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的帝国主义留下了不同的遗产

2016-02-04 03:08
世界知识 2016年2期
关键词:殖民主义殖民地殖民

施 展:

我从务虚的角度来讲讲殖民关系与殖民主义。在政治学上有一种说法,叫“秩序厌恶真空”。就是说,在任何一个地方,秩序一旦崩溃瓦解,必然会有新的力量介入以获取利益,而这种新的力量要想在这里持续获得好处,就必须在此重新建立秩序。在我看来,殖民主义实际上就是“秩序厌恶真空”而导致的世界秩序重构的过程。当一个地方的秩序崩溃瓦解后,谁有能力向其输出秩序,谁就能够在这个地方拥有主导地位。

从人类历史来看,每一次大的秩序崩溃以及重构都与重大的技术变迁和革命密切相关。就近代而言,有几项影响深远的技术变迁,包括航海技术、贸易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变迁。这些技术变迁最终导致一个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的小市场逐渐变成了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市场。换句话说,在原先经济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经济与当地的社会、政治、文化、宗教是嵌合在一起的,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但是远洋贸易、工业革命等的出现,使得非西方地区的原有经济秩序被卷入到世界经济秩序中,进而使得非西方地区的政治、社会、道德伦理等各种秩序全方位崩溃。与此同时,西方则由于战争等能力的急剧增强,开始向外输出秩序。这个秩序输出的过程在今天就称为“殖民主义”。其实,假如我们站在月球上看地球,就会发现这种秩序崩溃与重构过程在历史上出现过N次,只不过因为我们距离最近的一次时间太近,而且我们又深受其害,所以导致我们总是无法平心静气地看待殖民主义。

总体而言,近代的西方秩序输出,或者说殖民主义扩展,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由贸易的帝国主义”,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英国以及后来英国的继承者美国。在1950年代,两名英国历史学家——加拉赫和罗宾逊发表了一篇很重要的文章,题目就叫做《自由贸易的帝国主义》。他们在文章中提到,在很多时候英国的对外扩张并不是国家行为,而是民间行为。比如,伦敦其实并不知晓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和中国的活动,而当东印度公司在海外获得足够多的好处后,便回到英国议会游说,要求以国家行为支持其在海外的殖民活动。此外,英国的海外殖民有一个很强的基本准则,即只要有可能就绝不大规模占领土地。当然,印度是一个特例。这是因为英国认为,殖民的目的是获取自由贸易的权利和机会,而大规模占领土地往往需要承担治理成本,假如不大规模占领土地就能享有自由贸易的权利和机会,英国更愿意让当地人自己统治自己,将治理成本转嫁给当地。所以,英国的海外殖民帝国分为有形帝国和无形帝国两个部分,有形帝国是那种实在出于必要而占领的控制海上交通要道的据点;无形帝国则是其基于向全球输出贸易规则,以主导全球贸易秩序而形成的,它利用这种主导地位而尽享帝国利益。一直到19世纪末,当法国和德国开始在非洲大肆抢夺殖民地之际,英国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再不去抢占土地的话,法国和德国很有可能使用政治手段向英国关闭当地市场,那么英国将无法获得自由贸易的利益,于是英国也开始抢占殖民地。但事实上回过头去看,抢占殖民地完全是费力不讨好,成本很高,获得的收益很有限。

说到这里,也就引出了另一种类型的殖民主义扩展,即“领土扩张式的帝国主义”,以法国、德国以及沙俄为代表,特点是占领土地和人口,将殖民地与本土市场联合组成一个封闭的大市场。这种形式的殖民主义,以具体的领土和人口为治理对象,这种秩序输出一定伴随着文化的输出。而英国殖民主义治理的对象并不是殖民地,而是国际规则。英国的秩序输出一定伴随着规则输出,但并不必然伴随着文化输出——只要你纳入到我主导的国际秩序中,对你的传统文化我能不碰就不碰。与法国和德国等殖民国家相比,英国殖民形式的成本比较低,而且市场效率比较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拿破仑、威廉德国、希特勒德国都曾试图封锁英国,但最终都失败了。在冷战时期,苏联建立经互会,也想封锁美国,但最终也以失败告终。二战结束后,民族主义在第三世界广泛传播,英国、法国、美国等殖民势力纷纷撤出。相对而言,英国和美国的撤出是比较自然的,因为英国和美国殖民对外输出的是普遍规则,只要把殖民地纳入到全球贸易秩序中,自己是否在这些殖民地保留存在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因此,谈论殖民关系对当代世界的影响,首先要分析是哪种类型的殖民主义。自由贸易的帝国主义和领土扩张式的帝国主义,所留下的历史遗产显然是不一样的。英国留下的遗产完全被美国接盘了,今天仍在继续演化中。而领土扩张式的帝国主义崩盘之后,基本上留下的是混乱。

殖民者撤走后,前殖民地国家事实上又出现了秩序真空,这也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常年动荡不安的原因之一。那么,谁能为这种真空注入新的秩序?就目前来看,西方给前殖民地国家留下了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但已经没有能力在经济层面上拉动它们发展。中国现在有能力在经济层面上把它们拉动起来,然而在输出秩序方面几乎不可能。也许未来中国跟西方可以在这些地方形成某种方式的合作,但究竟如何合作,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是否愿意接受西方所给出的秩序规则。其实,中国可能始终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英国和后来的美国所主导的普遍规则和全球秩序是开放的,因为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对秩序的主导者越有好处。而且,这种秩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演化的,每纳入一个新的要素,都要跟旧有要素之间不断地博弈、磨合,最终以一种微观的方式慢慢调整原有的规则体系。就是说,只要我们愿意加入其中,就可以构成演化的一分子;如果我们的个头足够大,还可以使演化掺入更多我们的色彩;当我们的色彩达到一定程度后,这究竟是我们的还是西方的规则就已经不重要了。但是我们到现在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总觉得西方是在围困我们,在“黑”我们。其实这里面有大量我们可玩的机会。

1880年左右的苏伊士运河。

我曾经以中法两国在非关系为案例,做了一个研究。依此研究看来,中国与法国在非洲不是竞争关系,是可以合作的。因为中法不是只有单方向的利益需求,都是全方位的利益需求。对法国来说,最重要的利益需求可能是在欧盟内部。过去法国与德国是欧洲统一的两大发动机,但是今天法国这台发动机逐渐熄火,高端制造业转移到了德国,而中低端制造业则转移到了中国等地,法国似乎正在沦为一个二流国家。但是作为一个诞生过拿破仑的法国能甘心做一个二流国家吗?而且,即使法国甘心做一个二流国家,那对欧洲也是不健康的,欧盟内部需要有力量与德国相互制衡。法国要在欧洲与德国掰手腕,不仅要实现法国特色的产业升级,还必须找到自己的经济腹地。这个经济腹地就是法国的前殖民地。但是,现在前法属西非地区不仅没有成为法国的经济腹地,反而在经济、国防等各方面都依赖于法国,是法国的一大负担。那么如何让前法属西非地区由负担变成经济腹地呢?前法属西非地区要想发展起来,首先必须搞基础设施建设。在这方面中国人比法国人在行,但是中国对于当地该建什么不太清楚,就我们自己看的话无非就是高速公路、飞机场和总统府大楼,而非洲人自己也说不清楚究竟需要什么,然而,在这里有过一百多年殖民历史的法国能说清楚。所以,法国那些当年在非洲做得热火朝天的建筑企业、工程公司应该转型,升级成为建筑咨询公司、工程咨询公司,从第一产业一步跨入第三产业。当地究竟需要什么,由法国设计,由中国负责执行。对于法国来说,只有前法属西非地区发展起来,才有可能成为法国广袤的经济腹地,以此为基础法国才有能力跟德国掰手腕。而对于中国来说,只有建立起当地人真正需要的东西,我们对于非洲所有的活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殖民主义殖民地殖民
新加坡殖民地自由港政策的形成(1819—1867)
帝国视阈与殖民主义电影中的地方和江南风景
英属北美殖民地共同文化的形成
狗邪韩国是倭人之地——兼论任那非日本殖民地
殖民岂能有功
消失的殖民村庄和神秘字符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宣传
十二、什么是“殖民地近代化”论
民族主义、现代性、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
——晚近西方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
终极真人秀:疯狂的火星殖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