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心 无奈的情
——《老王》人物情感心理浅析

2016-02-11 08:18张晓瑜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6年30期
关键词:香油

张晓瑜

(浙江省嵊州市马寅初中学,浙江嵊州 312400)

感恩的心 无奈的情
——《老王》人物情感心理浅析

张晓瑜

(浙江省嵊州市马寅初中学,浙江嵊州 312400)

杨绛的散文《老王》虽文字浅显、情节简单,但情理丰厚,在看似极普通甚至可有可无的人物对话和动作中,却深藏着人物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意向,是开展阅读探究教学的极佳教材。但许多教参资料对这篇文章的探讨却浅尝辄止,往往只停留于主题——“我”和老王的善良,而对“我”和老王两人内心的无奈和痛苦,或忽略不言,或言之不详;有的即使有所提及,也大多未深入分析原因,而只停留于表面;有的甚至还质疑作者拿钱给老王的行为,认为作者清高,这是对老王的一种施舍和侮辱。其实只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挖掘分析人物情感,就会发现两人内心的无奈和痛苦恰恰是文章不可忽视的重要情感,也是我们准确、全面把握文章主旨的重要着眼点。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人的表情神态、动作语言是心理活动的外在流露和表现方式,因而从人物刻画的角度看,特定心理支配下的表情、动作和语言的描写都间接反映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我”和老王的人物形象时,细读、深读作品,紧密联系时代背景,深入揣摩人物心理,真正走进人物的心灵,在发现和思考中去逐步领悟和感受蕴涵其中的那份感恩、沉重、辛酸和无奈。

一、老王错了吗?

我们先从老王的角度来分析,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谢意,那到底又是什么使老王对作者一家的恩情铭记在心、至死不忘呢?首先,作者夫妇的帮助满足了老王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的情况下,老王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作者夫妇却并不嫌弃,依然雇他,照顾他的生意,使他继续得以体现自我的价值。同时,在受惯白眼和欺凌的老王看来,他能够载先生,并与他们一路说说闲话,能给他家送冰,这无疑就是对他个人价值与人品的极大肯定。其次,在交往中,老王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使他孤寂的心灵得到了安慰和寄托。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但作者一家却平易近人,对老王很是照顾:照顾他的生意,送大瓶的鱼肝油给他治眼疾。在老王心里,已经将他们视为朋友甚至是亲人了。最后,老王是一个以劳力为生计的卑微之人,本真而淳朴的天性使他对有文化的人,总怀有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敬仰之情,更何况是像作者夫妇这样的平易近人的大家、善人呢!

老王之所以如此,因为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无私帮助,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援助和鼓励。老王此次来,应该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之所以拖着“直僵僵”的身躯,拿着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和香油最后一次来到作者家,很显然有他内心的考虑:老王认准他们是好人,帮了他许多,而认为自己做得很少,还是自己欠人家的人情,所以至死也要亲自表达谢意,以了心愿。

下层市民社会是传统文化最肥沃的土壤和最坚固的栖息堡垒。古人云: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结草衔环,以德报恩。这是中国绵延千年墨守的做人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观念积淀在意识深处,成为老王性格心理的原始构成。他的思想很简单,认准他们是好人是恩人,人要知恩图报,这在他看来天经地义。

而作者却简单地把送礼与之前的帮助等同起来,忽视了老王这次上门送礼的特殊含义。一个生存状态已经亮起了红灯的病人,一个命运如此糟糕而不幸的人,临死前,他还不忘用最朴实最简单但对他而言又是最隆重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作者一家的感谢之意。因而,作者所接受的礼物也不仅仅只是鸡蛋和香油了,而是世界上最宝贵最纯粹的来自心灵的最真实的馈赠,这也让作者沐浴到了最灿烂最美丽的人性光芒。由此可见,作者一家在老王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他对这份情谊的珍视。再者,如果作者是清高的人,那么与作者一家有过这么多接触的老王,应该早就能认识到这一点了,那么也就不会有这次送礼了。

老王硬撑着病躯来表达自己的谢意,当作者谢了他的鸡蛋和香油转身进屋时,他赶忙止住:“我不是要钱。”“赶忙”一词耐人寻味,说明他马上就猜到了作者“转身进屋”的动作将意味着什么,于是马上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足可见他对此的敏感,而这也正是老王最不愿意看到的,以言钱为耻,突出表现了他的忠厚善良。经过作者解释后,老王只能“站着等”,我想此刻更准确地说,老王应该是愣在那里了,一脸木然而不知所措: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拿也不是,不拿也不是,她到底有没有领了我的心意呢?如果领了,那为什么还要给我钱呢?如果现在不拿,她又托人捎来,那不是更添麻烦?

不知所措地接过钱后,老王“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们仔细揣摩一下这句话,他的“滞笨”,一方面是由于生病行动不灵活,一方面是面对这难堪的场景不知所措的表现,此刻老实巴交的他不知如何说、更不知如何做。再看,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而不是一手拿着布和钱,不是马上把钱收起,而且还用了一个“攥”字,紧紧地把钱抓在手里,足以说明他内心的紧张焦虑,也足可见他的忠厚老实。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将其内心迟疑、羞愧、痛苦、失望和无奈之情表露无遗。我们不难想象,此刻的他心里一定在埋怨自己并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唉,我怎么这么笨!我该怎么办?本是来送礼表示谢意的,现在非但没有如愿,竟然还拿了人家的钱,现在反而又欠了人家的人情,自己病重如此,如何报答啊?以上描写,作者虽着墨不多,却细微传神,通过一系列的动作神情就非常准确地把一个老实善良人的复杂心态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使杨绛散文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品愈醇的特征。

然而,他的苦心最终却遗憾地被作者所忽视,没有完全领会,从而很有可能被误解成为了一种简单的钱与物的交换。“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而那“脚步声”踏响的又是老王内心深处的茫然、失望和无助。而这可能在老王或者许多读者看来,不仅是侮辱,更是一种对其一片真情的亵渎,以致他内心羞赧之情无以言表,最终只能郁郁而归。但这绝非作者的本意,也不是她所愿意看到的,最多只能算是一种误会。

二、作者错了吗?

我们再从作者的角度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拿钱给老王呢?

首先,为表达自己的谢意。“文化大革命”中,作者夫妇受批判打击,为人所不齿,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他自己虽身处困境,但仍尽己所能地去帮助他们。这对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所谓患难见真情,对此作者是由衷感激的,甚至还总觉得自己对老王关心不够。所以,除了给钱,作者一时还不知道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可以用来表达谢意。

其次,为老王的生活考虑。老王生活艰难,既残疾又生病,急需钱看病,而且又是这么重的礼。因为在那个食品匮乏的年代,这鸡蛋和香油可能就是老王不顾自己生病急需营养、平时省吃俭用才积攒下来的。在作者看来,老王已经够可怜的了,礼可以收下,但自己无论如何也要给予他一定的帮助。从这个角度讲,除了表示谢意,给钱也就成了帮助老王的最好方式。

最后,人道主义精神的驱使。真正的知识分子对人间的苦难和弱者总是充满着同情与悲悯。作者对待穷苦人,素来怜老惜贫。钱碧湘就曾在《祸至不惧 福至不喜——杨绛先生二三事》一文中写道:“杨先生出身大家,从来把钱财看得很轻。看到别人有困难,总是乐于帮助。她凡给人经济上资助,心思细腻,只怕伤及别人的自尊心。”再者,当时的老王和作者一家都属弱势群体,饱受冷眼,可谓是同病相怜,类似的境遇更容易使彼此产生怜悯之心。而作者收下这份礼,我想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作者对老王的帮助亦是如此,出于无私,不求回报。于是,她对老王的帮助和付出,也总是物化为金钱给予回报:老王给她家送冰,尽管老王说“车费减半”,可她坚持不减;老王送钱先生去医院,“坚决不肯拿钱”,可她“一定要给钱”。而当时作者虽是“害怕得糊涂了”,但老王抱病给她送去鸡蛋和香油,她还是不忘拿钱给他,也就不难理解了。作者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坚守着一种原则,那就是决不欠别人的情、让别人吃亏。而收下这份礼,对作者来说可能已经是破例了,也是出于维护老王自尊的考虑。因此,即使是在没有“害怕得糊涂了”的情况下,作者也会这样做的。

三、感恩的心无奈的情

综上所述,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帮助,绝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一种源于善良本心的同情和真诚的帮助。作者的行为,是无可非议、情有可原的。而误会是客观存在的,但绝非有心,必须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分析。作者没有能领悟老王的心思,但只能说是“害怕得糊涂了”之下的一种无心疏忽。因为那个时候,她既无心也无暇去领悟。作者那时看到的老王是:“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看到老王的身体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深感吃惊和意外,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与慌乱,这从“忙去接”“记不清”“记不起”“赶忙解释”“忙去给他开了门”等细节可见一斑。此刻作者的心理感受变化是:先是吃惊意外,接着便是担心,然后更多的是害怕,甚至“害怕得糊涂了”。但这完全出于一种本能,表现出的那种笨拙也令人同情,生怕老王误会而伤其自尊,生怕令对方有一丁点儿觉得被施舍,生怕他不肯收钱,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

当老王拒绝时,作者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但由于“害怕得糊涂了”而说得含糊其辞,没有把意思讲清楚,如果我们把它补充完整,应该是:“我知道你不是要钱,知道你的心意。”这未说完整的话,一方面可能让人产生多样的理解。知道什么呢?知道“我不是要钱”,还是知道他拿鸡蛋和香油来换钱的苦衷,还是知道他上门来是寻求帮助的苦衷?另一方面,让人感觉好像这只是一时的随口应付和搪塞。于是,误会可能就由此产生了。对此,“我”是否知道,作者虽没直说,但我们仔细分析下文,就可以得出肯定的答案。因为“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这样的“不安”,不停地拷问着她的灵魂,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而且还可能让他误会了。以此传达她对人生的别样体悟,表现了她反思生活的一种精神的自省。因此,任何人对作者在这样一个特定时候的举止,都没有理由非议。如果我们能理解这一点,那误会本身也就可以自然解开了,而“清高施舍”论也就站不住脚,不攻自破了。

当然,从这一个细节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当时作者与老王之间内心深处的一种隔阂。作者没有仔细询问原因,而是以自己的意思去揣测老王的来意,从而也就不能深切地体会老王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了解老王此行的目的。作者以为给钱,自己受礼就心安理得,但这不仅没有给予老王精神上的安慰,而且还在无意间伤害了老王,这也并不符合老王所认为的朋友间的相待之道。

但这种隔阂的产生与他俩的文化教育背景、生活环境和所属阶层是分不开的。作者夫妇是接受过西方现代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作者毕业于清华大学,曾留学牛津大学),属于社会的精英阶层,而老王只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并无多少文化的三轮车夫,属于社会的贫民阶层。中西文化比较而言,中国文化更重感性、讲究情感,西方文化更重理性、讲究理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尤其是从像老王这样普通的老百姓的角度看,老王抱病上门送礼的举动,无疑是非常令人感动的,哪有害怕之理呢?主人恐怕连感动和招待都还来不及呢?而作者的做法,一则太不近人情了,只有道谢,没有安慰,连请老王坐坐喝口茶都没有;二则太伤人自尊,直接用钱来侮辱老王,好像他就是拿鸡蛋和香油来换钱的。但如果从西方文化的角度看,作者的表现不仅合情合理,反是老王重病上门去得不合时宜,没有顾及对方的感受,他的到来反而使作者“害怕得糊涂了”。因为一则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作者,对疾病非常敏感,所以才会如此地担心和害怕,以至于糊涂了,只是作者在文中没有直说罢了;二则西方文化不像中国文化讲究群体观念,而是更讲究个人空间,更不希望别人有过多的打扰。

偶然的相遇,使得老王有机会“近距离”地与作者交流,可这样的交流只能停留于说说闲话的表层,距离心的交流极远。而心的距离,是他无论做出怎样的努力都无法缩短的,从中我们明显地可以感觉到两人内心深处无法言说的痛苦和无奈之情。

所以说,作者和老王两人都没错。从根本上来说,这是西方现代思想和中国传统观念的一场冲突。而老王的抱病送礼,作者担心害怕以致不知所措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我们只有认识到这种思维差异,并且以此去指导行为,才能够更深入更准确地去认识和理解作者,而不是不明就里、妄加揣测,随意批评作者是清高和居高临下的施舍。果真如此,也就不会有后文作者的愧怍了。这是一种源于善良本心的同情和真诚的帮助。否则,老王也不会把他们当作朋友甚至亲人了,自然也就不会有后文作者的自我反省和愧疚了。

作者的力所能及的同情和帮助,得到的却是老王倾尽全力的感激和报答。老王的死,使这座天平彻底倾斜了,也让作者深深愧怍了。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的生活虽然不幸,但相对于老王来说还算是幸运的。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很愧怍。作者为自己没有热情招待老王而愧怍,为自己无意中伤害了老王而愧怍,为自己不能很好地帮助老王而愧怍,为自己没有付出同等情感而愧怍,为没有读懂老王最后的送礼而愧怍,为自己没有把老王当作朋友乃至亲人而愧怍。

作者与老王都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在内心里都铭记着对方的恩情,他们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虽都同样不幸,但他们互相照料、互相关爱,因为他们都有一份悯人的情怀和同情心,善于体会别人的苦处而淡化了自己的愁苦,在那个无情而荒诞的年代里营造了一个美好而和善的世界。

(责任编辑:李益)

猜你喜欢
香油
香油入膳可润喉、祛斑
香油入膳可润喉祛斑
桃山香油 传承百年味道
摩擦法鉴定香油
香油,为什么这么香
香油和醋
香油的药用价值
小磨香油
如何辨别香油的质量
顾客们心口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