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美起来

2016-02-03 09:53徐飞
师道(人文) 2016年12期
关键词:门卫教师节校长

徐飞

让教育美起来

徐飞

现代性的危机在学校教育中已日渐明显,学生被精确地设计、批量地生产,培养 “完整的人”似乎成为遥远的乌托邦。两三百年来,不少有识之士发出了同样的呼吁:席勒坚信唯有通过游戏性的审美,才能改变人的异化状态;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韦伯说在越来越理性化的世界中,艺术承担了将人从理性主义压力中解脱出来的 “救赎”;阿多诺说,审美乃拒绝同一性的有力手段……

当前教育亟须审美救赎

今年教师节,听到这样一件事。当地一所学校为防止学生给老师送礼,派专人于教师节把守在校门口,凡遇到学生手上有花的一律要求将花扔到垃圾箱后方可进校园。只是听闻,并未亲见,但我想这件事十有八九是真事。

听到这件事,我只感到胸闷和心疼。想来学校也是为了贯彻廉洁从教的上级指令而采取的措施,其出发点自无可厚非,但这样的做法委实让人寒心。可以想象,这些鲜花可能每一枝都经过学生的精心挑选,学生在挑鲜花时一定带着满心喜悦,他们甚至想象着教师收到鲜花后的笑脸盈盈……而这一切,都被冰冷的垃圾箱给终结了。鲜花何错?献花何错?

也许有识之士会告诉我,这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但经过这样的规范,学校的温度降低了。今年教师节网上还流传一段视频,是黑龙江某高级中学的高二班主任的训话,因为该班学生教师节当天没有送礼,班主任就训了学生一节课。这段视频流传后,人民教师的形象再度受损。我并不想为这位班主任叫屈,我只为当前的师生关系感到寒心——这段视频就是该班学生所录。

也许我举的都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毋庸置疑的是,当前的教育生态环境已严重恶化,师生之间的美好关系正受到侵蚀,这与当前教育乃至社会的功利化、教条化有关。救赎之路何在?

记得二十年前我刚做教师时,每逢教师节,全班就像过节一样,大家会精心准备着一份给老师的礼物,最多的是贺卡,写上几句真诚的祝福,擅长绘画的同学还会给我画一幅素描,我还收到一只带着体温的暖暖的鸡蛋……一切都是和谐而美好。

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与功利教育相对应的审美教育来修复师生关系,修复教育生态?蔡元培先生说: “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另一位大师朱光潜也说: “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路,是德育的基础功夫。”两位大师所说的 “美育”并非专指艺术审美教育,而泛指培养学生美感的教育。但我说的 “让教育美起来”这一论题内涵并不限于此,审美并不仅是教育目的,它还是作为教育的一大特性出现的,换言之,它既包含 “为了审美的教育”,也包含作为审美的教育”。

“让教育美起来”,是为了对抗当前的功利化、庸俗化的教育,对抗非人性的教育,是为了还教育一个清朗美丽的原样,如同孔子与众弟子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那般和乐喜悦。 “让教育美起来”,一定是回归生活、回归人心的教育,它不会违反常识、违反人性。它不会让廉洁教育进入小学一二年级的课堂,它也不会让学校沦落为被分数奴役的 “梦工厂”。

教育之美可以这样创造

卢志文校长曾讲过一个故事,翔宇高中的门卫按照 “门卫制度”拒绝三轮车送骨折了的孩子进校门,争执不下的时候卢校长来到门口,提醒门卫 “翔宇员工誓言”的第一句。门卫心领神会,为增加 “翔宇的美誉度”,这位门卫立刻背起这位学生把他送到教室,而且一背就是三个月。卢志文校长这样总结:“制度,把三轮车拦在校门外;文化,把孩子送到温暖的教室。”

不得不佩服卢校长的智慧和情怀,一个看似很棘手的问题,被他轻松解决,并成为教育美谈。而我从他对门卫的态度中也看到了教育之美,他并没有指责批评门卫,而是轻言细语地让他回想下员工誓言,从而让这位员工自己找到解决途径。如果换作另一位校长,厉声批评后让门卫背着学生去教室,该多煞风景啊。美,是靠欣赏和信任去缔造的,是用美好的心去唤醒另一颗美好的心。

欣赏具有某方面才能的学生并不难,难的是对所有学生包括对那些让人头疼的学生也能发自内心地欣赏。欣赏型德育有一个基本假设,假设人性本善。即便学生犯了错误,也要相信这位学生的可塑性和发展潜力。我们不妨来看英国一位校长对学生的惩罚。这位校长有一条爱犬,却不幸被 “想看看狗的内脏”的淘气捣蛋的麦克劳德给杀死了,校长决定惩罚麦克劳德,他的惩罚方式绝无仅有,居然是让麦克劳德画出狗的解剖图!麦克劳德在这种别样的惩罚中受到了别样的激励,日后成为卓越的生物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位校长在处理这件事情时,并没有只关注事情的结果——狗被杀死了,也没有因此大发雷霆,而是关注到学生杀狗的动机,理解了肇事学生对狗的内脏的好奇之心,从而把握住教育契机,使得这起 “惩罚”具有了审美意味。

如果说欣赏与信任是对德育形式或手段的审美化改造,那么,我们还可以对德育内容进行审美化改造,使之变得富有趣味。我曾经在班上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游戏性质、审美意味的德育活动,如影视欣赏、小说阅读、戏剧排演、青春诗会、摄影展览、文化行走等。以影视欣赏为例。经典电影里肯定有着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故事里往往包含着人类美好的情愫,关于正义、自由、勇敢、责任、拼搏、创新、爱心、真诚……比如 《十月的天空》,改编自美国太空总署工程师侯麦希肯的自传,是一个真实的追梦故事,能给学生带来思考与激励。我一般每个月至少给学生看一部电影,所选的这部电影要能感动我,且符合学生年段特点。

有些活动是学期初制定的,有些活动则是临时起意的。比如,有一年我带高三文科班,发现班上女生 “小团体”现象严重,有些 “小团体”之间竟然 “老死不相往来”。为了增强凝聚力,我在班会课上教学生玩起了 “击球鼓”。击球鼓鼓身四周由十几根绳子拉着,十几个人需要齐心协力,拉动绳子,保持幅度和平衡,才能顺利地垫起球来。我有意将那些小团伙拆散,并将那些死对头分在一组。为了团队获胜,这些死对头也开始了交流。课上,大家玩得很欢,隔阂感也一扫而去。这样的活动,比之单调空洞的说教,有趣,也有效。

美与幸福是一致的

伦理学上有一条公理——“德福一致”,即德性与幸福是一致的。其实,超越伦理学而言,美与幸福也是一致的。

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对人的本质有过一句精彩的概括,他认为: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而伦理上的幸福,就是人的主体性得以自由实现的人生状态。一个老师在课堂上非常自由地展现其教学才华,尽管下课时很累,但他觉得棒极了,这就是幸福。伦理上的幸福与人的自由及其实现有非常内在的联系。

同样,美也与自由有密切联系。李泽厚认为, “美是自由的形式”,是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形式。 “真”就是 “合规律性”, “善”就是 “合目的性”。当然,美学意义上的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关键,是由于完全熟知牛的骨骼。因此,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才是美学意义上的自由。

因此,主体本质的自由实现,如果从伦理上讲,可能带来幸福。而如果从审美意义上来讲,可能产生美。换言之,美的生活或者幸福生活,你可以用不同形式来表述,但它们是一致的。这也为我们思考教育打开了另一条思路。

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一个理性至上、意义缺失、精神危机、生态失衡的特殊阶段,生活节奏在加快,人的幸福感却在降低,人际间的亲密感逐渐消失,人与自我的交流日趋减少……在这样的情势下,内尔·诺丁斯教提出了幸福教育观。她认为,尽管幸福不是教育或生活的唯一目的,但它是核心的目的,“好教育就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诺丁斯并不否认其他教育目的存在的重要性,但就各种目的间的关系而言, “为了幸福”的教育目的与其他目的之间是核心与外围的关系。换言之,教育活动的其他目的要围绕 “为了幸福”这一核心目的来安排,其他目的是帮助学生间接实现幸福的手段和工具。诺丁斯还指出, “幸福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手段”,她倡导那种重视体验、知识情感交流共在的教育教学活动。如果说美与幸福是一致的,诺丁斯教授的话也论证了 “让教育美起来”的可能,同时也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方向——“为幸福而教”。

“让教育美起来”与 “为幸福而教”,本质上是一回事。美与幸福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手段。从教师角度讲,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理解并欣赏学生,让生命变得生动活泼,成为配享幸福的人。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门卫教师节校长
叮咚,你的教师节攻略到了
今天是教师节
教师节
过法门
门卫
过法门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过法门(散文)
又是一年教师节
论校长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