师德认知和要求,还包含教学管理人员、辅导员、实验管理人员等和教学相关的一切广义教师队伍。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0份,其中有效问卷469份。

二、学生视角下的师德规范内容

从反馈的内容来看,学生对师德建设的要求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师德建设内容的框架,但在某些具体细节上,随着新媒体及电子文化的出现,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学生视角下师德规范总体来看,受调研高校学生对师德内容展现重要性依次排序为:教学态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生活关心、教学内容。89.34%的受访学生把教学态度列为教师体现师德的第一要素,83.3%的受访学生把教学理念列为教师体现师德的第二要素,教学方法被列为第三要素。超过60%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及教师对学生生活的关心分列师德展现的第四、第五位。但两者之间学生的选取趋向没有明显的差距,数值差距不到2个百分点。教学内容被排在教师体现师德的最末位,受访学生选取比例为53.94%,与第一要素教学态度相比数值低30%以上。

受调研高校学生视角下师德内容的具体体现事无巨细,教师队伍在授课过程中的一点一滴均是师德的体现,课前准备、课中讲授和课后总结均有所涉及。课前准备包括:课前预习、实验准备、备课和教案是否准备充分,是否和学生进行课前沟通,是否随意调停课等;课中讲授包括:授课态度是否认真、授课内容是否合理且重点突出、课堂管理是否严格、课堂气氛是否热烈、教学理念是否先进、思想引领是否适当、是否采用普通话授课、个人形象是否得当、授课材料是否齐全、多媒体的使用是否适当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新颖、课堂是否随意接打电话、上课有无迟到早退等;课后总结包括:作业布置是否合理、作业批阅是否认真、实验报告是否及时反馈、习题答案是否解析清楚、考题是否难易适当、考题是否泄漏、监考是否严格、授课学时是否合理、是否敬业爱生等。但不管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多变的教学手段、还是丰富的教学内容,学生认为最能体现一位教师师德的具体内容仍然是教师的教学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超过一半的受访学生认为课间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对师德规范并没有很大的影响,主要原因是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教学平台、飞信、微信、易信等的广泛应用,实现了学生和老师之间实时无障碍联系,师生之间的沟通打破了传统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虽然将近3/4的学生表示自己有过上课玩手机的经历,但仍然表示希望教师从严要求,肩负起课堂管理的责任。同时,学生还将教师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科研岗位等都列为师德建设范围。

三、学生视角下师德规范建设

1.师德规范建设基本标准。学生视角下的师德建设基本标准并没有因为社会发展与时代变化而有所改变。宏观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负面影响使得教师对师德建设的标准在悄然发生变化,在汹涌而至的经济浪潮影响下,部分教师不自觉的用新的社会标准审查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以新的价值坐标系统衡量与自己相关的利益分配,原有的价值取向发生倾斜,更多地关注工作付出与经济回报的关系,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悄然滋生蔓延[1,2]。但对于学生来说,在他们的思想与理念中师德标准的定义与框架,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而有改变。形成了师生对师德标准认知的误差。

2.衡量师德规范的第一要素。学生视角下教学态度是衡量教师师德规范的第一要素。教学态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教学的评价和行为倾向,表现为对教学的认知、情感和意识三方面。教学认知制约着情感,继而制约着相应的教学行为倾向[3]。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与否,从而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为促进学生学习而采取的个性化的行为包括:唤醒、赏识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缓和他们的焦虑感,形成并巩固他们待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教师良好的教学态度以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接受能力为依据,以此为基点做好教学工作,并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3.师德规范下的沟通方式。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与广泛运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更加多元化,建立了多维的沟通交流方式与渠道,获取了立体的教育空间。新媒体的外延范围广泛,包含数字杂志、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手机报纸、移动电视、微博、微信、播客等。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递具有无界性、迅速性、共享性、互动性的特点,基于这样的特点,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媒体的出现正在改变着学生的生活与思维方式,追求个性思想的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4,5]。据调查,很多教师对于新媒体的了解和使用落后于青年学生,教育时间还仅仅局限于课堂授课,新媒体的教育功能还没有被合理利用与充分发掘。但新媒体时代下学生的这种差异化和多样化发展趋势要求高校的教育工作不能满足于以往的传统手段,必须改变观念,从学生的根本需求出发,要求教育工作者作出积极的应对与改变。

四、小结与建议

目前,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出台了《教师法》、《高等教育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文件和法律法规,但专门针对师德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还不完善。明确的制度规范是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制度保证,各高校应该建立良好的制度规范,使教师的道德行为限制在一定的框架之中,同时以此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奖惩长效机制。

中国的师德建设自古以自我修养为主,通过“身正是范”来影响学生。同时,大家对教师也一直以“为人师表”为师德标准,要求教师时时、事事、处处不仅要“学高为师”,更要“德高为师”。这不仅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注重个人业务技能发展,更要求教师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自律、自控的内在规范和约束。同时教学单位及教育管理机构应大力倡导良好师德风尚,优化德育环境,营造教育诚信良好氛围。通过师德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师德建设大讨论、师德先进报告会等一系列活动,宣传教书育人先进典型事迹。让教育者及受教育者在良好的氛围中不断深化与完善师德建设和师德建设内容。同时,应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如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建设,扩展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实现多维度无障碍交流,使师德的体现变得立体多维化,公开透明化,同时具有可监督性。

参考文献:

[1]陈潮光.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123-125.

[2]余仕鹏,温晓兰.谈高校师德建设的“几个底线”原则[J].艺术科技,2014,(3):327.

[3]雷艳生.浅谈教学态度影响教学质量[J].黑河学刊,2012,174(01):143-144.

[4]江国云.以人为本推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9):34-35.

[5]王良玉,李诗,何伟康.新媒体支持下反转教学研究[J].软件导刊,2014,13(10):142-144.

猜你喜欢
师德建设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学生写话
从师德现状看师德培养建设“供给侧改革”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