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生自主性发展的统整课程实践

2016-02-07 02:11王明平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育人学科评价

王明平

基于小学生自主性发展的统整课程实践

王明平

在教育部重点课题的资助下,开展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研究,以北京朝阳区劲松第四小学为实验基地,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时安排、课程评价等维度研究了“做最好的我”;并将其课程具体为“做文明的我”“做智慧的我”“做健康的我”“做尚美的我”“做国际的我”五个方面,课程指向学生自我实现,课程培养促进自主发展的素养。

小学生;自主性;发展;统整课程

21世纪核心素养是什么?不同组织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21世纪最受各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重视的七大素养分别是: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以及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我们在教育部重点项目的资助下,开展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创建活动,以北京朝阳区劲松第四小学为实验基地,系统构建了“做最好的我”课程。该课程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载体,学校在构建过程中,引领师生积极进取、追求卓越,促进了师生自主发展。

图1 劲松四小“五我”育人目标结构图

学校将课程建设作为实现育人目标的主要途径,2015年获得了北京市课程建设优秀成果奖。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

学校课程目标:

1.通过课程建设,落实学校“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办学理念。

2.系统构建学校五维一体的多元课程体系,落实 “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育人目标。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做最好的我”,从“做文明的我”“做智慧的我”“做健康的我”“做尚美的我”“做国际的我”五个方面,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生命质量、审美情趣、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等必备品格,提升学生自主发展、乐学善思、合作参与、实践创新等关键能力。

3.课程融通、整合。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和创新意识的培养。[1]

4.通过课程建设,统筹各学段、各学科、各环节、各人员、各资源,主阵地实施,常态化推进,提升干部教师课程领导力、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

二、整体构建学校课程体系

(一)整体构建课程结构

学校依托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内容对课程安排实施统筹设计,整体推进,围绕着校训“做最好的我”,学校从“做文明的我”“做智慧的我”“做健康的我”“做尚美的我”“做国际的我”五个方面,构建具有学校特色、全面育人的课程,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同时,赋予课程以生命力。

学校以五大领域、三个层次整体进行了课程架构:

1.基础课程

(1)目标:各学科以“五我”教育为核心,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多元基础知识,培养必备品格,提升关键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生动、健康的成长。

(2)内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英语。

2.拓展课程

(1)目标:以“做最好的我”为特色,融合相关课程资源,对基础课程进行拓展、延伸,丰富学生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

(2)内容:京城漫步、绘我中华、说话学问、四海漫游、神秘的心灵密码、滚轴少年、健康游戏我参与、精武少年、篮球飞人、安全自救、田径小将、唱响童年、跳舞的笔尖、笔墨陶情、叠层纸塑、世界电影博览、阅读与欣赏。

学校在拓展课程中从“做文明的我”“做智慧的我”“做健康的我”“做尚美的我”“做国际的我”这五方面整体构建开发了五大领域共约30余门校本课程,每个领域都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聚焦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校本课程的实施学校采取了“必选+任选”的选课方式,旨在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最大化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在选修课程中采用“任选式”的选课方式,将不同课程开设在不同年级,每个年级有6~8门校本课程可供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设置打破了班级、年级的限制,采取走班的方式,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

3.个性课程

(1)目标:借助学校高端资源及社团引领,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需求的课程,实现学生个性发挥、特长发展。

(2)内容:做文明的我——谦谦君子,做智慧的我——雏鹰科技,做健康的我——阳光足球,做尚美的我——金帆舞蹈、金帆管乐、朝花合唱、金帆书画,做国际的我——小小外交家。

(二)合理安排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中,着力凸显各学科的实践性。将品德与生活(社会)、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学时的10%用于学科实践活动,拓展学科的外延,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课程设置中,注重跨学科的实践活动。为了促进教师打破学科壁垒,穿越学科边界,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时间、整合资源、集体研究、系统安排,每周两学时联排用于多学科研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体验、主动探究、动手实践的学习能力。[2]

在课程设置中,发展学校的艺术特色。学校在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综合艺术课,突出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感受力、欣赏力、表现力和良好的审美素养。

三、探索多学科融合育人途径

加强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是落实新课程计划的关键。

(一)完善机制,统筹管理

创建课程管理的新常态,保证新课程计划在学校的每一门学科落实、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全面发展。创建了“3+3课程管理模式”,完善三个机制,即跨学科教研机制、课程协同落实机制、激励评价机制;着力三个统筹,即统筹学科、统筹资源、统筹人员。完善机制促使多学科教师能够基于学生的需求协同落实,加强统筹帮助教师节省时间精力,提高课程实施的效率。

学校在学时安排上,全年52周,教学时间39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3周。每学年上课35周、复习考试2周、学校机动2周(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游学等)。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学时实行总量控制。一、二年级周学时总量不超过1170分钟,三至六年级周学时总量不超过1350分钟。

图2 劲松四小学科实践活动体系图

1.构建学科实践活动体系

学校在充分调研与继承的基础上,在课程设置上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重新的设计,每周二下午半天作为学生学科实践活动,并且按照文件要求每学期设计了15次活动,10次校内活动采取了校级统筹、年级实施的推进策略,5次校外活动按照市、区、学校三级1:2:2的比例进行实施;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进行系统规划,建立学校内部可行的课程体系。

(1)宏观层面。依据资源特点及学科联系点,开展校外实践活动;结合学校育人目标和特色开展校内综合主题活动。优势:拓展课程的空间,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结合学校育人目标设计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式多样化。实施方式:校内,结合学校科技节、艺术节、多元文化节、运动会等内容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校外,依据《学生社会实践导学手册》、社会大课堂基地开展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活动。

(2)中观层面。围绕教学内容,寻找多学科交叉点,突破学科课程边界,共同设置学习主题,共同开展实践活动学习。优势: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关联性、互补性、优化性的特点。实施方式:年级组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设计,结合学科内容寻找知识、能力及教学目标的聚焦点,统一选题,统一备课,汇集全组教师的智慧,由本班班主任、副班主任在各自班级进行课程实施的大综合主题学习活动。

(3)微观层面。由各自班级的正副班主任组合成教师指导小组,结合自身学科背景,自主选题、自主备课、自主实施。优势:由于两位教师的组合随机,因此学科整合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主题小而精。实施方式:采取在本年级走班上课的实施方式。

2.实施多学科整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资源越来越丰富,教育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敏锐的眼光,帮助孩子把各种有利资源引入学校,把学校创建成学习资源丰富的“小小世界”。

借助校外学科实践活动,学校从市区分别遴选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翱翔营地、行知园、垂杨柳教辅中心作为资源单位,每个年级每学期到指定地点开展市、区级的校外实践活动。例如,本学期六年级参加了市级活动课程“国家博物馆”的学习,二、三年级参加了区级“翱翔基地”的实践学习。校级实践活动依托《做最好的我——学生社会实践指南》分为全校性和年级性实践活动。实现学校小世界、社会大课堂,发挥综合育人的实效。

劲松四小与首都图书馆深度合作,联合开发了系列课程。共同构建了“1+1+1”实践课程体系,包括固定课程、自选课程和拓展课程。学校还组织在校学生到首都图书馆开展探究性学习,从中感受快乐阅读、体验阅读、亲近阅读、爱上阅读、分享阅读等阅读活动。

学校根据年级特点选取实践基地,例如四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中学到了《颐和园》,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导学单带领学生进行颐和园的实践学习。结合“9.3大阅兵”,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全校学生到“三军仪仗队”进行实践学习,感受祖国的强大、军人的威武。校内外实践活动的设置使学生每周都能开展丰富的综合性学科实践活动。

(二)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课程在学校的深度推进,需要与学校的办学特色融合,需要用评价的方式给以保障。

1.课程评价

结合课程改革和育人要求,重新设计课堂评价表,对课程背景、学生需求、课程目标、实施方式、课程成果进行评价,以评价引导教师转换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学生评价

通过学校“五我”之星的评比,即“文明星”“智慧星”“健康星”“尚美星”“国际星”对学生在五大课程领域所取得的成绩进行评估,尊重和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

课程采取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评价要素包括自主发展、乐学善思、合作参与、实践创新、学习成效五个方面,凸显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3.教师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也成为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实践的重要导向性内容。教师专业发展主要评价视角有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领导评价、专家评价等。[3]学校同时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如评估考核制度、奖励制度、监督制度等,并掌握激励和强化的运用,制定公正合理的管理机制,真正满足教师的生活需求、成就需求、情感需求,引导教师由被动发展转变为主动发展,鼓励教师不断提升。

落实新课程计划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发挥好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把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学校的育人目标、办学理念相结合,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落实新课程计划要把握课程改革的关键点,既要有整体的实施方案,也要有具体的实施途径,还要随时监控实施的效果,及时改进。

落实新课程计划要基于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要把对教师的培训和实践相结合,培训源于教师的困惑,实践落实培训的内容。

推进新课程计划,学校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看得见的困难很多,看不见的风险很大,但是只要改革的方向是对的,只要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就要坚定信心,勇往直前。

[1]王明平.自主能力发展导航[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3:23.

[2]王明平.自主能力概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102.

[3]顾建辛.化学思维能力结构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1998(11).

责任编辑:刘升芳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DIA110281)

王明平,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特级教师,中学高级,主要从事课程研究和自主能力培养研究(河南 濮阳 457001)。

G622.3

A

1671-2277-(2016)05-0068-03

猜你喜欢
育人学科评价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学科新书导览】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