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写作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你也能成为方文山》课堂教学实录*

2016-02-11 08:18执教蔡伟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6年30期
关键词:方文山琼瑶金华

执教:蔡伟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 321000)

把写作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你也能成为方文山》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蔡伟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 321000)

一、激情导入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汉宫秋》]

师 已经上了两节课了,同学们累不累?

生 不累。

师 苦不苦?

生 不苦。

师 写作怕不怕?

生 怕。

[师生笑]

师 为什么怕?

生 因为它太难了……

师 因为写不好,宁可坐在这里,也不愿写,是吗?告诉你们,写作其实是一件快乐的事。老师今天就让你们把痛苦的写作变成一件十分开心的事。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题]

把写作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师 怎么样把它变成一件开心的事呢?我们学一位名人,这位名人应该是你们很喜欢的,或者说你们是因为喜欢一个人而喜欢他的。他是谁呢?是方文山。

[教师用课件出示]

你也能成为方文山。

二、知人解词

师 我保证通过我这节课,你也能成为方文山。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方文山是什么东东?

生(笑)作词的。

师 都知道作词,给谁作词啊?

生 周杰伦。

师 其实他给好多名人写过词,不过,他是周杰伦的“御用”词人。好,我们来看看专家是怎么介绍方文山的。加着重号的字,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

[教师出示课件]

方文山,华语乐坛作词人,曾为吴宗宪、温岚、潘玮柏、袁咏琳等艺人作词,也是歌手周杰伦的“御用”作词人。他擅长拆解语言使用的惯性,重新浇灌文字重量,赋予其新的意义,纺织出新的质地,建构后现代新词风;他创作的词中有画面感和东方风。曾获得过一些重要音乐奖项。但今天,我们不是学习方文山的文本,而是拿他作为一个标杆,我们要追求的是如何成为乃至超越方文山。

[学生齐读]

师 这是专家们给方文山的一个很高的评价。但是今天,我们可不是来学习方文山的词的,而是把方文山当作我们的一个高标准去追求,去超越。大家觉得我能不能超越方文山?

生 (笑)不能。

师 我们能不能超越方文山?

生 (笑)不能。

师 你们都还没试过,怎么就知道自己不能呢?什么事情都要试一试再说。当然方文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一下子要超越他是有一些困难的,但是有困难并不表示不可能。为了让大家觉得有可能,现在轻松一下,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同学们一定很熟悉。

师 当音乐响起来的时候,你的脑海里浮现的是什么景象?

[教师播放视频《菊花台》,学生静静地听]

师 好听吗?为什么好听?都沉浸在歌中,没听到我的声音是吧?我们今天不是音乐课啊,听一段就可以了。

[学生笑]

师 好听,不但觉得好听,方文山的歌词也美,但他的歌词为什么美呢?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

[教师出示《菊花台》歌词]

师 听出来了吗?方文山歌词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师 (等待)想不出来?谁知道?有知道的吗?刚才我听啊听,觉得方文山的词真美,美在哪里啊?经常看,但是就是不知道美在哪里,那叫什么呢?那叫我们有美的眼睛,但是没有美的大脑,我们只能看却不能欣赏,对不对啊?但话要说回来,我就给你们看这么一点点,你说我们都还没感觉到呢,你最好希望我放三遍,你就知道了,对不对啊?想得美,哪有一节课能够放三遍呢?以后我们要学会听,听两句我就知道。老师听一句就知道,为什么呢?因为方文山的歌词有一个很大的特点:美的意象、美的行为都有出处。信不信?

[教师课件出示]

方文山歌词中最美的意象、行为皆有出处。

生 不信。

师 不信是吧。我们用事实来说话,请大家看一看PPT上标注红色的部分。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师 “月儿弯弯”“阁楼”,还有“朱红色的窗”“向晚”“马蹄声狂乱”,这种意象,这种行为,皆有出处。现在信了吧。特别是“秋心拆两半”,你们在很多文字游戏中都做过,秋心拆两半,合起来是什么字?

生 愁。

师 好,下面的“一夜惆怅”“断肠”“夜未央”等也都有出处。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了方文山的词处处皆有来历,如果不知道那些妙词的出处,就上网查查看,到图书馆查查看,查出来了就是学问。这个工作就是研究,原来研究就是这么简单的。

师 刚才我们证明了方文山的词都有出处,都出自什么地方呢?自然是中国古典诗词。那么,他的歌词创作,可以给我们一个什么启发呢?

生 要阅读诗。

师 可以这么说,中华民族历朝历代都有许许多多的经典诗词,是这些诗词养育了方文山。那么反过来,方文山用它的创作把我们中国的古典诗词推向了另一个高峰,那是现代的高峰,具有了现代的意味。这就是方文山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经典诗词的一个贡献。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浓厚的古诗词功底成就了方文山,方文山让中国古诗词散发出迷人的现代光彩。

三、三步成文

师 方文山用现代人的思想、现代人的眼光重新演绎古典诗词。再问大家,我们有可能达到方文山的高度吗?

生 不能。

师 还是不行,对吧?但我告诉大家,你们一定能,为什么?很简单,要达到对方的高度,只要注意三点即可,知道是哪三点不?

生 不知道。

师 当然不知道,你知道了还要老师我干什么?下面我来指引你们达到方文山的高度,成为另一个方文山,甚至超越方文山。那么,究竟需要哪三点呢,实际上就简单的三步。

[教师出示课件]

其实只要三步:1.译词;2.组句;3.演绎。

师 但话又说回来,说说容易,做做难,对不对?你真的要三点一个一个纵向掌握很困难。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但是我先教会你这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教给你了,过不了几天,你就是另一个方文山。现在信了没有?

生 (犹豫)不信。

师 还是不信,但是跟前面相比,已有进步。前面是斩钉截铁地说不可能,而现在有点犹豫了,看来跟着蔡伟学一切皆有可能,下面我们继续加深加强同学们对于自己成为方文山的信心。

师 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歌。这次欣赏你们要猜出这首歌是谁写的。唱是邓丽君唱的,那么歌词是谁写的呢?

[教师边说边播放音乐《在水一方》]

师 有数没有?

[学生摇头]

师 你们年纪太轻,问你们的爸爸妈妈就知道了,也许,是你爸爸妈妈最爱看的一部言情小说,谁写的?

生 琼瑶。

师 琼瑶,对于你们来说,她应该是奶奶级的作家。

[教师出示《在水一方》歌词]

师 作者是琼瑶,可是同学们,你们真的认为这是琼瑶奶奶的作品吗?

生 不是。

师 那是谁的?

生 《诗经》。

[教师对比出示《诗经·蒹葭》原文]

师 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歌词曲谱,上面都写着“作词琼瑶”?

生 是琼瑶改的。

师 改的就可以成为她的了,是吗?那好,她改的就可以成为她的,那咱们也可以改,对不对?咱们尝试着改出一曲歌词来。

[教师出示《诗经·小雅·采薇》]

[学生动笔写,教师巡视]

师 用最快的速度,有奖励的哦。哪一位写好了就先举手,咱们金华二中也是我们浙师大附中,个个都是能人。好,现在谁敢于先把手举起来?呵呵,你们宁可做孬种也坚决不举手吗?

[学生笑]

师 这可是一种勇气啊。

[学生笑,然后一学生举手]

师 先读名称,然后作词是你自己,要完整地念。

生 《诗经·小雅·采薇》,作者高一(19)班吴新强。忆往昔,逍遥去,杨柳飘叶又依依。今思怨,惆怅泪,雨雪化愁道霏霏。

[学生鼓掌]

师 能不能唱一唱?

生 还没准备好。

师 下课的时候找个人跟你一起谱个曲,如果不会,那就用现成的,像老师一样,老师经常做这种游戏,很有味道。

[教师出示改编的歌词]

师 这个是谁编的呢?是老师根据网友的编写重新改编的。这两首歌你们熟悉吗?

生 都没听过。

师 你们想听哪一首?

生 都想听。

师 都想听啊,那我们这课的性质可就变了哦。不过为了满足同学们的好奇心,老师还是想试一试。

[教师分别用两首歌(《克拉玛依之歌》《白蛇传·雨伞是媒婆》)的曲调,声情并茂地演绎《诗经》改编词,学生的掌声一次又一次地响起]

师 告诉同学们,如果我们把大量阅读与歌词写作结合起来,就会发现写一首优美的歌词一点都不难。刚才我们把《诗经》里的作品翻译了一下就变成我们的了,刚刚那位已经成为咱们班的方文山一号。

师 再来欣赏羽泉的《辛弃疾》。

[教师播放音乐视频]

师 为什么名字叫作“辛弃疾”?

生 因为都是辛弃疾的词。

师 你能说说是哪几首吗?

[教师出示《辛弃疾》歌词]

生 《破阵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师出示出处]

[教师课件出示学生学习材料上的李清照的五首词]

师 能不能根据发给你的材料,写一首题为“李清照”的歌词?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生 昨夜雨疏风骤/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浓睡不消残酒/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

[教师细心纠正字音“骤”]

师 刚才你念的这首词押的是什么韵?

生 没有押韵。

师 但是我们也要为她鼓掌,为她这种勇气鼓掌,虽然她暂时不能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但是这几个句子选的还是不错的。

师 我们来看看一位“伟大”的词人写的一首《李清照》。

[教师出示自己的创作]

师 我们先读一读,感受一下它的“伟大”之处。

[学生齐读]

师 课件上黑色的字是作者改编的,红色的是作者添加的。那么这首词的伟大之处在哪里呢?好在哪里?第一段让你们感觉到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在哪里?在做什么样的事?

生 一个闺中女人在深深的庭院里思念,有谁能给我寄封信,没有人,只能流泪。想着想着就想到双溪,却不知泪落在何方,感伤中看见一滩小鸥鹭惊起。

师 小鸥鹭的“小”好在哪里?

生 小鸥鹭未经世事。

师 但到最后,这个人变成了什么人?从一位少女变成了一位老妪。此情此景,谁能帮她消愁?由此,李清照的一生就被他改编好了。知道这位伟大的词人是谁吗?

生 你。

师 有名字叫“你”的?

生 蔡伟。

师 这人叫“伟”,是比较大的,所以叫“伟大”的词人。

[学生笑]

师 有些同学可能会说,老师你是抄别人的好不好?我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偶尔抄几句就算了。但是我们也可以不抄,照样可以巧用别人的,我们来听一听这一首歌。

[教师出示课件]

也许,你不喜欢组句,也许你以此为抄袭,那还有更高级的演绎。

[教师投影并播放音乐《白云深处》]

师 同学们是否觉得似曾相识,你们觉得这个熟悉的诗人是谁?

生 杜牧。

[教师出示歌词及杜牧的《山行》]

师 你们能说这个词人是在抄袭吗?

生 不能。话语不一样,意境也不同。

师 为什么我们看到它就想起了杜牧,想起了他的《山行》呢?因为它借鉴了杜牧《山行》的某些表达和意境。这是目前歌词创作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师 那意味着什么呢?我把这个告诉你们,你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发?把这段话念一遍。

[教师出示一段话]

将一首经典小诗扩展演绎,你也能成为伟大的词人!不试一试你怎么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那么就拿下面这首小诗来试验一下!

[教师出示金华诗人严维的《送人入金华》,学生念]

师 试写金华诗人严维的《送人入金华》(一作《赠别东阳客》),不能抄袭,尝试用其中的诗句,演绎扩展,写成一首新的诗。

[学生认真写作,教师巡视并指导]

生 《送人入金华》,高一(16)班张伊凡。双溪清水映明月,风吹楼台心更忧。昨日还似客去新,今夕尽涌离别情。

师 你把五言诗变成了七言诗,不错。

[学生鼓掌]

师 还有谁来试一试?

生 《送人入金华》,高一(21)班施晶柯。明月对镜之际,双溪与天穹庐挥墨般交织,无言独上八咏楼,轻解罗裳,心归去。

师 她用散句的形式来表达这首诗的意境,而且蕴含了她自己的思想。如果她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是很有味道的,大家肯定会鼓掌的。接下来老师就把自己的创作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大家。

[教师边说边出示自己的作品《送客行》]

师 能否用《涛声依旧》来演绎《送客行》?

[学生笑着摇头]

师 那先听我试试,如果大家觉得行,就跟着我共同演绎吧!

[教师声情并茂地清唱,学生鼓掌]

四、文成余韵

师 你们能够在今天这节课中有所收获,我很高兴。

[教师出示一段话,学生齐读]

时间过得真快啊,我们的词人梦想也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现实。然而,当我们走向伟大的词人理想的时候,当我们向方文山等优秀词人发起神圣挑战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我们其实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试、分数、升学率。

师 那么,你认为我们今天的课,对于两年半后面临的挑战有作用吗?

生 有。

师 帮助在哪里?

生 写作。

师 对写作怎么会有帮助呢?你们的感觉其实我早就给你们演绎在这里了。

[教师出示《应对挑战从今天开始》,学生激情满怀地大声齐读]

师 是啊,今天我们的合作必将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明天,成功在向你招手!谢谢!

(责任编辑:方龙云)

*本文由浙江省永嘉永临中学陈乐艳和浙江省瑞安中学金锦友整理。

猜你喜欢
方文山琼瑶金华
张金华
岁朝清供
琼瑶 从灰色成长中生发粉色浪漫
爱尚传媒打造大型诗词音乐综艺 周杰伦方文山加盟
陈金华
把镜头对准自己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重大报道中的“微表达”——以湖北日报《琼瑶话调水》专栏为例
琼瑶:最出色的洗脑专家
谢了琼瑶,哭了花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