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路径探析
——以上海市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

2016-02-09 03:05李沫彦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汕头515000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张江示范区上海市

李沫彦(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汕头 515000)

互联网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路径探析
——以上海市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

李沫彦(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汕头 515000)

2015年“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互联网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是我国为适应新形势下产业经济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之一。文化创意产业同为新兴产业,在开放性、互动性上与互联网产业相契合,可能成为下一个经济发展“风口”。对于“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仅从园区发展规划与布局提供了先进经验,也在产业间的横向与纵向融合取得示范性成果。网络融资、技术革新、内容选择、数字营销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产业融合升级的新思路——“互联网+文化创意”共享模式。

互联网+ 文化创意产业

引言

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近几年,移动互联网、Web2.0、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新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云计算、大数据、智能互联等新词汇也逐渐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整个互联网产业仿佛进入另一条快车道。很多人意识到,那些迅速成为人们生活习惯的互联网应用,例如微博、微信、淘宝等互联网平台,将是其他产业经济可以依托的全新土壤。2015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从政策方面把“互联网+”的概念付诸实践,意味着我国政府将大力推动互联网产业与各行各业进行有效对接和融合,在“互联网思维”下促进产业革新和跨越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与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战略有着极高的契合度,在此之前,我国部分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率先与之触碰,实现了“1+1>2”的协同发展成果,其中,上海市的发展成果引人瞩目,为国内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如果文化创意产业能全面融合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搭上“互联网+”的发展快车,产业潜力将得到更充分的挖掘。

一、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逐渐形成了第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多年来的积淀使上海成为国内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之一,具有重要的模板价值。尤其近年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充实内涵和调整方向,取得飞速的发展。其中,上海市政府从宏观角度对文化创意产业予以推动,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经验。例如,在上海市政府的直接推动下,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成立于2005年8月,是全国创意产业领域诞生的第一家企业协会,其提出“文化创意上海”的理念,旨在建设亚洲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中心,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了合作沟通平台。在政策上,仅在2015年度,上海市政府就发布了《上海市关于深入推进文化与金融合作的实施意见》《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实施办法》等扶持措施,又由上海市统计局制订颁布了《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目录》,划定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主要包括设计文化创意、建设设计文化创意、文化传媒产业、咨询测绘文化创意产业、时尚消费文化创意产业等。根据官方报道,上海市文化及相关产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势头,已经成为全市重要的经济支柱,预计实现增加值302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12.1%,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4%。

在此基础上,2016年5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1],计划提出,到2018年底,申城将形成结构更优化、特色更鲜明、布局更合理、优势更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产业辐射带动效应更加强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2-3个百分点,2018年末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2.6%。为实现这一目标,该计划提出十项重点举措,第一项就是“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着重于在“互联网+”战略背景下,扩大文化创意产业与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产业的合作空间,支持文化创意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与文化创意内容制作平台,孵化更多“中国创造”品牌,培育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园区,如张江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上海智力产业园等,加快打造“文化创意+互联网”产业生态圈,最终营造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与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实例——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0年,根据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组建上海市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批复》(沪委〔2010〕370号),上海市组建了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2011年又经国务院批准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目前,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文化创意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云集,其中不乏世界级的行业领导者(见图表1)。因此,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于2012年又被科技部确立为“上海张江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是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之一,也是《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提出重点建设的特色产业园区[3]。目前,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形成一区十二园的布局,十二个分园各有特色名片(见图表2),并环绕整个上海中心城区,形成产业集聚带。以核心园为例,其规划面积约79.7平方公里,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国家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至2013年已累计入驻文化创意企业近400家,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文化科技企业达到21家。园区基本形成相对完整的动漫游戏和数字出版产业链,先后引进上海产权(版权)交易中心、上海版权服务中心等,拥有国内首个专业化的动漫博物馆。

图表1 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目录举例

图表2 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分园示例

经过几年的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朝着世界一流的创意与科技园区发展,预计2015年全年总收入3.5万亿元,净利润1850亿元,税收1560亿元,约占上海市2015年全年总税收的12%,是上海市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点[4]。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仅在文化创意企业和互联网企业融合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还运用“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如张江科技融资服务平台http://www.zjifs.com/index.html)、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如张江人才网http://www.zjsfq-rc.sh.cn)等软实力建设方面做出了突破,取得了示范性的成果,为产业进一步的融合开拓了空间[5]。

三、“互联网+”战略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互联网+文化创意”不仅意味着产业横向融合发展,也为产业提供了更多纵向空间

事实上,在“互联网+文化创意”概念出现之前,网络文学、PVP游戏、视频网站、博客、自媒体等就已属于文化创意与互联网科技高度融合的行业。如果说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次“换挡发展”,“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则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一次“再换挡发展”的机会。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例子不难看出,“互联网+”不仅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融合发展,也为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了一套互联网式的发展思维(见图表3):

内容选择。以往,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等类型的产品内容通常由主创者选择,在商品经济时代,主创者的个人倾向并非与市场期望同步,这就导致了文化创意产业常有的“投入—产出”不确定性,例如某些低制作的电影市场反应强烈,而某些高研发成本的电子产品可能颗粒无收。“互联网+”的出现让这个问题变得简单许多,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应用终端的大数据分析,准确了解市场偏好,从而对内容进行选择。

技术革新。“互联网+文化创意”最直接的成果是将高新科技(如Web2.0、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互联网概念(如P2P、众筹)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产业的创新升级。互联网产业为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更多表达方式和科技手段。

数字营销。过去,文化创意产业的营销手段比较原始,主要通过创意内涵树立市场口碑。现在,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创意的外延也开始拓展:除了各种网络营销平台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关注度,各种网络宣传手段也引导了新媒体、网络广告等行业的迸发。

融资渠道。文化创意产业既然是一个新兴产业经济,就需要有现代化的产业模式,“互联网+”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不仅是设计、加工、包装等方面的帮助,也可能带来全新的融资渠道以及营收手段。

图表3 “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示意图

(二)“互联网+文化创意”共享模式是产业融合的重要路径

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总体规划是以一区十二园的布局共同打造信息化、科技化、现代化的产业园区,集产业、孵化、生活、娱乐多功能为一体。十二个分园在地理位置上并非是聚集在一起,而是环绕上海市外环一圈,唯有互联网信息化的手段才能突破空间互相联结。分园不仅有独立的门户网站和信息系统,分园间也建设了信息协作系统。

在集聚效应[6]下,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文化创意企业受益颇深——互联网时代所提倡的开放共享精神,促使了“互联网+文化创意”共享模式(见图表4)的出现。该模式使同一个园区内的不同行业通过信息手段完成分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带动互联网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高效发展,不仅提升园区的数字化、智能化,推动构建现代园区,也提升了园区的文化艺术档次和设计观感,使产业与生活协调一致;(2)发挥互联网企业的技术优势,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依靠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便利的定制服务和公共数据服务。由此可见,互联网信息技术是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智慧化”的关键性支撑技术,信息化、开放式的现代科技产业园区是“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互联网+文化创意”共享模式将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来更多的灵感与变化。未来可能发展出的虚拟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依托互联网,以文化创意为主体、促进虚拟经济、兼具绿色环保的产业园。这种形式将与现实园区形成线下线上相互补充、互相促进之势,将会是文化创意产业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路径。

图表4 “互联网+文化创意”共享模式示例

四、结语

“互联网+文化创意”能不能成为下一个经济发展的“风口”,除了国家政策面、产业基本面等因素的作用外,产业间的科学融合也至关重要。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其实行的“互联网+文化创意”共享模式为产业横向、纵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新思路。

【责任编辑:闫现磊】

[1] 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EB/OL].http://www.shcia.org/ xiehuidongtai/2016/0530/452.html.

[2] 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管委会.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门户网[EB/OL].http://www.zjsfq.gov.cn/.

[3] 投资上海.《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发布[EB/OL].http://www.investment.gov.cn.

[4] 杭州科技编辑部.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情况介绍[J].杭州科技,2012(3):26-31.

[5] 肖元真,韦雪群.张江核心园区创新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上海房地,2015(12):40-41.

[6] 王慧敏.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3.0理论模型与能级提升——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例[J].社会科学,2012(7):31-39.

G124

A

1008-8784(2016)04-06-4

2016-03-21

李沫彦(1986—),广东汕头人,硕士,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跨文化交际等。

猜你喜欢
张江示范区上海市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干细胞转化医学产业基地简介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浅析张江科学城景观标准化的探索实践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Vπ张江孵化器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上海市制冷学会四专“双·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