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主义时期的钢琴艺术
——德彪西

2016-02-03 04:44范琴雯
黄河之声 2016年23期
关键词:德彪西浪漫主义钢琴

范琴雯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印象主义时期的钢琴艺术
——德彪西

范琴雯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法国巴黎作为十九世纪欧洲文化活动中心,在新的文化思潮和科技进步、世界博览会等多种、多重文化交流的影响下,也使作曲家得到更好的开启眼界与激发创意的环境。随着象征主义诗歌、印象主义美术的兴起,以德彪西为代表的法国作曲家在音乐领域探索、开创出了新纪元的音响,引领音乐的发展迈向了崭新的时代,在法国民族乐派基础上产生出了音乐抒情功能下降、较少直率激情表达、借助标题的暗示和丰富的色调变化、以不对称的零碎、自由发展的短句、片段所引发出的联想来描绘瞬间印象所带给人以听觉感官享受的印象主义音乐。

象征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钢琴艺术;德彪西

一、十九世纪末期欧洲的艺术思潮

科技的发展让艺术家们以更客观的角度来观察、探究现实世界,法国画坛开始注重在绘画中光线、色彩变化的研究与表现,他们认为,十六世纪以来那种“酱油色调”的绘画并不能真实地表现出自然景物随着光线变化的不同而绘画对象的形与色所产生出来的微妙变化,探寻、表现色彩在不同光照环境条件之下的相互作用与变化所产生的飘逸、模糊更为灵动的瞬间色彩印象之美,成为莫奈、马奈、雷诺阿等画家群体所推崇的艺术追求。

同时期,文学界的“象征主义”运动采用与传统格律诗、十四行诗等不一样的、显得“漫不经心”的自由体诗歌来表达、暗示、隐喻、呼唤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虚幻美好未来。世纪交替之际,作曲家们的创作大多仍然依循浪漫主义时期以文学为背景的范畴,但新世纪的作曲家们有了更加积极地探寻更为广泛的灵感来源以发掘更多的作品创作形式与题材,当下的文学与异国风情等也成为经典名著以外激发作曲家创作灵感的源泉。

二、印象派音乐开创者德彪西的师承底蕴

德彪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主要以作曲家的身份活跃于国际乐坛,他使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理想、目标在音乐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德彪西的父亲是一个贫困的小店主,曾经计划让德彪西长大以后做水手,8岁的时候偶然显露的音乐天赋,让一位好心肠的做过肖邦学生的夫人出于惜才而自愿免费教他学习钢琴演奏,11岁就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后又同时学习作曲。在校学习期间,作为曾经赞助柴可夫斯基的梅克夫人的家庭音乐教师及钢琴三重奏组的钢琴师身份跟随梅克夫人到瑞士、维也纳、威尼斯、俄罗斯等地演出、游历,在俄罗斯结识里姆斯基·科萨柯夫、鲍罗丁等致力创作建立在狂热的东方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基础上的“强力集团”民族乐派作曲家,并被他们充满东方异域风味色彩音乐所吸引。22岁是以合唱作品《浪子》获得法国政府罗马大奖并得以到罗马进修两年,于1887年返回巴黎。在校期间也与象征派诗人马拉美及印象派画家莫奈等交往密切并深受影响,1889年的巴黎“万国博览会”有机会接触到爪哇的佳美兰音乐等东方音乐也给德彪西的音乐创作之路开启了新的窗口。

德彪西从小受教于肖邦的亲传弟子学习钢琴,出于师承流派的直接影响,他对肖邦的音乐和演奏方法有浓烈的兴趣,其对肖邦的了解从演奏到音乐风格都较为透彻深入,他有着高超的师承自肖邦、深得肖邦精髓的钢琴演奏技巧,“德彪西优雅轻快并且富于深度的触键实在令人难忘。手指在键盘上轻轻滑过,就可以一触到底,继而产生绝妙的控制性和各种音响的表现。”[1]他作为钢琴家在为钢琴创作时利用了反映他个人触键的表情手法,创作了大量风格独特的精美作品,他的创作也继承了肖邦以一个钢琴家的角度从钢琴这件乐器本身去探索、发掘钢琴的音响变化及表现潜力的纯钢琴音乐的特点,早期作品受到肖邦的创作、演奏手法和马斯奈以及格里格的影响而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钢琴的音乐音响也较为偏好于钢琴柔和的中音区。

三、德彪西的艺术思变与探索

德彪西受象征主义诗歌和印象派画家抓住自然景物瞬息色彩变化的启迪,他与其它浪漫主义音乐家借景抒情来表现矛盾和激情不同,反对以个人主义、自我为中心的英雄崇拜以及音乐过度庞大膨胀的个性情感抒发、宣泄的后期浪漫派风格。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在钢琴上辉煌的炫技、飞快的速度和声嘶力竭地以fff、ffff的音响力度追求与乐队抗衡以表达激情抗争的风格在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里被完全抛去,转而在钢琴上以pp、ppp、pppp的弱音区去挖掘钢琴内在音响和微妙而精致的音色变化。但其作品中也有需要追求饱满的音响力度的强弱力度对比较为强烈的地方,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朦胧与飘渺。“弹奏德彪西的作品不能体现出贝多芬、李斯特那种性格,而应象莫奈的画一样,注重色彩的变化。”[2]

他崇尚古典但又绝不食古不化,创作中偏爱复调的多声部线条织体进行但又倾向精炼简约的处理,风格上他继承了法国古钢琴学派典雅、清晰、装饰性强的特点。他力图在恢复、继承法国音乐清秀、明晰、典雅的艺术风格特征的同时,追求艺术形象的真实与新颖独创,继承、发展了柏辽兹和比才绚烂多彩的乐队配器色彩的特点,开创了创作题材、创作手法及美学观点都与过去古典主义音乐中以对置、对比、凯旋式的终止等等追求庞大的曲式结构以及追求强烈情感体验的宣泄、抒发的浪漫主义音乐都不一样的音乐,在他的音乐中,创造性的使用使人感到愉悦的、若有若无、挥洒自如的优美旋律和富于色彩变换的优美和声,他的音乐强调音乐的“自发性”的特点,有别于传统大小调式中音乐旋律的发展以活动音向调式主音的发展、解决的“倾向力”为基础的主调音乐。他以象征性标题来暗示人们某种印象,以意象性表达标题所蕴含的视觉性的诗情画意,其作品多具有戏剧性与朦胧、模糊、飘渺、飘荡的幻想性特点,即便是描绘自然他也是超然物外地遨游于山光水色的朦胧梦境之间,开创出了全新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印象主义音乐弱化了音乐动机的展开和乐思逻辑的发展,注重气氛渲染和情调暗示,弱化主观抒情的旋律和传统和声功能中以和弦连接推动声部进行来形成动力展开为主的手法,打破了调性的束缚和自由处理不协和音。用更多色彩性的如:加音和弦、双调性和弦重叠调性以刻意模糊调性、平行四度五度八度的进行等不断变化的和声音响来打破传统和声规律,在创作中采用中古教会音阶、东方色彩的五声音阶、布鲁斯音阶、全音阶等等丰富的素材、手段来打造、描绘光影变幻之间飘忽游移、朦胧虚幻而不确定的瞬间印象,创造出一种新的类似于复调音乐、但又有别于巴赫复调音乐中那些完整成句的主题、对题、答题、卡农、倒影之类的形式。在主声部以外的声部的音符多以类似于印象派画家的“片段”、“色块”或“细碎”、“拼贴”式的音响来描摹、传达由无数细碎、零散的点、线、面在分秒日月的斗转星移、时光变换之中的瞬间(也是永恒)印象,在他的音乐中“削弱了音乐动机的展开和乐思逻辑发展的意义,注重的是气氛的渲染和情调的暗示”。[3]他大胆突破、创新的创作手法,使他的音乐作品弥漫着曲线丰富、起伏变幻、动感强烈的光与影的色彩,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四、德彪西的主要钢琴作品

在他早期的作品里更多的仍是沿袭着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音乐传统,但在和声的运用上开始出现平行四五八度音程、平行和弦及不协和和弦的平行进行的探索尝试。他的两首《阿拉伯风格曲》创作于从罗马进修回到巴黎的第二年,“他形容自己的音乐有着‘丰富多彩的曲线,起伏变幻,动感强烈’。曲线、装饰和舒缓优雅的涡纹正是阿拉伯风格曲的特点,它又汲取了格里高利单旋律圣歌中自由的回旋。这种音乐具有平面铺展的效果,让人去感受正在发生的瞬间变化。”[4]1890年创作的《贝加莫组曲》和1900年创作的《为钢琴而作》都是采用巴洛克时期的古典组曲的形式,把不同风格的舞曲搭配、穿插组合起来作为一组乐曲来演奏,在一段段优美的旋律里串起了一片片生活的温暖片刻,既凸现了每首舞曲的个性,又实现了艺术形式上变化与统一之中的对比性和整体感。

1890年开始至1905年历时15年创作的《贝加莫组曲》共有四首乐曲组成,包括《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帕斯比叶舞曲》四首“慢—快—慢—快”的古典组曲形式的一套组曲,等早期的主要作品还一定程度继承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尽管在和声的运用上有了一些属于德彪西开创性的新的探索,但仍然还相对属于主调音乐的范畴,还可以听出相对完整的旋律曲调。创作与1900年的组曲《为钢琴而作》包括《前奏曲》、《萨拉班德》、《托卡塔》的音乐少了浪漫主义的抒情,有了更多新的表现色彩变幻的和声语汇和片段式的旋律动机,还有着类似古典乐派奏鸣曲传统的“快—慢—快”的形式构成。

1901—1904年是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创作的成熟阶段,1903年创作的《版画集》包括《塔》、《格拉纳达之夜》、《雨中花园》三首不同地区、素材背景的作品。《塔》以东方佛教的佛塔作为主题形象,作品以较低音区的一个调式主音加纯五度的长时值持续音的低声部开始,第二拍随即再次加入上方的八度的同一个纯五度延续至小节末,第三拍后半拍加入中声部属音后的上中音及上方八度并附加下方的属音……这种复调织体结构的创作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塔的建造中一层层累积上去的外形特征来(低音区的持续长音像是宽大的塔基一样)。在中声部采用五声音阶的中国民歌、民乐素材来创作,中音区流动性旋律有中国江南、西南地区民歌曲调影子的片段式的旋律在不同音区反复出现,形成一种传递、起伏、绵绵不绝的效果,出现二度叠置的声音则像是模仿小锣敲打的声音。有肖似《平湖秋月》般的高音区走句象一阵阵风吹过和模仿古筝的反复刮奏的音群及二度的反复像是挂在塔上的风铃的摇响,整首曲子充满着东方韵味色彩,这种复调织体的创作手法在此后德彪西的作品里随处可见。1905—1907年创作的《意象集》两集共六首,相对《版画集》的画面形象塑造来说更为抽象、复杂、精致而富于暗示性,有了更多对声音感官美的享受的贵族趣味追求,色彩性的和声以加厚旋律的方式随着旋律而游走。1910—1913年创作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两集各十二首,相较巴赫、肖邦等的《前奏曲》德彪西作品的音乐语言、作品体裁、素材选择都更为新颖、丰富,每一首都有一个来自古代传说、神话故事、人物肖像题材、自然景物等等方面内容的给人朦胧暗示的氛围性标题,但这些标题与作品都不像浪漫派标题音乐给人直接联想和强烈的情感表达,而是提供出一种想象空间所需的意境氛围的暗示与描绘。

在德彪西生命最后三四年里主要的钢琴作品是十二首《练习曲》,在这些作品里没有浪漫主义音乐家肖邦、李斯特他们那种飞快速度的炫技和宏大辉煌的音量,“他大量运用双调性、复合调式和新的对位手法以及丰富的触键与踏板用法,进行印象色彩上的探索。”[5]他的《贝加莫组曲》、《版画集》、《意象集》、《前奏曲》、《练习曲》等作品都是钢琴艺术史上的经典佳作。

德彪西的创作视野相对狭窄,他追求对自然景物画面给人的感受的表达,通过这种描绘引起人们遐想的声音,来唤起人们对早已消逝的梦境的回忆以及对某些生活场景的再现等,是他作品内容的主要领域。他的创作给人一种全新的听觉感受和心灵体验,其作品有着相对丰富的音响力度层次变化与音响色彩变化及细腻丰富的自由速度(Rubato)速度变化的要求也给钢琴演奏中手指触键和踏板技术提出了新的课题。德彪西的音乐创作最初以反浪漫主义的姿态出现并展露其让人耳目一新的创造性才华而引人注目的,但其音乐风格与艺术思想仍有浪漫主义的某些技法特征和情感内涵,也属于浪漫主义音乐新的延伸与发展。他的创作集古典派、浪漫派之大成,发展了新的写作技巧,创造了新的钢琴音响,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上开辟了新的美学天地,在钢琴艺术史的浪漫主义与20世纪音乐之间立起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印象派音乐也成为20世纪的头三十年音乐界风靡一时的艺术潮流,成为了20世纪钢琴音乐打破传统、标新立异、独辟蹊径的新开端。

[1] 陈兆勋.德彪西的月光[J].钢琴艺术,2004,09.

[2] 葛德月.朱工一钢琴教学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12:104.

[3] 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2:160.

[4] 周勤龄.两首《阿拉伯风格曲》(上)[J].钢琴艺术,2005,12.

[5] 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2:166.

范琴雯(1968-),女,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钢琴教学。

猜你喜欢
德彪西浪漫主义钢琴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钢琴家德彪西(上)
美丽的邂逅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纸钢琴
钢琴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
半夜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