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长征红军翻译地图的传教士

2016-02-08 01:44吴自锋
老友 2016年9期
关键词:萧克传教士瑞士

文 吴自锋

给长征红军翻译地图的传教士

文 吴自锋

1986年,年近90的瑞士老人薄复礼对前来拜访他的中国使馆人员一再叮嘱:“你若与萧克将军通信,望转达我热忱的问候。”1987年,年过80的萧克将军在给薄复礼的信中写道:“……虽然我们分别半个世纪,但50年前你帮我翻译地图之事令我久难忘怀。”在分离半个世纪后,两位不同国籍、不同信仰、不同身份的老人又有了联系。他们之间的情谊还要从80多年前的长征说起……

薄复礼,1897年生于瑞士。1923年春,薄复礼被教会派往中国贵州省遵义市的教堂任教士,开始了传教生涯。1934年10月,薄复礼夫妇在黔西县参加完一个宗教活动后准备返程。回家的路途除大路之外,还有更近的小路,享受特权的他们走大路的话会得到官方的庇护,可薄复礼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小路。在长征途中,红军也是尽量避开大路。在贵州省黄平县旧州的一个山顶上,薄复礼与从江西西征入黔的红六军团相遇,成为红军的俘虏。时任军团长的萧克回忆道:“西征以来,转战50多天,暑天行军,伤、病兵日益增多,苦于无药医治。我们知道几位传教士有条件弄到药品和经费,于是便提出,释放他们的条件是给红军提供一定数量的药品或经费。”从此,薄复礼便跟随红军开始了艰苦的转战生活。当时的薄复礼,对扣留他的红军仍然充满恐惧。但随后发生的一件事,令他对共产党的看法开始改变。

红军在旧州找到了一张贵州地图,这对于不熟悉贵州地形的红军来说,非常珍贵。不凑巧的是,这张地图上所标的地名都是外文。心情激动的萧克顿时又皱起了眉头。有人提醒说,我们抓住了几个外国人,让他们试试看能不能辨识。萧克赶紧派人把会讲中文的薄复礼找来。薄复礼看明白了地图上使用的是法文,于是由他译成中文,萧克亲自在地图上标记,忙了整整一晚。萧克年轻而充满热情的形象和他脑海里“土匪”的模样毫不相干,从这个晚上开始,薄复礼慢慢地接触和了解了真正的共产党人。萧克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说:“虽然在那以前,我们对传教士印象不佳,但这位传教士帮我们译出了这张地图,而且在口译时,边译边谈,提供了不少情况。在合作之后,我们之间原有的隔膜便被消除了不少。”

薄复礼跟随红军转战贵州、四川、湖北、湖南、云南等5个省,共同生活了18个月。长征途中,红军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薄复礼却享受着特别礼遇:在外宿营,红军官兵都睡在潮湿冰冷的泥地上,他却得到了难得的铺草和门板。红军还给他配备了一匹马,并尽一切可能给他单独提供加糖的米粥,设法为他购买鸡、鸭、鱼、水果甚至炼乳罐头等当时极其稀缺的食物。

1936年3月,红军攻占毕节后转战云南,决定释放薄复礼。萧克告诉薄复礼:“你是瑞士公民,瑞士不是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同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也没有在中国设租界地,所以,我们决定放你走。”萧克还设宴款待薄复礼等人,席间薄复礼提出需4块银元做路费,红军随后赠送了他10块银元。薄复礼怀着万千感慨,离开了曾与他朝夕相处的红军官兵,踏上了归途。

薄复礼获释后即返回英国,再到瑞士、美国、日本等国,他到处宣传中国工农红军,在各地引起很大反响。薄复礼用3个月的时间,写出了15万字的亲历记——《神灵之手》,这是西方最早介绍中国红军长征的专著,也是研究红军长征史独一无二的原始史料。

1988年,薄复礼的回忆录被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出版发行,萧克将军为此写了一篇长文,以表情谊。

责编/江南

猜你喜欢
萧克传教士瑞士
为什么瑞士巧克力这么出名
萧克镇南历险记
瑞士镇迷阵
60岁再创业邰中和当“光的传教士”
早期西方传教士的汉语量词观
坚定信念上井冈——采访萧克上将
一起游瑞士
传教士与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
萧克上将与共和国元帅
杨尚昆、萧克同志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