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回顾与展望

2016-02-06 15:47张虎威王立斌
中国水土保持 2016年10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宁夏流域

张虎威,张 宁,王立斌

(宁夏水利厅 水土保持局,宁夏 银川750001)



宁夏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回顾与展望

张虎威,张 宁,王立斌

(宁夏水利厅 水土保持局,宁夏 银川750001)

小流域治理;生态经济小流域;特色产业;美丽乡村建设;宁夏

宁夏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多年来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特别是通过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有效改善了广大水土流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周边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尤其是固原市的彭阳县、隆德县等,经过多年的不断实践和探索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经验,对同类地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宁夏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应始终把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与特色产业培育、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水资源保护利用等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做出更大贡献,为脱贫攻坚和“四个宁夏”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或生态经济小流域综合治理具体是指在一个完整的集水单元内,在对流域自然、社会、经济进行全面调查、评价的基础上,以水土资源合理利用为核心,以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统筹当前和长远利益,科学规划,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合理配置农林牧用地和各项防治措施,实行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集中治理。宁夏在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过程中,结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乡村脱贫致富的新需求,不断探索水土保持与美丽乡村建设良性互动的新方式,集中实施坡改梯,充分利用库坝窖池水资源,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水土资源保障,设施种养、特色种植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泾源县多元化发展苗木产业,2015年全县育苗1.33万hm2,交易各类苗木1 000余万株,收入近3亿元;西吉县马铃薯产业化走在全国前列,2015年全县种植马铃薯7.33万hm2,产量超过180万t,实现产值16亿元;彭阳县大力发展红梅杏产业,至2015年红梅杏种植面积超过3.33万hm2,产量超过10万t,年产值约1亿元,对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1 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历程

1.1 试点探索期(1981—1993年)

1981年,宁夏水利厅首先在海原县园河流域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试点;1983—1993年,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先后在海原关庄沟、固原毛家沟、中卫党家水、盐池八岔梁等流域开展了3批黄河流域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同一时期,宁夏水利科学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也先后在彭阳县赵木湾、西吉县黄家二岔、固原县上黄等流域开展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各有关市县结合小流域治理项目,广泛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探索[1]。

1.2 总结推广期(1993—1998年)

通过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基层一线水土保持技术人员和广大群众30多年的综合治理和总结提升,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宁夏水土流失规律,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科学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核心,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有机结合的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道路,并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固原地区树立了一批典型和样板。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作为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的基础工程,被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大力推广使用。

1.3 快速发展期(1998年至今)

1998年以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不断深入,宁夏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先后启动实施了国债水土保持、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等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项目,覆盖宁夏境内所有的市(县、区),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 000 km2。2000年以来,宁夏先后有7个县(区)的40条生态经济小流域被水利部和财政部联合命名为示范工程。截至2015年底,宁夏共建设生态经济小流域460余条,生态经济小流域内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2 hm2以上,年人均粮食产量由治理前的不到300 kg增加到500 kg以上,人均收入比当地平均水平高30%左右,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60%以上,减沙率达到40%以上,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治理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及生存环境,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小流域内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1]。

2 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典型突出

2.1 彭阳县依托生态经济小流域发展了特色旅游产业

彭阳县建县30多年来,一直秉承“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生态建设理念,以生态经济小流域为基础实施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近年来,彭阳县依靠多年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打造的良好生态环境,发掘山杏、山桃、苹果、梨、核桃等资源,举办山花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将“把县城打造为大花园大公园,逐步改善小气候”作为发展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4月山花节期间,吸引区内外游客16万人次,拉动了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水土保持供给侧改革,扩大了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成果。

2.2 隆德县通过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促进了产业调整和农业新技术推广

隆德县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六盘山精神,长期坚持实施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走出了一条以兴修基本农田、造林种草、生态修复、沟道坝系和农田水利配套建设相结合,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生存环境的脱贫致富之路,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梯田建设模范县”。经过多年的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和梯田建设,基本农田面积大幅增加,为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提供了较大空间,实现了由种粮型向粮经饲结合型、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传统自给自足型向现代商品型的转变,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特别是在小流域内退耕还林,实施林药及林草间作,为中药材、草畜等后续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3 西吉县总结创新了多种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模式

西吉县在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特点,总结出了多种建设模式与建设经验,如聂家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型、黄家川淤地增产型、三河坝系方便交通解决人畜饮水型、月亮山水源涵养林涵养水源补给地下水型、葫芦河县城过境段南北山绿化河道整治宜居舒适型等,都对相同或类似地区开展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

2.4 盐池县立足生态修复建设生态经济小流域

盐池县以小面积开发治理促进大面积封育保护,建设了刘窑头、方山等多个以生态修复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生态经济小流域,实现了由单一人工治理向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转变,使荒漠草原再现昔日秀美,被水利部和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盐池县始终把防治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经济小流域、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求生存、求发展”的首要目标,按照“南治土、中治水、北治沙”的治理思路,不断加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和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力度,全县共建成生态经济小流域72条,治理面积593 km2。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促进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5 海原县打坝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建设生态经济小流域

海原县水资源奇缺,是国家级贫困县,在多年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创建了“高山封禁、沟岔造林、当川打坝、用洪用沙”(即在高山陡坡地采取封育措施,依靠大自然的自我恢复功能修复生态,在沟岔等水分条件较好地段营造水保林、草,在沟道建坝拦泥淤地、用洪用沙,建设高产稳产沟坝地)的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模式。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水土流失实际,“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农发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等以旱作基本农田为主要治理目标的水土保持项目,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县治理程度达到46.9%,超过全区平均水平,做到了治理水土流失与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相结合,坡面措施与沟道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3 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3.1 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

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要立足水土流失实际,在搞好生态建设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当地的各种有利条件统筹推进,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效合一”为目的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深度融合。主要是通过生态移民和劳务输出带动人口转移,减轻环境压力;山下集中安置群众,集约组织生产,科学配置资源,拓展山上生态保护空间;突出特色,促进产业发展。

3.2 生态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

根据生产资料配置情况和农业产业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尽可能将小流域范围内山上的群众集中安置在生态环境较好、承载能力较强的山前河谷地带,有效减轻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压力和农耕活动,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的空间布局,有效地拓展生态保护空间。对集中安置到山下的群众,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发展林果农特产品,使他们在居住条件、生态环境、综合配套、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较为满意。生态经济小流域治理项目在山下调剂土地,将山上群众全部安置到山下,山上不再种庄稼,而是发展经济作物,对植被的破坏很小,山下土地又能得到合理开发利用。

3.3 水利部门牵头,多部门统筹推进

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利、国土、交通、宣传教育等多个部门,仅仅依靠水利部门一家,无法完成这样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任务,需要统筹各方力量系统全面推进。宁夏的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总体规划和任务分工,由水利部门牵头,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分部门实施的方式,组织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钱往一处投,劲往一处使,做到了保质保量,全面开展。也就是说,在水利部门搭建的平台上,政府统筹整合各个部门,立足本职参与建设,形成了“规划引导、政府主导、水保搭台、部门唱戏、全民参与”[2]的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格局。

3.4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宁夏在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并构建了政府扶持、群众主导、市场参与的建设模式。为充分调动群众、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和后期管护的积极性,将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项目区内适宜栽植经果林的区域全部用于培育林果业。同时,通过实行土地流转,引进龙头企业参与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这些项目不仅能够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的规模化发展,而且符合山丘区旱作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具有比传统农业更高的经济效益。同心县水保站与当地天台山文化公司合作开展杨新庄小流域综合治理,水保站完成整地后,将造林、抚育管护一并移交给天台山文化公司管理运营,项目工程质量与后期管护均得到了较好的保障,打造了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的样板。

3.5 创新机制,完善制度体系

在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中,无论是后期管护还是成果运用,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都是首要保障。宁夏在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中,不断探索创新机制,完善各类制度。为尊重群众意愿,满足群众需求,建设单位从前期规划设计到施工组织,均深入项目区,与当地百姓面对面交流,征求他们的意见,听取他们的建议,采取“一事一议”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的积极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打破地界,为机械化施工提供便利条件,提高施工效率。项目结束后测量项目区土地,实行土地整合与流转,引进企业进行规范化和集约化管理。在苗木采购、居民点建设、设施农业建设等环节选派村民代表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对项目区所有涉及群众利益的建设内容,及时张榜公示,让群众了解项目建设的每一个环节,确保工程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2]。

4 下一步的建设思路

“十三五”期间,宁夏将继续围绕自治区生态建设、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步伐,结合农村周边环境绿化美化和水环境整治、水资源利用,开展生态经济小流域和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224条,每年治理水土流失800 km2,确保到2020年全区56%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乡村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4.1 通过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实现脱贫攻坚

坚持以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为单元,山、水、田、林、草、路统一规划,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通过实施坡改梯项目、修建田间生产道路、生态修复、库坝窖池联用高效利用水资源等,有效改善小流域内乡村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过程中,结合脱贫攻坚任务,优先在贫困地区安排生态经济小流域治理项目,以期稳定地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水土流失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脱贫攻坚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4.2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针对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实际情况与地理位置和特点,在总体规划上,科学安排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农业耕作措施和环境保护措施,按照“山顶—山坡—村庄—农田—河谷”的顺序,布设“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生态产业、环境保护”四道防线。生态修复区,对流域上游实行全面封禁,严禁人为开垦、放牧等生产活动,涵养水源,并结合退耕还林补植补造,进行生态修复与植被保护。综合治理区,通过兴修梯田、造林种草、整治河道、绿化岸坡、建设淤地坝和蓄水池等,来改善小流域内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生态产业区,通过配套节水灌溉系统,建设植物园、中药材引种驯化园、球(宿)根花卉栽培园和苗木培育园等产业园区,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环境保护区,通过整治村容、硬化道路、改厨改厕、修建垃圾点等,来改善人居环境。

4.3 推广“上保中培下开发”模式

以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为载体,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的,以加快经济发展为主线,坚持“生态治理、产业培育、经济发展、群众意愿、党建双带”相结合,在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上采用“规模建设、生态开发、产业促进”的生态经济模式,机制上采用“政府主导、财政牵头、水保搭台、部门整合、全民参与”的协作机制,在小流域治理措施布局上通过项目巩固改造提升,依托当地水资源,以道路为骨架,采用“上保(山顶塬面修建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口粮)、中培(山腰坡耕地培育优质高效特色经济林,退耕还林区嫁接改良优化品种,发展林果产业)、下开发(川道区建设设施农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施生态移民实现生态保护,整治河道改善水环境,坝地利用开发土地资源)”的治理思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2]。

4.4 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

通过封育、补植补造和荒山绿化,有效保护、涵养水源;在产业园区,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展绿色无污染产业,减少水污染。通过上游涵养、中游节约、下游处理,确保生态经济小流域建设成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屏障。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招商引资,推行合股经营、能人带动、部门扶持、项目整合示范等经营模式,建立水土保持绿色产业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经营机制。在生态经济小流域内积极引进企业投资,带动周边群众参与建设,增加群众收入,美化环境,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四个宁夏”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 张虎威,张亚峰.宁夏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工程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5(10):45-48.

[2] 虎俭银.南山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15(10):12-13.

(责任编辑 张培虎)

S157.2

C

1000-0941(2016)10-0012-04

张虎威(1984—),男,宁夏银川市人,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等工作。

2016-07-19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宁夏流域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压油沟小流域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沙颍河流域管理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宁夏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宁夏煤电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