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代购的“罪与罚”

2016-02-09 18:06何玉梅
遵义 2016年19期
关键词:罪与罚乱象跨境

海外代购的“罪与罚”

近几年来,海外代购悄然兴起,除了去境外网店直接淘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托亲拜友、找代购商家从外国买东西,从海外买东西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

由于门槛低,利润大,不少有资源的人都做上了这个行业。相对于公共的淘宝里面的海外代购,现在的人们更热衷于从身边的人找渠道。几乎每个人的微信里面,都有做海外代购的。

代购为何如此火爆?首先一个原因是现在的人们对商品品质需求很高,而屡屡曝光的国内产品质量问题让国民对国产品牌失去信心。其次是价格,因为各项税费,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的定价偏高。而代购商品一般都比国内商场便宜。

据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海外代购市场的交易规模超过700亿元,2014年规模超过1500亿元,2015年更是再上一个台阶。

而随着海外代购市场的蓬勃,越来越多的乱象开始出现。朋友圈里有朋友推广海外代购,买来一用却是假的。制造假的海外商品、假发票、假通关凭证、假报税单等层出不穷,甚至已经形成了一条隐蔽而又完善的产业链。

目前制造假冒海外商品成本太低,原本的假冒海外商品只需要花几毛钱去购买假的购物凭证、发票等就能摇身一变成为真正的海外代购商品。相比纯粹的代购费,利润要高出数十倍乃至上百倍。

更让人无奈的是,目前海外代购这个快速发展的新行业仍然处于国家监管空白区。政府部门往往是针对线下假货进行监管,面对分散在互联网多个平台的海外代购,由于太过分散,监管难度和成本都过高。而这样的态势也助长了海外代购乱象的嚣张气焰,海外代购已经到了一个分水岭——要发展还是要口碑。

关于海外代购,政府一直在出台管制措施限制,促使民众购买国货,除了海关加大审查的力度,税收政策也是日趋严厉。但成熟的市场,应是鼓励竞争的市场、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即使是境外商品,只要不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只要在质量安全性上更具优势,那么也理应获得立足机会。现在的关键,是如何搞好监管的问题。

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和乱象,必须要进行变革。从这个角度看,海外代购的B2C化将成为命运终点。京东开辟“全球购”频道、顺丰上线“海购丰运”、1号店上线了“1号海购”项目、网易推出“考拉海购”……B2C的海外代购平台,因为商品质量更有保障,将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除了对代购模式的改变,法律监管也随之跟进。根据2014年8月1日起实施的海关总署《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不管是个人到国外购物,还是电商企业做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都必须接收海关监督,提交相应的货物清单,办理报关手续。未办理报关手续的跨境电商和海外代购等行为,都将涉嫌走私。如果一年内被行政处罚两次之后再犯,就要承担刑事责任了。

给海代外购戴上“紧箍咒”,既是保证国人更丰富的消费需求,也是确保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更是为做大市场蛋糕的。因为做大市场蛋糕,不可能靠指定消费来实现,而只能靠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项来实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良性竞争。

(何玉梅/执笔)

猜你喜欢
罪与罚乱象跨境
明星逃税罪与罚
遏止网课乱象重在落实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光伏招投标乱象,谁之殇?
云南旅游乱象,政府早该亮剑
房地产的“罪与罚”
治超新规实施在即 深究货车非法改装乱象
跨境直投再“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