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片人下跪求排片该不该?

2016-02-03 06:26
传媒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文艺片唢呐商业

制片人下跪求排片该不该?

@肖文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从“肥皂剧卖肥皂,文化明星做广告”开始,文化产品市场就愈见过度娱乐的倾向。随着不同阶层的分化与贫富差距拉大,部分文化产品生产商与经营者不得不注重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甚至以牺牲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来牟取暴利。然而,文化归文化,商业归商业,谁都没有错,即便是很多不该被娱乐化却依旧被娱乐化的事物出现、存在,也终究是发展的必然。《百鸟朝凤》的冷遇,无疑证实了中国泛文化的繁荣与崛起。当前,泛文化布局存在较大风险,而国内大型企业又相继盲目跟风,推波助澜。不得不说,中国的文艺批评正处于一个泛文化批评时期,这种批评在整体上导致了批评本体的失落和批评对象的迷失,同时,这种游离于电影创作实际之外的热点话题又导致了中国电影批评本身的整体失落。

@宋晓娜:与商业电影相比,没有明星加盟、没有娱乐噱头的文艺电影在市场经济中的劣势地位显而易见。任何电影都不能绕过市场这一盘大棋,即使是水平再高的电影也无法奢求在市场之余获得额外的帮助。但是院线基于自己的预估,以低排片的手段剥夺了《百鸟朝凤》们在市场上与其他电影公平竞争的权利。其实,方励的这一跪祈求的只是一种公平,一种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百鸟朝凤》们能有同等展示平台的公平。在文艺片普遍遭受市场经济规律的碾压,电影高口碑与高票房相悖、畸形发展的情况下,“跪”与“呐喊”也许是以方励为代表的电影人为拯救他们心中的高水平电影所能采取的唯一方式吧。这一跪,跪出了在市场经济规则碾压下,一代电影人的不屈与微弱的反抗。

@何源:一跪,或许能挽回一部电影的票房,让更多人关注唢呐,但传统技艺的传承困境,远非一部电影能够破解。2006年,唢呐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年过去了,唢呐的推广仍迫在眉睫。仅靠喟叹和悲壮拯救不了传统文化,《百鸟朝凤》制片人一跪之下,已然让不少文化人感觉“尊严”尽失。那么,守住传统文化的尊严靠什么?如果传统艺人不仅有坚守,也有创新、融合;如果文化资本不仅追逐利润,也关注民族文化的根基与传承;如果我们的政府和民间机构在推进文化发展过程中不仅有方向,更有方法,中国传统文化可有百鸟朝凤时?

@郑峻:艺术电影本就是小众市场,很多制作精美、高评分的艺术电影票房都不乐观,但是这并不影响到它们在影史中的地位。影院首先考虑的是票房、是盈利,因此,不能指望院线经理放弃大众市场的收入,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给艺术电影排片让路。普通观众爱看的还是爆米花商业大片,毕竟大部分人走进电影院是为了放松,这并没有什么可苛责的。跪求排片照顾不如考虑拓宽发行手段,指望院线优先考虑不是长久之计。互联网本来就是可以完美覆盖细分市场的,正版视频网站可以点播收费,一样能够满足想看艺术电影的观众,同时也给制作方带来收入。所以艺术电影人要拓宽思路,以带来稳定线上票房和观众基础,维持可持续的运营模式。

@饶曙光:现在主流商业院线偏同质化,再加上观众群体年轻化,偏娱乐、偏粉丝消费,推进院线差异化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同时,要通过电影理论批评和文化体系的建设,来培养能够欣赏不同类型电影的观众群体,特别是能够欣赏偏小众电影的观众群体,现在这个时机正在成熟。方励这一跪是对中国电影,尤其是中国电影人良心的一种拷问,也产生了悲情使然下的独特效果。但无论是笔者还是绝大多数电影人、观众,更为看重的依然是《百鸟朝凤》的思想品质、审美品格以及老一辈电影人的人格魅力。所以,方励这个举动只是个例,不可复制,更不是长久之策。中国电影下一步发展的关键,正是建设特色化、差异化的院线,让主流院线之外如《百鸟朝凤》这样偏小众的电影,也能有效对接它的目标观众群体。《百鸟朝凤》成为一个文化事件,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影响是深远的,它也警示我们中国电影的发展一定要是多元化的。

@韩松落:《百鸟朝凤》的窘境,因为方励的一跪所产生的轰动效应,暂时得以缓解,但下一部类似的电影呢?如果再有一部《百鸟朝凤》,出自年轻人之手,能否获得这样的支持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当一个事物没有复制的可能,仅仅作为孤例出现,那说明它的窘境是无可挽回的,这不是《百鸟朝凤》的窘境,而是所有类似的文艺片的窘境。但是“文艺片”到底是什么呢?有人把所有难懂的电影归为文艺片,有人把票房欠佳的电影归为文艺片,但所有这些定义,都拥有共同的潜台词:它是“商业”的死敌,是小众的、酸气的。但我想,文艺片多数时候是一种试图研发新的电影语汇,试图融汇新的艺术成就,将人类在各个领域的最新心得纳入表现范畴的电影;而商业片是在文艺片完成了研发和演练,测试了观众的接受度之后,将这些成果套路化、并进行量产的电影。所以,文艺和商业并不是对立的。

@田芳毓:虽然国内票房一直在创新高,但当下的电影市场并没有那么乐观。电影质量参差不齐,票房与影片质量不成正比,加上电影生产青睐资本驱动模式,导致文艺片无法获得市场空间。究其原因,问题并不在于观众的审美趣味,而在于电影行业的发展格局。多元的电影市场,对改善文艺片的生存状况至关重要。警觉的电影人已经从目前火爆的电影市场中看到了危机:依靠营销刺激起来的票房泡沫,会逐渐透支观众的信任,让资本决定观众的口味和供给,对中国电影行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只有高质量的电影才会在无形中培育受众的观影水准,而只有观影水准的提升才能使受众对电影市场进行自发地“驱劣逐优”。不过,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昨夜又西风:方励跪完然后呢?笔者觉得解决“下跪”的根源有三个:首先,我们的导演能不能拍出既有人文关怀又具有商业价值的好电影?其次,大众什么时候能改变对文艺片的偏见?文艺,不代表没有可看性。最后,艺术院线、视频网站的艺术频道等渠道,什么时候能建立起来?电影市场要鼓励不以商业为目的的创作,才能让文化多元发展。但是,艺术电影的天敌不是商业电影。相反,商业电影的繁荣,也许可以反哺更多元的艺术片。我们每个人,都是“然后”的一部分。方励老师的这一跪,更像是一次悲壮的任性。正是这样的举动能让我们知道,这社会确实有些人在为理想、为某一项事业而奋斗,不单纯是为了钱。但是下跪终归是治标不治本。想从根源上让每部电影都获得该有的尊重,我们还有太多太多的事要做。

@谢宜峰:《百鸟朝凤》事件折射的是传统文化整体不可抗的流逝,脱掉了商业外衣的纯粹和真实感让人震撼,也不禁让人感慨传统文艺在时代浪潮中的退化。有些传统文化,就这样被抛弃在只追求票房,只追求GDP的历史车轮中,这不仅仅是唢呐匠的悲哀,也是我们的悲哀!电影人也好,唢呐匠也好,当文化失去了尊重,就算是匠人,又谈何尊严?历史的车轮会碾碎一切旧有生产关系的产物,所以喜爱现代文化和新事物是进步的,没什么不对。而文化的内涵是人们在特定环境中所表现出的人性,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许多老祖宗传下来的人性的美好,也应该得到守护与传承。时代总在向前,有些东西终将没落,在没落之前的坚持,到底是固步自封的顽固,还是内心的自我坚守?是值得每一个现代人去思考的。唢呐匠人吹起的这一曲挽歌,让人反思:消失的何止唢呐?不复存在的又何止民俗?在民俗与外来文明相互冲突的过程中,我们除了无奈,还应该有行动。

《百鸟朝凤》为吴天明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于2014年2月完成最后的剪辑制作,影片上映后排片量不理想,日排片量从2%下降到1%左右,7天累计票房仅364万。5月12日晚,63岁制片人方励在网络视频直播中下跪磕头,恳求院线经理在周末为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增加排片。方励“下跪求排片”在业内和网友中掀起轩然波澜……

本栏目内容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猜你喜欢
文艺片唢呐商业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商业经济》征稿通知
消费社会下电影的发展现状及文艺片出路探析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又听唢呐
唢呐
当代文艺片的灰色诱惑与艺术表达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于兰蒙特利尔获奖
唢呐(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