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申辩篇》中的智慧观探析

2016-02-04 05:41
山西青年 2016年24期
关键词:神谕生死观雅典

刘 鑫 吕 青

西安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陕西 西安 710021

苏格拉底《申辩篇》中的智慧观探析

刘 鑫 吕 青

西安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陕西 西安 710021

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践行的是用“自知无知”的态度去不断的追求大智慧,而不是沉迷于伪自知的状态无法自拔。本文将从苏格拉底智慧观念的形成过程、苏格拉底将智慧观念践行于价值观与生死观,来探析苏格拉底《申辩篇》中智慧观念并对当今社会引发的反思。

苏格拉底;《申辩篇》;智慧观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睿智聪慧的一代哲人,是西方哲学史的奠基人也是哲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他一生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但他的高徒柏拉图从他的言语中记录了他的思想,为后世提供了一个相对真实的苏格拉底。研究《申辩篇》中的苏格拉底我们可以了解他的价值观、生死观、智慧观念等哲学思想,但其中对智慧观念的研究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苏格拉底的实践哲学和其他观念的形成。

一、《申辩篇》中苏格拉底的智慧观

(一)无智慧:智慧认识的起点

苏格拉底从不认为自己是有智慧的,他在《申辩篇》中说到“我非常明白我是没有智慧的,无论大小都没有”。[1]而神谕回答说苏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苏格拉底坚信神不会说谎,但又捉摸不透神的意思,一方面是对神谕笃实不疑的信任,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有智慧的怀疑。于是苏格拉底便以神谕为起点,去拜访诘问有高智慧声望的人,这样就可以反驳自己是最聪明的人这一神谕了,以此去探索什么是智慧。

(二)有智慧:智慧认识的过程

拜访政界人士,“特别是在他自己看来,他好像是聪明的,但事实上他并不聪明。”[1]因为“我们两人都无任何知识值得自吹自擂,但他却认为他知道某些他不知道的事情,而我对自己的无知相当清楚。在这一点上,我似乎比他稍微聪明一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知道那些我不知道的事情。”[1]这便是苏格拉底对智慧的认识的萌芽,他认为智慧是在于能否区分自己知道还是不知道,他也认为他具备这样的智慧。

拜访诗人,苏格拉底目的在于在自己不懂的领域自己会显得比诗人更加无知。然而,事实证明诗人也没有自知无知的智慧“他们是诗人这一事实使他们认为自己对其他所有行当都具有完善的理解,而对这些行当他们实际上是无知的。”[1]随着考察诗人的结束,苏格拉底感到这与考察政界人士的感觉是一样的,便是对智慧是自知无知更加确定。

拜访工匠,苏格拉底知道自己确实不知道关于工匠的知识,而工匠由于实践确确实实知道专业内的知识在这一点上苏格拉底肯定了工匠在专业范围内比自己有智慧。但是“依据他们的专业能力,他们声称对其他行当也都具有完善的理解,而无论这些事情有多么重要,我感到他们的这个错误掩盖了他们的确定的智慧。”[1]就说明了工匠也没有自知无知的智慧。对于工匠的考察是苏格拉底智慧观的一种升华,他在此用实例将智慧分为两种,一种即人类的智慧,就是工匠所具有的专业知识的智慧。另一种即大智慧,既对世界万物方方面面全方位的认识。

随着考察结束,苏格拉底得出他比这三类人都聪明。因为他能认识到自己在某些专业领域内是没有智慧的,自己对世界没有全面的认识没有大智慧。而对于苏格拉底要做到的是,认识自己的“自知无知”然后去勇于追求大智慧。

(三)“自知无知”:智慧认识的总结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是有限的,不可能认识无限和把握绝对,一切无限和完满归结于神(大智慧),“真正的智慧是神的财产,而我们人的智慧是很少的或是没有价值的。”[1]而人的智慧在于知道大智慧的存在,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与有限性。“真正智慧的人,不仅要无知,要知道自己无知,而且要主动地把无知之知当成智慧。”[2]就是因为只有苏格拉底具有自知无知的智慧,神才对世人说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神并不是真的在说苏格拉底,而只是在以我的名字为例,他就好像在对我们说,你们人中间最聪明的是像苏格拉底一样明白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毫无价值的人。”[1]神(大智慧)希望以此告诫世人,每个人都需要正视自己的无知,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有可能认识到更大的智慧。

苏格拉底在反思自己要继续做自知无知的自己,还是和政客、诗人、工匠一样无知自以为知的过程中决定还是要做原来的自己,做有人类的智慧。反对愚蠢(即以为自己有大智慧),肯定大智慧的无上高达。同时不限于意识到人自身的巨大缺陷,而且还要以此为动力去仰望大智慧,进而更好的完善自己。他也通过诘问的方式积极推进爱智慧的进程,也是他对雅典城邦应尽的义务。“我的好朋友,你是一名雅典人……你只注意尽力获取金钱,以及名声和荣誉,而不注意或思考真理、理智和灵魂的完善,难道你不感到可耻吗?”[1]苏格拉底进一步以牛虻自喻,对雅典人自以为是,强不知以为知的自傲心理进行省察,将雅典这头沉睡的高头大马从迷梦中唤醒。他最简单的目的只是想让大众从‘不知其无知’的深渊中解救出来,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去追求智慧。即使在最后死亡来临时,苏格拉底同样彰显了智慧。

二、《申辩篇》中苏格拉底对其智慧观的践行

(一)将智慧践行于价值观

雅典人觉得只要苏格拉底不再诘问他人,不再让人们反省自身就不处死他。但是,苏格拉底认为,省察真理与追求大智慧是他一生不可以停止的哲学使命。苏格拉底把自己毕生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试探和劝导雅典居民,不论老少、不论地点即使在法庭上在他为自己身边的过程中,他都会继续诘问那些决定他生死的陪审团“如果你们中有人驳斥我的说法,说自己对这些事情是关心的,那么我不会马上离开他或者让他离开我。我将向他提问……”[1]这种对指挥观念的践行早已超出生死,只是为了让雅典人知道他们的无知,只是为了唤醒、劝导、指责每一个人从伪自知中苏醒过来去追求智慧。他多年来放弃自己的生活,对家庭不管不顾就是为了用所有的时间来践行哲学、来敦促他人、来追求智慧。

(二)将智慧践行于生死观

在苏格拉底将要饮鸠赴死的时候,他也是将自知无知的态度践行与“死”,他认为“怕死只是不聪明而以为自己聪明、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的另一种形式。”[1]因为“没有人知道死亡对人来说是否真的是一种最大的幸福,但是人们害怕死亡,就好像他们可以肯定死亡是最大的邪恶一样,这种无知,亦即不知道面以为自己知道,肯定是最应受到惩罚的无知……我不拥有关于死亡之后的真正的知识,我也意识到我不拥有这种知识。”[1]对死,我们是无知的是没有确凿论述的,而世人皆畏惧死亡甚至为了不死而不知礼义廉耻,好像明确知道死是人生中最惧怕的事件一样,在无知的判定上强以为知,这才是最愚蠢的。而在最后苏格拉底说“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1]更是解释了自己对死是无知的,而死是幸与不幸只有神知道只有大智慧知道。苏格拉底的从容赴死是他对自己智慧观哲学立场的坚定和哲学使命的担当,更是献身哲学的崇高使命。

三、对《申辩篇》中苏格拉底智慧观的反思

(一)对古代西方哲学的影响

苏格拉底对古代西方哲学很大的贡献无疑是将哲学关注自然转而开始关注人本身。正如黑格尔所言:“苏格拉底的原则造成了整个世界史的改变,这个转变的转折点便是:个人精神的证明代替了神谕,主体自己来从事决定。”[3]这一转变将人的智慧的追求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智慧是矛盾的,但人的自我价值就是这其中去努力的追求智慧、爱智慧。这一观点的转折对古代西方甚至现在的西方关于人的思想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对当今社会的反思

在文化价值观多元化、物质丰富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与自己心灵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学习已经变得越来越功利化,人与大智慧也越走越远,从爱智慧以变成用知识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多了一分虚假,少了一分真诚,人们总是力图遮掩自己的“不知”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能正视自己的“无知”而变得更没有智慧。重新审视与学习苏格拉底的智慧观对于当代青少年自我认知与学习态度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要用苏格拉底的“自知无知”来反省自我,更加深刻的认识自己,要注重自身的精神世界对智慧孜孜不倦的追求而不是只看中物质生活,要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完善、价值得到实现。只有人人努力去完善自己追求智慧,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1]柏拉图,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1卷《申辩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7,8,9,17,18,32.

[2]柏拉图,吴飞译.经典与解释——柏拉图注疏集——苏格拉底的申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57.

[3]黑格尔,贺麟译.哲学史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89.

B

A

猜你喜欢
神谕生死观雅典
手握神谕的人
Dancing for theDead
第44届COSPAR大会将在雅典召开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医学生生死观教育途径
神谕
雅典学院
秋鸽予我
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