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民歌在张家界文化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2016-02-04 05:21
北方音乐 2016年19期
关键词:桑植张家界民歌

代 陈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桑植民歌在张家界文化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代 陈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桑植民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桑植民歌在张家界文化旅游发展中所凸显的作用日益明显。对此本文在分析桑植民歌的起源及特色的基础上,从文化、经济、审美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桑植民歌在张家界文化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桑植民歌;文化旅游;作用

一、桑植民歌的起源及特色

桑植民歌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劳动,质朴、粗放、风趣、诙谐是其主要的艺术风格。“民歌是原始社会的诗。”桑植民歌是桑植各族人民心声的流露,它同桑植的社会历史、民族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桑植。古称充县,历属西楚荆州,素为土家族、苗族聚居地。“成礼兮会鼓,春兰兮秋菊,传芭兮代舞,长无绝兮终古”。《屈原的仇歌》就记载了楚人以歌(舞)唱节、以歌为媒的山歌文化以及巫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成桑植民族歌舞中永不凋谢的三朵鲜花:苗族的“猴儿鼓”、士家族的“摆手舞”、白族的“仗鼓舞”。“五四”运动后,特别是贺龙两把菜刀起家革命以后,桑植民歌很快增添了革命新内容。

桑植民歌能表达出各种不同情感。有浑圆嚓亮的山歌、优美抒情的小调,有欢快活跃的花灯、低沉哀怨的曲艺,还有气势磅礴的劳动号子、荡气回肠的蒸草锣鼓,以及激昂向上的革命歌曲。民歌手们喜于演唱那些将演唱技巧与歌词内容、民族语言、乡土特色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歌曲,善于演唱出种种迥异的思想感情,使听众们往往如痴如醉、愉悦陶然。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桑植民歌在高唱低吟中显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概括起来,它有两方面的价值:社会文化方面,桑植民歌是桑植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封闭半封闭的生存状态的产物,至今保留着较多反映原始宗教(如傩腔、薅草锣鼓)的歌谣。艺术特征方面,桑植民歌分为山歌、小调、礼仪歌、傩腔等,涵盖了传统民歌的多种体裁。其曲式结构严谨,曲体多样,尤其是衬词的运用,使民歌在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此外,桑植民歌特殊的润腔方法和气声演唱技巧,极大地丰富了民歌演唱理论,为声乐演唱提供了独特的范例。

二、桑植民歌在张家界文化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一)文化作用

桑植民歌发展历史悠久,这一点从桑植民歌的歌词内容中就可以得到考证。桑植民歌反映了历史文化渊源,以及相对应的历史时期,桑植人民居住的生存状态。例如土家族的《摆手歌》,节奏鲜明庄重,反映的是桑植人生存、劳动创造有关的内容,可以说是一部鲜活的土家文明史诗。与之相比,梯玛歌就显得肃穆深沉。梯玛歌表达的是土家族的伦理道德、天文地理、生老病死等等内容。桑植民歌最典型的特征在于它是以其民间的、口头相传的形式发展下来的,属于动态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对现代人了解远逝的历史及文化有辅助作用,更是从民间渠道上弥补了官方历史的不足。如《马桑树儿搭灯台》民歌在传承民族文化上面更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马桑树儿搭灯台》这首歌中所描述的马桑树是桑植县山区常见的一种低矮的树种,三四月天,它发出很整齐的新芽,一蓬蓬象搭成的灯台,马桑树下有一片荫地,青年男女在树下谈情说爱。因此,马桑树成了当地土家族青年男女爱情的象征。,人们通过这首歌曲可以深刻的了解张家界地区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人们的了解与交流。

(二)经济作用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具有原生态的文化特征,如果加以合理的开发,就会发挥巨大的经济价值。旅游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具有吸引力,桑植民歌可以算是我国历史文化瑰宝,现代人对民歌的了解并不清晰,张家界的旅游景点的定位设计除了自然风景,还要加入并且巩固山歌文化的发展地位,让桑植民歌在旅游产业中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非物质”性,经济价值通常依附于文化价值而得到实现,并且文化价值越大,其经济价值也会随之增大。

(三)审美作用

桑植民歌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体现了民族的审美与艺术价值,在桑植民歌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知到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人们的思想情感。许多影视、戏剧、舞蹈等优秀文艺作品就是从桑植民歌中孕育而出的,并且将桑植民歌再次运用到各种表现形式当中,很好地发挥了桑植民歌的审关再造功能,充分利用了桑植民歌的审关艺术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桑植民歌在在张家界文化旅游发展中除了在文化、经济和审美等三个方面所体现出巨大的作用外,还包括在音乐娱乐和教育等方面也具有巨大的作用。同其他的旅游资源一样,桑植民歌特色鲜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如何深度挖掘桑植民歌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拓展民俗文化旅游市场,推动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1]杨杨.民族音乐推进张家界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J].艺海,2014, (04):172-174.

[2]杨雅君.桑植民歌与张家界文化旅游的发展[J].民族论坛,2014, (03):16-20.

[3]舒达.论桑植民歌[J].怀化学院学报,2010,(04):16-18.

[4]向佐绒.桑植民歌的现状与传承发展[J].艺海,2010,(08):133-134.

[5]覃海建.桑植民歌在旅游教学中的实践和运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222-224.

[6]瞿孝军.张家界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问题研究[J].沧桑,2011, (04):99-104.

代陈(1982—),男,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表演系,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人,研究方向:声乐,土家族民歌、音乐培训、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桑植张家界民歌
乡村振兴视野下桑植民歌的创新研究*
张家界看山(外四首)
毕业一起去旅行之张家界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人间奇景张家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桑植 卫生院住院费用全报销
探析苏区红军歌谣在旅游业中的发展
看张家界的漫山红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