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关系引发的几个困惑

2016-02-04 03:08
世界知识 2016年2期
关键词:殖民地殖民力量

储 殷:

长期以来,“殖民”一词在国际政治语境中常常被意识形态化,人们倾向于用“革命性”的逻辑、语言来分析论述殖民主义。其实,“殖民”最初只是一个中性词。从早期的殖民行为,也就是从腓尼基时代到雅典时代的殖民行为来看,殖民实际上是指城邦国家人口爆炸后,一些人在城邦外寻找和建设飞地的行为。换句话说,殖民是一个国家的制度、文化、权力、经济外溢的现象。如果从更广泛的视角来讲,两个国家或地区只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存在较强的支配与依附关系,那么不管有没有进行领土占领或者殖民统治,这二者之间在一定意义上都属于殖民关系。

如果从这个视角来看殖民关系,那么就引发了几个困惑。第一,像某些国家那样以兼并周边领土为目的的外溢现象,是一种殖民关系还是简单的国家领土的增长?我们一般倾向于认为殖民关系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即本土与殖民地之间具有较大的文化差异,距离也相对遥远,比如法国和英国所进行的海外殖民。但是对于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而言,中央与边疆地区之间往往也是距离遥远,差异也不小,那么这与殖民关系之间的差异到底在哪里?

第二,毫无疑问,宗主国会对殖民地产生各种深刻的影响。但是,在那些实现了民族独立的前殖民地国家中,为何有些国家比较平稳地接纳了殖民遗产,而有些国家则采取极其激烈的手段推翻一切重头再来?

第三,在前殖民地国家,在被殖民之前并没有民族主义,恰恰是西方殖民的过程激起了当地的民族主义。当西方殖民结束后,这些国家又都试图寻求自己的独立性和发展道路,这本身是不是一种虚妄?是不是一种被决定者的自我决定?

大多数被殖民地区的解放运动,往往面临两个根本的任务:一个是重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本身,另一个则是现代化。这两个任务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关系。前者似乎发掘本民族的特殊价值,以对于历史、文化等各方面元素的加工来构建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后者则是一种反特殊化的,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是批判传统的。这双重任务往往在前殖民地地区造成了痛苦的分裂,并进而影响到其与前宗主国的关系。

这是因为,一方面,强调本民族的独立性是为了反抗宗主国的压迫,因此去殖民化成为了殖民地获取民族独立最为紧迫的任务;而另一方面,现代化的任务又需要重视与宗主国的联系。因为与宗主国的联系,往往构成了殖民地通往现代化最主要的路径。

正因如此,前殖民地国家与前宗主国的关系就呈现出排斥与依附两种趋势,即便是对于同一个宗主国而言,由于其对不同殖民地的不同做法,这种关系也会出现很大的不同。比如在法属西非,由于戴高乐组建的法国联盟的作用,前法属殖民地就与法国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而在越南,法国高压的殖民统治,则强化了当地民族解放力量摧毁一切与法国联系的动机。

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对于同一块殖民地而言,由于其不同群体在反抗与合作谱系中的不同位置,其与宗主国的联系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一般来说,农村地区的反抗者倾向于断绝与宗主国的一切联系,以一种面向本民族的或是原教旨的方式来获得民族独立;而城市里的工商业者、资产阶级则倾向于与宗主国继续保持联系,并在此之上构建新的两国关系。所以,第三世界民族解放的形式在某种意义上也决定了前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关系。以农村地区为基础的、发动更加传统的农民进行的独立战争,往往更倾向于彻底荡涤前宗主国的一切痕迹;而以城市资产阶级为主力的民族独立,则带有更大的妥协性。从本质上来说,这是由第三世界资产阶级对全球资本主义市场尤其是宗主国经济体系的依附性所决定的。

在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往往并不是一股力量在起作用,而是多股力量共同起作用。因此,各种力量之间的博弈就极为重要,在很多时候,各力量之间的博弈甚至比反抗殖民者本身更加残酷。在这方面,印度就是个悲剧性的例子,它的独立日就是内部分裂、流血的开始。另一个例子则是爱尔兰,激进派与妥协派同样爆发了激烈的内战。

2012年6月22日,英国首相卡梅伦与应邀访英的缅甸反对派领导人昂山素季在雨中漫步。

所以,对于许多谋求独立的前殖民地国家而言,最困惑的乃是无法在多股力量尤其是城乡之间取得平衡。激烈的去殖民化往往导致殖民地时期社会精英与社会财富的大逃亡,从而让国家陷入愚昧时代;而寻求宗主国监护之下的独立,一方面会继续让国家成为牵线的木偶,另一方面也难以改变殖民时期形成的不公正的、畸形的社会结构。在宗教氛围浓厚的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这种困惑尤其明显。基于原教旨主义的宗教狂热分子往往是谋求民族独立最强大的力量,但是这种独立本身却可能让殖民地的发展陷入重大的倒退,而且还很可能导致殖民地陷入内战与分裂。比如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极端主义者,虽然始终是对西方殖民者反抗最为坚决的群体,但是这一群体所推动的民族解放运动,对其社会造成的伤害也很大。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前殖民地与前宗主国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与大国博弈密切相关。一方面,殖民地的独立可能是宗主国殖民帝国体系瓦解的结果。当宗主国丧失了帝国雄心之后,往往也就没有兴趣为维持帝国而支出资源。事实上,大多数的第三世界国家,既可以说是自己争取独立的,也可以说是被不堪重负的宗主国所抛弃的。最典型的是英国,几乎是匆忙地逃离各个殖民地。另一方面,殖民地的独立可能是宗主国在面对其他大国压力时的让步。比较典型的是印尼的独立。必须指出的是,殖民地的独立同样可能是大国竞争的产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古巴,它因为美国的介入而从西班牙手中挣脱并实现独立,又因为苏联的援助而最终摆脱了对美国的依附。在很多时候,这意味着站队。也就是说,前殖民地与前宗主国的关系,最终为前殖民地国家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所决定。

猜你喜欢
殖民地殖民力量
新加坡殖民地自由港政策的形成(1819—1867)
英属北美殖民地共同文化的形成
狗邪韩国是倭人之地——兼论任那非日本殖民地
殖民岂能有功
消失的殖民村庄和神秘字符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宣传
十二、什么是“殖民地近代化”论
终极真人秀:疯狂的火星殖民计划
从自然中吸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