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全社会共享森林之美

2016-02-10 07:10国家林业局总工程师封加平
中国生态文明 2016年6期
关键词:福祉森林人类

□ 国家林业局总工程师 封加平

让全社会共享森林之美

□ 国家林业局总工程师 封加平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展现了文明之美。人类文明发展,离不开森林。原始文明,人类以叶为衣、摘果为食、构木为巢,没有离开森林。农业文明,人类辟林为田、驯兽养禽、采桑植麻,没有离开森林。工业文明,木材成为四大基础原材料之一,人们的衣食住行也没有离开森林。今天的生态文明,更是离不开森林。正是因为人类对森林的过度利用,森林已从人类文明初期的76亿公顷减少到上世纪末的34亿公顷。联合国指出,全球森林已减少了50%,难以支撑人类文明大厦。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森林哺育了人类,没有森林,就没有人类文明,失去森林,将会失去未来,失去一切。

森林是维护生态安全的根基,展现了生态之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关系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这样的实例古今中外屡见不鲜。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濒临失衡的地球》一书中写道,“在埃塞俄比亚可以找到丧失森林然后丧失水源的悲惨例证。埃塞俄比亚在过去40年间,林地所占的比重由40%下降到1%。降水量大幅度下降,使这个国家迅速变成一片荒原,产生了史诗般的悲剧。”仅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干旱,就夺走了埃塞俄比亚近百万人的生命。破坏森林造成的灾难在我国也有发生。2010年8月,甘肃舟曲发生的特大泥石流,导致了1254人遇难,490人失踪。专家评估,这与舟曲的森林长期遭受严重破坏密切相关。而与舟曲同属白龙江水系的四川九寨沟,由于森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现在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自然遗产和旅游胜地。这些实例说明,有了森林,才有生态安全,才有生态之美,失去森林,就会失去自然生态的和谐,就会失去生态安全。

森林是绿色发展的潜力所在,展现了绿色之美。森林是利用太阳能和地力创造生态资本和绿色财富规模最大的绿色经济体。据国际专家估算,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贡献每年达到33万亿美元。目前,我国已成为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林业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201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1990年到2015年,全球森林面积减少了19.35亿亩,而中国的森林面积增长了11.2亿亩。在森林增长的同时,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从2001年的409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94万亿元,15年增长了13.5倍,对7亿多农村人口脱贫致富做出了重大贡献,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做出了最好的诠释。特别是在创新发展的今天,我国林业科学家和林业企业家,又创造了竹材资源利用、农林废弃物利用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新技术新发明,生产出竹缠绕复合压力管、石墨烯、乙酰丙酸、农林废弃物多联产、木变油等造福人类、有可能改变世界的新材料,成为绿色发展的典范,展现出创新之美、绿色之美。

森林是民生福祉的重要体现,展现了共享之美。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考察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森林不仅是全社会生态福祉的提供者,还是全球就业人数最多的领域之一。2015年5月联合国森林论坛指出,全球有超过16亿人的生存、生计、工作和增收都依赖于森林,森林为地球上的生命和人类福祉提供了多重效益。联合国认为,森林可持续经营对推动变革性改变和消除贫困、经济增长、可持续生计、人类健康等主要挑战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森林食品、森林康养、生物制药等林业新兴产业的兴起,森林还将为建设“健康中国”带来新的福祉。人们共同呵护森林,才能带来人类共有的生态福祉,这样的共治共享,充分体现了人类的普世价值,充分体现了森林的普惠之美、共享之美。

森林是永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展现了永恒之美。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为什么没有断裂?当然有多种因素,其中一个根本因素就是中华大地曾经得到了茂密森林的庇护。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了“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草木植成,国之富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些道法自然的古代哲学思想,无疑对中华民族的延续产生了重大影响。2012年7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在《我们希望的未来》中指出,人类的生计、经济福祉、社会福祉、物质福祉及文化遗产,都直接依赖于生态系统,它是永续发展和人类福祉的重要基础。2015年3月9日,新华社发表的《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一文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放眼人类文明,审视当代中国,习近平总书记的思考深邃而迫切——中华文明已延续了5000多年,能不能再延续5000年直至实现永续发展?”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不可想象,没有森林,地球和人类会是什么样子”,“森林是我们从祖宗继承来的,要流传给子孙后代,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必须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让历史的春秋之笔为当代中国人留下正能量的记录”。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永恒主题,也是森林的永续发展为中华民族留下美丽家园的永恒之美。

森林更是海岛的命脉,对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更具有特殊意义。智利境内世界著名的复活节岛,被称为“太平洋肚脐”。这里原是一片繁茂的热带雨林,生态十分优美,曾经居住着7000多居民,后来由于森林遭到破坏,物种灭绝,土壤侵蚀,干旱频繁,农作物减产,最终成了人类无法居住的荒岛。海南岛也有过深刻的教训,海南岛森林覆盖率曾高达90%以上,到1949年下降到35%,到1987年下降到历史最低点25.55%,热带森林遭受严重破坏,野生黄花梨几乎绝迹,海南特有的橙胸绿鸠、紫林鸽等野生动物也濒临绝迹,水土流失加剧,一些河流枯水期流量减少甚至断流。1994年海南省在全国率先停止天然林采伐,1999年率先实行生态立省,2008年率先建立覆盖全省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使森林得到有效恢复。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5.38%,森林蓄积量增长近1倍,生态状况得到改善。据中国林科院海南尖峰岭热带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监测数据,热带原始林多年的年平均固碳量为每公顷2.38-2.78吨,为天然林的碳汇功能提供了有力证据。

海口东寨港红树林,我国监理的第一个红树林保护区

森林就是美丽的象征,是人们休闲旅游观光康养的理想之地。新加坡是一个寸土寸金的国度,全国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仅占国土面积的1%,而绿化覆盖率却高达58%,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绿色之国、花园之国。早在1997年,3亿人口的美国就有20亿人次到森林中休闲旅游。“十二五”期间,我国林业休闲旅游人数平均每年达到16亿人次,其中2015年达到23亿人次。海南有着三亚海滩和热带雨林等独特的景观资源,随着森林景观的改善和森林食品、森林运动、森林体验、森林医疗等森林康养产业的兴起,海南这一国际旅游岛必将增添新的魅力。

700多年前,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把中国描绘成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度。400多年前,利玛窦在他的《中国札记》中这样写道:“中国整个看来像一座大花园……淡水、河流分布其间……两岸树木成荫,真是柳暗花明,处处一片青翠”。60多年前,新中国第一任林业部部长梁希先生提出“新中国的林人,也是新中国的艺人”,并把“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作为中国务林人的追求和使命。今天,各级林业部门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让森林平衡生态,让森林美化家园,让森林普惠民生,让全社会共享森林之美、生态之福。

(本文为作者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海口年会高峰论坛上的演讲,略有删节)

猜你喜欢
福祉森林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生态就是民生 环境就是福祉
哈Q森林
建优美生态 谋百姓福祉
创造健康红利 增强人民福祉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