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促进昭苏生态县建设

2016-02-10 22:03梁宗黎昭苏县气象局新疆昭苏835700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昭苏气象灾害

梁宗黎(昭苏县气象局新疆昭苏835700)



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促进昭苏生态县建设

梁宗黎
(昭苏县气象局新疆昭苏835700)

[内容提要]气象是天气、气候、气候变化概念的集合。昭苏的气象特征是由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辽阔的地域、多样的自然环境等因素所决定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要想促进“气候、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其气候特点,合理开发利用其气象资源,使气象资源真正成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

[关键词]气象资源生态县建设

气象是天气、气候、气候变化概念的集合。“气象资源是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这一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1]重视气象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具有巨大的经济、环保和生态价值。2011年,伊犁州党委明确了对昭苏县实行差别化绩效考核,把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作为重要考核标准。2014 年5月,昭苏县被列为自治区第一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县。2015年4月,昭苏县被确认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疆仅有5个地县入选)。昭苏县要想促进“气候、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其气候特点,合理开发利用其气象资源,使气象资源真正成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

一、昭苏县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

昭苏县位于新疆西北部,海拔1600-6900米,人居住地在2000米左右,南天山终年积雪。属大陆性温带山区干旱半湿润冷凉气候,自然条件恶劣,其特点是冬长夏短,无明显的季节之分,只有冷暖之别,春秋湿润、寒冷、多雾,春季冷暖空气交替频繁,气温回升缓慢,温度变化极不稳定,时有春寒或倒春寒出现。开春期一般在4月上旬,终霜期在5月中旬前期,夏季多阵性降水,易产生洪水,冰雹较多,冰雹日数达21天,每年冰雹都会造成作物受灾。秋季降温快,初霜一般出现在9月上旬,初雪出现在10月上中旬。初霜早使秋季部分作物的成熟造成一定的影响。冬季寒冷,降雪少,风少。昭苏县年平均气温3.4℃,极端最高气温34.3℃(1990年8月1日),极端最低气温-32.0℃(1972年2月3日),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7月,7月平均气温在15.0度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份,1月平均气温为-11.0度。昭苏还是新疆境内唯一没有荒漠的县,年降水量为492.4毫米,平均年降水日数达208天,降水多集中在夏季,5-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5%,冬季降水量较少,占全年降水量的5%。相对湿度年均为68%,由于海拔高年蒸发量大,平均蒸发量为1232.3㎜。昭苏县年日照时数2602.8小时,年均日照时数为59%,大于0℃积温2379.3℃;大于10℃积温1540.5℃,大于20℃积温很少。昭苏县大风日数不多,年平均大风日数7天,最大风速为30.4米/秒。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春季升温慢,秋季降温快,昭苏县无霜期较短,平均无霜期刚过百天。昭苏县冬长,一般10月初开始降雪,到来年的4月初积雪才能融化完,年积雪深度为45厘米。年均降雹日数21.2次,最多76次;年均雷暴日数112天。特殊的地理环境及位置造成气象灾害较多,寒潮、大风,干旱、洪水、冰雹、雷电、霜冻、雪灾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特别是洪水,干旱、冰雹。冰雹天气每年都有发生,造成农作物受灾。随着气候变暖暴雨、暴雪、大风、冰雹、干旱等气象灾害及引发的次生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很大威胁,如2015年6月28日在昭苏县城西北方的局地对流天气产生强降雨,乌鲁空盖村区域站一小时降雨量达近50毫米,暴雨引发洪水,使昭苏县城部分群众财产遭受损失。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突发灾害的天气越来越多。

昭苏县生态比较脆弱,要实现生态县建设的目标要求,更需要合理利用气象资源,促进“气候、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改善、生态效益提升和社会效益凸显。

二、合理利用气象资源,促进昭苏县“气候、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实施“生态立县”,既是一种战略大气,更是一种长远眼光。对昭苏县来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保护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全面的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生态文明示范区试点县,昭苏县要选择与其他县市不同的发展路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生态县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气象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昭苏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其生态功能是水源涵养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昭苏是伊犁的“水塔”,昭苏的生态安全事关伊犁河谷的生态安全。加强保护和建设是全县各族人民的责任,更是每位领导义不容辞的职责。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就是要通过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建设,使昭苏拥有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一流的人居环境。生态县的建设与气象息息相关,也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为此,建设生态强县和发展绿色经济,使它与建设和谐昭苏、七彩昭苏的总体战略目标相匹配,重视气象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二)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1.建立科学的,可持续的,较为完善的气候、生态与环境的综合检测体系。当前影响昭苏生态建设的因素有很多,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最主要的两大因素,而自然因素的基础是气候因子,建立一套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较为完善的气候生态与环境的综合检测体系是当务之急。

2.依托现代化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初步建成了短时天气预报警报、中短期预报、短期气候预测以及农业气象、水文气象、地质灾害等专业预报系统。目前,昭苏县气象预报已经由单一的地面测报发展的现在的集观测、农气、预报、服务及人工影响天气,防雷检测等多项业务。业务软件、硬件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在确保气象观测业务高质量运行的同时也加大了预报服务能力建设,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县域内还建有二十一个区域自动站,两个农业土壤水分检测站。可以及时准确地监测我县各地的温度,降水,风力,土壤墒情等情况,为做好气象服务提供了基本保障,在各乡、镇、场组建了气象气象信息员和气象协理员,建立了气象信息员和气象协理员工作职责,及时通过移动平台、短信、电视、广播、微信等多种手段完成气象信息、预警信息的发布、传播工作。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和短期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强对流、暴雨、干旱等预警、预报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在各类“极端”天气屡见不鲜的今天,风云如何测?天灾怎么防?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但仍需不断提升四大能力,即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对气象工作越来越高的需求。需要与多部门联合制作和发布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病虫害气象等级、火险气象等级、电力气象、交通气象等预报,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评估等,在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加强气象在生态环境领域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自然优势,不产生污染又能赚钱,这是昭苏县发展生态经济的方向。昭苏县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盛产小麦、大麦、油菜籽、亚麻及特色经济农作物大蒜、马铃薯各种豆类等农产品。为此,应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气象资源可持续利用,特别是应加强气象在生态环境领域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利用气象资源,进一步调整大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精准农业和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等,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不断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报预警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服务体系,提高综合服务效益,促进“气候、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三)以需求为牵引,积极创新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1.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保护好生态,检测好生态的变化才能保持昭苏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此,要继续加强农业气象预报,提高预报准确率,灾害性,转折性天气做到不空,不漏。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切实增强全县防御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能力,整合气象、水利、国土等部门资源,积极推进农村、重要流域、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进行多部门沟通,制定切实可行的预警措施,管护力度,建立健全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在旅游点建设相关检测点,及时收集信息,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在各旅游路口、村口、乡(镇)政府门口安装电子显示屏,建成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显示预警信息和灾害发生信息。

2.建立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做好气象服务“三农”工作。气象灾害防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做好气象灾害可能对农业、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影响的预防工作,又要做好气象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等工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明晰相关部门的防御责任,促进部门间的有机联动,才能真正实现对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为此,有必要加强各乡、镇、场、村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建设,制定制度和落实措施,建立气象信息服务联系制度,实现县、乡两级政府有分管领导,灾情信息第一时间收集汇总,及时发布,使全县各族群众及游客及时了解各地实时情况。随着我县旅游业的发展,在“十三五”末来昭苏县旅游人数每年将达到或超过200万,防范措施到位,不仅能抵御一般的自然灾害,还能抵御强的自然灾害,使自然灾害达到零伤亡。

3.提高全社会的气象资源理念,增强全民保护气象资源的意识。气象资源的开发主要由气象部门来进行,而气象资源的利用,有赖于全社会的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经济领域,诸如健康、运输、城市发展、粮食安全、水、能源和其他资源的管理、旅游及休闲等,都需要新的和更为复杂的气象与水文服务。我们每一位公民都应以节俭和适度消费为荣,提高公民气象资源理念,增强保护气象资源意识,合理利用气象资源,充分认识气候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远意义并发挥其作用。留住绿色,保护环境,造福未来,每个公民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才能如期实现,我们民族才能真正拥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明天。

[责任编辑:何瑞霞]

参考文献:

[1]王玲.气象也是一种资源经济日报2009-11-24

[2]昭苏县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昭苏县公众信息网)2015年01月28日

[作者简介]梁宗黎(1965~),男,汉族,新疆昭苏县气象局,工程师。

[收稿日期]2015-11-20

[中图分类号]F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87(2016)01-0098-03

doi:[D OI编码]10.3969/j.issn.1674-6287.2016.01.30

猜你喜欢
昭苏气象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映像畜牧业
世界上睡觉最香的地方
世界上睡觉最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