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机械化的农机农艺适应性问题研究

2016-02-06 02:51龙宝贝
中国农业信息 2016年16期
关键词:收获机播种机行距

龙宝贝

(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人民政府,安庆 246000)

玉米种植机械化的农机农艺适应性问题研究

龙宝贝

(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人民政府,安庆 246000)

玉米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产物,它不仅能够作为粮食食用,也可以作为工业原料。随着玉米加工业的发展,玉米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种植人员开始积极引进各种生产机械。文章主要就玉米种植机械化的农机农艺适应性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并提出处理方法。

玉米种植 机械化 农机农艺适应性

生产机械化是玉米种植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当前,我国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已经成为限制玉米种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 玉米播种机械化技术的发展

玉米属于1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长在北方。现阶段,我国北方部分玉米的平作种植、垄作种植及间作种植过程中,都已经使用播种机进行播种,相关机械的质量可以满足使用的需求,且相对应的播种技术也比较成熟。复种和套种是玉米种植过程中2种主要的种植方法,套种的作业条件比较特殊,因此,套种机械的研究生产技术相对比较困难,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玉米播种的机械化发展。

近年来,玉米收获的机械化技术普及率有所提高,部分地区已经大面积使用夏季生产机械化技术,保证了玉米播种的质量,种植也更加规范,为玉米收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联合收获的方式下,收获效率较高,收获用时较短,种植户可以延长收获期,更有利于保证玉米的产量。所以,我国的夏玉米直播机械化技术已经趋于成熟。

2 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推广起步较晚,目前还有许多地区在玉米棒穗及秸秆收获过程中,仍使用人工作业的方法,种植人员的劳动强度较大,且实际生产效率较低,尽管部分地区开始使用机械化技术,但总体而言,机械生产的技术水平较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希望能够通过机械化技术,提高玉米种植及收获的效率,增加自身的经济收益。我国是农业大国,建国初期就十分重视农业科技的研究及发展,成功研制出了一系列的玉米联合收获机,且已经投入生产使用中。目前,我国的玉米收获机的机型已经超过60种。

3 玉米种植机械化中的关联问题处理

3.1 玉米播种和收获行数的匹配

目前,玉米播种机的机型较多,主要有2、3、4、6行机型,而玉米联合收获机则主要为2、3行,也就是说,播种机行数与收获行数存在着不匹配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保证玉米的种植行距比较均匀。在小的区域内,比如农场在选择玉米联合收获机时,则可以通过常年稳定的播种机1次性播种行数进行确定,或者根据收获机行数确定1次播种行数。

3.2 玉米行距对机械化收获的影响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玉米播种机的行距一般在450~700 mm之间,播种方式不同,行距各不一样。为了解决玉米播种及收获机械行距配套的问题,在确定播种行距时,必须根据玉米联合收获机的适应行距进行选择。相关研究人员根据长期的玉米种植经验发现,将玉米种植行距控制在650~750 mm之间时,就能够适应现阶段大多数玉米收获机的行距要求。此外,为了实现玉米行距规范化的目标,应尽快在适宜直播的地区退款给农户,鼓励采用玉米机械化直播技术。

3.3 收获方式的选择

玉米籽粒的含水量会影响机械化收获的方式。北方玉米籽粒的含水量在20%~35%左右,水分较多。因此,北方玉米机械化收获时,不宜选用带有脱粒功能的机械,而可以选择带有剥皮功能的机械。但,玉米籽粒的含水量较高,具有一定的后熟现状,因此,剥皮功能最好不要随机使用。此外,夏玉米收获时,秸秆大多还呈现青绿色,可以制造成为青贮,供畜牧业使用,可使用青贮型玉米联合收获机进行收获。

3.4 留茬高度在机械化玉米收获中的处理

为了尽可能消灭玉米螟,收获时,最好采用低茬收割的方法,留茬的高度应低于10 cm。垄作或套作时,留茬高度以最高处垄顶或畦背高度为基准,同样低于10 cm。青储收获则有一定的差别,留茬高度在2~3 m左右。

4 结语

文章从收获方式、播种及收获行数匹配、行距、留茬高度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玉米栽培与收获机械化中的关联问题及处理,为玉米收获及播种机械化技术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1] 杨茜,相姝楠.一年两熟地区玉米生产机械化中的农机农艺适应性问题初探.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03)

猜你喜欢
收获机播种机行距
国之重器
基于PLC技术的播种机电气自动化技术探究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缩行扩株”对重庆丘陵山区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大蒜播种机让蒜农挺直了腰
青钱柳不同株行距对幼林生长和叶片生物量的影响
大马力,高配置
———2020 款中农博远玉米收获机值得期待
谈玉米收获机的选择、使用和维护技术
免耕播种机使用性能的研究
播种机使用维修及用后保养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