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研究性学习的质量保障体系探讨

2016-02-03 20:31苏屹张亚会陈伟韩国元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性学习大学

苏屹 张亚会 陈伟 韩国元

摘要:知识经济对大学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逐渐走进大学校园,其优势也逐渐得以凸显。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到今天,研究性学习面临着很多困境: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不足、资源利用不够充分、管理模式不够高效、社会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等都制约了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为保障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和实施,从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和学生层面研究大学研究性学习的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大学;研究性学习;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60-03

伴随着知识经济、教育理论以及应用科学的迅速发展,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引导学生思维拓展、激发学生科研潜能、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同,在各种实践案例中,也广受社会各界的好评。大学作为链接社会、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如何为大学的研究性学习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如何构建研究性学习的质量保障体系以期培养出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如何促进研究性学习“常态化”成为我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认清当今中国大学生教育的现状,梳理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误区,保障大学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提升研究性学习的质量和影响力[1-8]。

一、当前研究性学习的困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性学习逐渐走向社会大众的视野,由于受传统“口口相传”式教学和封闭性教育体制的影响,仍有很多人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不够透彻,存在很多认识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研究性学习形式大于内容

很多高等院校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形式大于内容的“作秀”风。虽然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下,为了推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很多院校在不同的知识层面开设了科研小组、项目小组,用不同的方式吸引学生加入,但之后便放任式管理,老师只顾自己的课题研究,学生很难从中有所收获。在课堂上,老师依旧采用“备课+授课”任务式教学,学生也依旧是“听课+课后作业”被迫式学习;在在很多课外实践环节中也存在只注重开始和结果,不关注过程的现象,使得很多学生抱着“应付”心理,逃避实践环节[9]。这些现象都大大削弱了研究性学习的真正效果,使得研究性学习浮于教育形式表面,而不能扎根在教育体制之中。

(二)保障性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大学研究性学习的保障性资源主要分为学校内部、外部资源。内部资源主要指学校的基础设施(图书馆、信息检索机、研讨室、实验室等)、教师资源、网络资源(网络覆盖面、网上讲坛、共享资源)、学生资源等;外部资源主要指国家政策支持、社会信息资源等。在很多院校中,学校的基础设施薄弱,实验室、研讨室、机房数量根本不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但仍有很多高校存在基础设施闲置的情况,由于学生科研氛围不足,图书馆等信息检索机形同虚设。校园网费用昂贵、覆盖面小、网速慢也是实施开放性研究性学习面临的困境。在与校外资源链接的过程,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及时使得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得不到真正实践的保障,使得课程改革不够彻底。

(三)社会考评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研究性学习从国外课堂引进,在中国的发展正处于新兴阶段,伴随着中国大学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但由于社会考评机制不完善,激励机制得不到根本的保障,使得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效果相差悬殊,出现了很多“面子工程”和“烂尾楼工程”。老师安于现状,无心变革;学生懒惰成性,应付泛滥。师生之间仍旧处于“你教,我学或不学;你不教,我学或不学”的尴尬处境。如何构建完善的社会考评和激励机制成为有效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保障前提。

(四)人才培养体系断层

在大学本科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学课本知识和社会所需技能严重脱节,不能满足“新常态”经济下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很多大学校园里总会出现“理科生不懂文,文科生不懂理”的现象,限制了研究性学习跨专业的综合性、开放性发展,使得学校人才库与社会需求库产生断层现象。比如说“互联网金融”时代,企业需要更多的是具备互联网技术和金融知识素养的人才,而不是单纯的“程序猿”和“金融男”。但是由于大学本科教育体制的封闭性使得这种教育与社会产业脱节的问题难以解决。

二、研究性学习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

在大学本科生階段,为使得研究性学习“常态化、去形式化”,就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研究性学习质量保障体系。从行为主体的角度将研究性学习质量保障体系分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学生、其他(家长、企业、图书馆等)。这些行为主体之间相互协调、共同作用使得研究性学习在持久健康、高效的路上前进。

(一)教育行政部门层面

依据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0],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营造宽松环境,为大学研究性学习树立标杆。在大学本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秉承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大学选修制和学分制正是倡导将自主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11]。在教育课程改革中,要学会“简政放权”,使得学校有更灵活的发挥空间。除此之外,在研究性学习发展初期,应依照顶层设计原则,统筹全局,集中有效资源,发掘重点扶持学校,全面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全国高校树立标杆,鼓励并资助部分高校以实现研究性学习的初步发展。

2.主动做链接企业与学校的纽带,带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对于大学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手段,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比较真实的环境中获得实践真知,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主动为学校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并给予资金援助,政策支撑,促进研究性学习从课堂走向企业,走进管理层、走进工厂。

3.建立公平、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引导研究性学习的健康发展。针对教研一体化的大学学术现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分析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构成和结果贡献,建立一套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利用大学老师的利益趋向,激发老师的科研热情,促进研究性学习生态发展。

(二)大学校长层面

1.改变认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作为大学校长,应该在大一新生阶段,就尝试改变新生对大学学习的认知,将大学定义为“学与究”共存的组织体。可以通过开设各种前沿学术主题活动、讲座、网络课程供学生选修,从早抓起,营造出一种开放又严谨的学术氛围。

2.改善学校科研基础设施,推出灵活的科研奖励政策。在很多大学校园里,图书馆、研讨室、实验室、体验馆成为大学生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场所。针对基础设施薄弱、机房数量欠缺、图书馆资源利用不足校园网覆盖范围小、网速慢等现象,大学校长应该做好资金调控和人才部署,改善研究性学习的软、硬件环境。针对科研突出的团队或个人应给与一定的奖励,带动其他科研团队的积极性,使得研究性学习不断深入发展。

(三)教师层面

1.改变角色定位,去权威化。在传统教育理念的长期禁锢下,很多学生认为老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大学教师应该主动转变角色,通过课题研究参与式学习,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解除部分同学的心理防备。心理学家认为,从人的本质来看,人类具有一种希望自己控制自己行为、主宰自己世界的需要,并渴望得到周围环境的认可[12]。所以,作为教师应该营造宽松、自由的讨论环境,还学生主动权,让其的思维能够自由运转,促进创新萌芽的产生。

2.互动式教学,重视引导作用。课堂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效果。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自由的、开放的、综合的。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应该重新认识“课前‘备课+课上‘教课”这种传统式教学,备课的目的不应该是固化课堂内容或任务式知识传递,而是尽可能多的能够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活力。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征,并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主动与学生做朋友,采取平等互动式教学,营造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打破“老师讲的神采飞扬,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提高课堂上学习知识的绩效。

(四)学生层面

1.转变思想,避免知识系统闭环发展。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直接行为主体,逐步将深植于意识中的“学习+考试”模式更换为“研究+报告”,从课堂讨论到课外实践,从调查分析到成果汇报,逐步扩散自己的思维,挖掘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将自己的知识封闭死。比如说,当学习经济管理的学生当遇到文理交叉的问题时,不要因为自己不懂而自动忽略对这种知识的获取,相反,我们可以试着去了解,去和别人沟通、探讨。只要这样,我们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库,不断扩宽看待问题视野,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实施研究性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在本科课程学习中,创立“问究”网,目的是将我们的问题分享给全校的师生,然后吸引感兴趣的同学加入进来,共同为解决问题出谋划策。在共享经济时代,知识共享也将成为一种校园教学趋势,致力于培养“知识型+研究型”人才。

2.有效利用课余时间,提升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在大学研究性学习中,信息素质是提升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效率的保障,也是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13]。在大学校园里,图书馆是学生进行知识检索与获取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图书、网站资源,提高对CNKI、EI、万方等国内外文献网站的了解和使用频率。在大数据时代,要培养敏感的数据认知能力,善于用理性的角度、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五)其他层面

1.家长层面。应该理解并支持學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很多家长的观念里认为学生就应该好好上课、努力考试,不应该利用课上时间进行调查、实践等。家长应端正观点,正确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涵义和作用,给与子女精神上的支持。

2.企业层面。企业应与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大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实践机会,加快学校创新转变成企业生产力,带动产学研一体化。

三、结论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中重要的一笔,也是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研究性学习将从根本上逆转了当代大学教育中不合理的发展趋势,破除了师生间尴尬的处境,营造了一种和谐、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文中在探讨大学研究性学习的质量保障体系时,总结出了现阶段研究性学习发展中遇到的种种困境,并从不同行为主体进行分类,构建了比较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学生和社会其他团体必须协同作用、积极展开合作,共同保障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本文只是从行为主体的角度定性的探讨研究性学习的质量保障措施,还待其他学者指正补充。

参考文献:

[1]童绍玉,李秀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途径研究——基于大学研究性学习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13(3):45-53.

[2]庆林,张淑亚.我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4):165-168.

[3]龙慧灵,熊黎.论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J].社会科学家,2010,(8):119-122.

[4]李常明.研究性学习深度实施问题与对策——以重庆市普通高中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7):25-28.

[5]黄怀荣,郑兰琴.信息化学习视域中的开放性学习质量框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6):10-17.

[6]刘新奇.县域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常态实施的学校保障机制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35):40-42.

[7]张红光,姚宝峰.促研究性学习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77-181.

[8]王睿.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与策略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5):82-83.

[9]张春瑞.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与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5,(5):24-25.

[10]魏春明,赵星海.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2,(18):48.

[11]张利荣.大学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实现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12]王睿.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与策略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82-83.

[13]刘君君,周进良.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信息素质与信息资源保障[J].现代情报,2007,(1):195-197.

猜你喜欢
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性学习大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高校档案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有效实施
基于大数据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