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在提高三岁以下住院患儿24 h尿标本留取成功率的应用

2016-02-08 07:15孙璐露杨远升李春静唐慧敏董丹黄艺基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15期
关键词:品管圈成功率标本

孙璐露 杨远升 李春静 唐慧敏 董丹 黄艺基

(广东省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广东 深圳 518000)

·护理管理·

品管圈在提高三岁以下住院患儿24 h尿标本留取成功率的应用

孙璐露 杨远升 李春静 唐慧敏 董丹 黄艺基

(广东省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广东 深圳 518000)

目的 探讨品管圈在提高三岁以下住院患儿24 h尿标本留取成功率的效果。方法 开展品管圈,选定“提高三岁以下住院患儿24 h尿标本留取成功率”为活动主题,通过对尿标本留取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留取成功率较低的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并实施。结果 通过品管圈活动,尿标本留取成功率由58.79%上升至92.93%,目标达成率为112%,进步率为63.17%。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提高三岁以下住院患儿24 h尿标本留取成功率,并提升了护士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品管圈; 患儿; 尿标本; 护理

Quality control circle; Children patients; Urine specimen; Nursing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指由工作性质相同或相关联的人员,为解决问题自发结合的一个小团体,通过运用品管的简易统计工具,解决工作场所中的障碍问题,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及效率[1]。24 h尿标本是住院患者常见的检查项目之一,可反映患者基本病情,有利于临床医师进行疾病诊断[2]。对于儿童而言,尤其是三岁以下患儿,由于本身好动、不配合,家长在为其留取尿标本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很难留取成功或留取合格的尿标本,从而影响了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为此,本科室于2014年10月-2015年4月将QCC用于提高三岁以下住院患儿24 h尿标本留取成功率,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14年10-11月共199例3岁以下儿童需要留取尿标本,其中男119例,女80例。

1.2 方法

1.2.1 现状调查 199例患儿中,共82例患儿未成功留取尿标本,其中男42例、女40例,尿标本留取成功率为58.79%。在82例留取失败患儿中,44例由于尿袋使用不当,11例由于护理人员宣教效果欠佳,14例由于家长依从性差,11例由于尿袋未及时发放,其他原因2例。

1.2.2 成立QCC小组 本圈取名“同乐圈”,小组由1名圈长与6名圈员组成,7名成员均具备QCC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圈长负责品管圈知识、技能的加强培训,圈员分工负责品管圈的各个环节。本圈已完成“提高小儿安全型留置针安全固定率”、“提高住院患儿心电图完成率”两项品管圈活动,本次通过讨论,确定“提高三岁以下住院患儿24 h尿标本留取成功率”为活动主题。

1.2.3 原因分析及目标设定 通过鱼骨图,从人、事、物三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找出尿标本留取失败原因,其中护士宣教方式单一、护士关注度不够、集尿袋粘贴不牢、医护配合不佳、家长依从性差等是其主要原因。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目标设定,目标值=现况值+[(1-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58.79%+[(1-58.79%)× 84.14%×95.00%) =91.73%。见图1。

图1 3岁以下儿童24 h尿标本留取不成功原因分析

1.2.4 对策及实施

1.2.4.1 加强护士宣教工作 完善科室集尿袋使用宣传单及流程图,在传统宣教中,护士只进行口头宣教,宣教形式过于单一,护士也并不清楚家长是否掌握了使用集尿袋的方法。因此,QCC对留取尿标本的各个环节进行重点把握,制订规范的尿标本留取流程图,并配合图片,以方便家长理解。在入院医生开立尿标本医嘱时,护士首先向家长发放留取流程图,并向家属解释留取步骤。然后,向家属模拟尿标本留取步骤,并询问家属有无不理解的方面,以做重点解释。

1.2.4.2 加强护士对集尿袋使用的关注度 在以往的护理中,责任护士在首次接诊时并没有正确评估患儿是否需要集尿袋,而对于反复留取不成功者,护士未予以重视,并且责任护士未及时对反复留取不成功者进行跟踪,检查结果。实施QCC后,首诊责任护士需正确评估患儿,三岁以下者,要予以发放集尿袋,并且责任护士每天跟踪分管患儿的检查结果。对留取不成功者,责任护士及时给予家长帮助,进行有效处理。

1.2.4.3 改良集尿袋 在收集尿液过程中,纸尿布会破坏集尿袋的形状,并且存在集尿袋粘贴不牢固现象,导致患儿尿标本留取不成功。针对此问题,我科护士根据临床经验以及反复尝试,发明了改良型纸尿布及改良型集尿袋,并获得了专利。通过改良型纸尿布的使用,降低了集尿袋的形状改变程度,而改良型集尿袋的粘贴性能提升,均提高了尿标本留取成功率。

1.2.4.4 促使医生与护士共同进行健康教育 患儿入院相关检查工作基本由护士进行宣教,而在护士宣教效果欠佳、家属不配合检查的情况下,家属往往会去寻求医生的解释。但是家属询问医生后,医生一般未及时予以正面指导。因此,护士与医生进行了沟通,明确医生在健康教育中应起指引作用。医生在进行查房时,应督促家属进行尿标本留取,向其说明检查的重要性及意义。对于不配合者,医护之间应达成一致原则,共同督促。

1.2.4.5 加强家属健康教育,提高家属依从性 对于不同的家属,由于文化程度、就医观念、理解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导致部分家属的依从性较差。因此,护士在进行宣教工作时,首先评估家长的文化程度,对文化程度较低、理解能力较差的家属,尽量使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进行讲解。对于不重视标本留取的家长,应重点进行重要性的宣教工作,即对每位家长给予个体化的宣教方式。在宣教过程中,重点强调留取的注意事项,并采用提问的方式检测家长的理解程度。对于小部分不能理解的家属,护士可带其观看正在进行尿标本留取的家属,以便更形象的理解。

1.2.4.6 做好小儿心理护理工作 在留取尿标本过程中,部分小儿因躁动、恐惧等不良情绪导致尿标本留取失败。小儿不良情绪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小儿对医护人员的恐惧,另一方面则由于疾病所引起的不适导致患儿烦躁。因此,在QCC实施过程中,护士在与患儿交流时,均做到面带微笑、轻声细语,从而拉近与患儿之间的距离,增加亲切感,以获得患儿的好感。与此同时,护士在留取尿标本时采用讲故事、玩具吸引等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减少患儿对疾病的关注,从而提高尿标本留取成功率。

2 结果

2.1 开展QCC的有形成果 在进行品管圈活动前,即在2014年10-12月期间尿标本留取成功率为58.79%。通过品管圈实施3个月后,即2015年1-3月,尿标本留取成功率为86.34%。在品管圈实施6个月后,即2015年4月,尿标本留取成功率达92.93%。目标达成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92.93-91.73)/(91.73-58.79)×100%=112%。进步率=(改善后-改善前)/改善前×100%=(92.93-91.73)/58.79×100%=63.17%。见表1。

表1 实施品管圈前后住院患儿24 h尿标本留取成功率比较

2.2 开展QCC的无形成果 在原因分析中,发现科室使用的集尿袋设计不合理,因此设计了更加合理的新型集尿袋。新型集尿袋较传统集尿袋相比,更加简单方便,节省了护士宣教时间,降低了费用成本,提高了留尿成功率,提升了护士、医生及家属的满意度。新型集尿袋已申请专利。 通过品管圈活动后,团队工作积极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成就感等得到显著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及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3 讨论

3.1 QCC提高了3岁以下住院患儿24 h尿标本留取成功率 患儿尿标本留取成功与否关系到是否能及时发现患儿有尿路感染、肾脏疾病及其他遗传代谢性疾病[3]。对于成人而言,具备一定理解能力,可自行进行操作,而对于患儿尤其是3岁以下的患儿,不具备自知能力,这时尿标本留取的成功与患儿家长的执行能力密切相关。在临床中,患儿家长由于各种原因,如不明白留取方法、对留取流程不熟悉、没有意识到留取的意义等,往往导致尿标本留取失败,延误了患儿的疾病诊断,降低了医护人员工作效率,甚至有可能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通过QCC对尿标本留取不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找出主要原因进行改进。通过QCC,首先规范了留取尿标本时集尿袋的使用方法,通过制作宣传单及流程图,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得家属更加容易理解。对于护理人员自身而言,首先在宣教过程中严格按照流程图进行宣教,避免了传统宣教中出现的漏说、无重点等缺陷。其次,护理人员改变了本身健康教育宣传方式,在宣教中将口头、模拟操作、展示图片等方式相结合,使得患儿家属更易接受。护理人员在宣教时,针对依从性较差的家属给予针对性宣教,强化集尿袋使用的重要注意点,并给予模拟操作示范。且护理人员鼓励医生参与健康宣教中,在家属中强化了尿标本的重要性,增加了家属的依从性。

3.2 QCC可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质量 在QCC中,护理人员始终体现“以患儿为中心”的护理,将留取尿标本流程化、规范化, 使得护理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在护理人员对家属进行宣教的过程中,不断地沟通、理解,使得家属了解尿标本留取意义,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提升。由于医生参与健康教育,医护之间、医患之间的沟通得到加强,使得科室工作更加有效的完成。在QCC活动过程中,圈员进行协商、讨论,交流彼此意见与看法,圈员对相关理论知识、护理操作更加熟悉、规范,并且圈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到显著提升,有利于圈员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思考,找出改进方法。在本研究中,护理人员发现传统集尿袋的设计不合理,因此共同设计新型集尿袋,并获得专利。QCC在实施的过程中,鼓励圈员积极主动发言,大胆表明自身想法,在良好的沟通气氛中,加强了护理人员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增加了科室的凝聚力。

综上所述,QCC活动提高了3岁以下住院患儿24 h尿标本留取成功率,规范化了尿标本留取流程,增加了护患之间信任度,提高了患儿家属对医院的满意度。值得注意的是,在应用QCC的过程中,应结合科室实际情况、护士本身执行能力进行,使QCC的实施可执行化、合理化。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应加强护士QCC 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护士勤于思考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

[1]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

[2] 傅伟霞,涂文婷.24 h尿标本留取错误原因分析与对策.福建医药杂志,2008,30(1):162-163.

[3] 许文娟,王士平.尿常规检验及意义[J].中国卫生产业,2012,6(23):186.

2013-2014年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专项基金(编号:国卫办医函[2013] 544号)

孙璐露(1979-),女,吉林,硕士,副主任护师,从事儿科护理工作

R471,R720.5

C

10.16821/j.cnki.hsjx.2016.15.006

2016-01-15)

猜你喜欢
品管圈成功率标本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3D打印技术在动物标本中的应用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教你制作昆虫标本
品管圈在质量文化构建中的应用
品管圈“转”起来
品管圈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