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右民歌中的民间教育

2016-02-12 14:11钟晓燕郭建耀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民歌教育

钟晓燕,郭建耀

(1.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 741018;2.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陇右民歌中的民间教育

钟晓燕,郭建耀

(1.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 741018;2.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陇右民歌是陇右各族人民创造的体现与智慧的结晶,是民间进行知识传递、情感培养、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其在传唱过程中,不仅向广大劳动人民传递了节气物候、农业生产、历史、社会交往等各类知识,还在培养人们爱情、亲情、乡情等良好情感,进行贤孝、勤俭、修身等伦理道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陇右民间进行社会教育的教本。

陇右民歌;知识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

“陇右”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地域概念,自古就已经形成,主要指今天甘肃省黄河以东、青海省青海湖以东至陇山一带的广大地区,因陇山以东的平凉、庆阳二市,习称陇东,从其历史文化传统而言,与陇右地区相似,故也属“陇右”地域范围。民歌作为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并以口头形式传唱的歌曲,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体现和智慧的结晶。民歌不仅是劳动人民对自身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和思想感情的真实性表达,还是不识字的劳动者赖以进行文化传承的主要工具,民间的神话、信仰、法律、伦理、科学知识、生产知识等都可以靠它传载于后世。陇右民歌历史悠久,类型多样,是陇右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创造的艺术形式,有号子、山歌、社火、酒曲、小调、儿歌、生活音调等多种类型。民歌作为劳动人民传递知识、交流感情的主要方式,它源于民众生活,根植于社会,反映和满足了民众的多种需要,不仅具有消除疲劳、排遣孤寂等娱乐作用,还具有提升人们社会认识,陶冶情操,提高人们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培养良好思想感情,进行伦理道德教化等社会教育作用。

一、民歌的知识教育

陇右民歌源于民间社会生产和生活,又是对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艺术化反映,承担着对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社会教育的任务,在传递各类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传播节气物候知识

《十二个月》[1]是流传于陇右临夏地区的民歌小调:唱到“正月里冻冻冰立春消/二月里鱼娃娃水面漂/三月里桃桃杏红似火/四月里尕牡丹满园红/……/七月里葡萄搭起个架/八月里尕西瓜弯月牙/九月里九九菊花人人爱/十月里尕松柏层层地开/十一月里棉花白如雪/腊月里尕年货摆出城。”歌曲不仅借物抒情,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在传唱过程中,还向人们传递了节气变化与动植物生长方面的知识。再如流行于陇右多地的民歌《刮地风》[2]:“正月里来是新年,青草芽儿往上升,天凭日月人凭心/二月里来龙抬头,大沟小沟水长流,毛毛细雨润黄土/三月里来正清明,桃花盛开杏花红,蜜蜂来去忙做工/四月里来热风刮,割了豆子种西瓜,忙住农活难想她/……/六月里来三伏天,珍珠汗衫遮阴凉,大麦不黄小麦黄/……/九月里来九重阳,黄菊花儿开路旁,无心看花收获忙。十月里来寒冷天,辘辘轴儿团团转,展上五谷装满仓。十一月来冬至节,刮起大风又下雪,新棉袄儿暖人身。十二月来一年满,胭脂银粉都办全,打打扮扮过新年。”从正月青草出芽、二月河水解冻、三月桃杏开花、四月割豆种瓜、五月杨柳插门、六月小麦黄、九月菊花开、十月五谷归仓、十一月大雪下,十二月准备迎接新年等,对一年中每个月的节气变化与对应植物生长情况、农事活动等进行了简洁明了的概括,语句生动形象,内容朴实,词曲优美,使人们在欣赏民歌中,了解了节气变化与植物生长、农事活动的关系,掌握了节气物候知识,为有序从事农事活动提供了指导。

2.传递农业生产知识

生产劳动作为民间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歌题材的主要内容。反映劳动题材的民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根据亲身经验和世代相传的劳动经验而创作出来的。陇右民歌中,有许多歌曲就是以生产劳动为内容,通过歌曲来传递生产劳动知识的。如武山民歌《大务农》[3]:“到春来阳气上升,土解冻百草方生。送粪选籽样样齐行,我说务农人呀,一年四季要忙转筋/到夏来酷暑热天,脱棉衣忙换单衫。锄草割麦手脚忙乱,我说务农人呀,迟睡早起昼夜不眠/到秋来雨多天凉,晾晒打碾不离场。天空有云愁在心,我说务农人呀,只等粮食归仓心才宽畅/到冬来土冻冰封,手里没钱心里慌。出门跑生意赚钱忙,我说务农人呀,一年到头真的苦断了肠。”歌曲不仅反映了务农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艰辛,还向人们传递了从松土、施肥、选种、锄草、收割、晾晒、打碾、归仓等重要的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再如《十大姐》[4]:“大姐爱劳动,二姐把土松。三姐撒下种,四姐勤耕耘。五姐担肥到,六姐常捉虫。七姐勤除草,八姐把水浇。九姐来收割,十姐挑进仓。你也忙来我也忙,合作社里喜洋洋。”以更精炼的语言对农业生产进行了更加具体的描述,歌曲虽用词不多,但每一句都谈到了一项重要的农事活动,通过对十个姐从事农事活动的描述,高度概括了一年中农业生产的基本工序和重要事项,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向人们传递了农业生产知识。

3.普及历史知识

民歌是劳动人民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涉及了与民间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各方面,上到天文,下到地理,从日常家庭生活到农业生产,从民间传说、故事到历史事件、人物,几乎无所不包。陇右地区历史悠久,英雄人物辈出,有些对民间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并成为人们歌颂赞美的对象。因此,在陇右民歌中,有很大一部就是对有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载与歌颂。如《二十典故歌》[5]是流传于陇右清水县一带的民歌:“一字天子周文王,二郎担山赶太阳/三人哭活紫金树,四马投唐小秦王/五虎上将保太子,六郎马上耍花枪/齐国有个燕孙宾,八贤弟子汉张良/九里山前活埋母,十面埋伏楚霸王/………/十七刘秀不该死,十八赶上李靖王/十九一夜杀达子,二十八宿闹贵阳。”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对周文王、孙宾、张良、刘秀等历史人物,以及秦琼、罗成、程咬金等人投奔唐王李世民,项羽被刘邦围控垓下,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三国五虎上将保太子等历史事件进行描述,在歌颂英雄人物的同时,也向民众普及了相关历史知识。再如《十二将》[6]:“正月里来正月正,瓦岗塞上程咬金,急急忙忙的秦叔宝,白马银枪小罗成/二月里来龙抬头,王三姐梳妆上绣楼,王孙公子千千万,绣球单打平贵手/三月里来三月三,刘皇爷勒马斩貂蝉,钢刀斩了貂蝉女,张飞哭得泪涟涟/四月里来四季红,李渊兵回太原城,杨广太子来交战,闪上秦琼保江山/……/十一月里雪花扬,岳飞要救二君王,十二道金牌调回京,秦桧害死在风波亭/腊月里来整一年,数了庞统数孔明,神机妙算传千古,出奇制胜鬼神惊。”这首民歌是较为典型的提纲式历史文化知识类民歌,利用民歌中常用的“十二月”体裁创作,在十二段歌词中概括提及了十二段精彩的民间历史故事传说。歌中对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大将及重要历史事件做了简要描述,使人在传唱和欣赏、感悟中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掌握了相关历史知识。

4.传授社会交往知识

民歌不仅仅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休闲娱乐的方式,还是民间传递生活经验、社会交往知识的手段之一。陇右民歌中有许多歌曲就是以民间生活经验为主题,通过生活经验来阐述一定道理的。如《交朋友要交花眼眼》[7]是流传于陇东华池一带的信天游,歌里唱到:“天上下雨地上流,平地起水为朋友。骑马要骑海骝马,交朋友要交十七八。骑马要骑花点点,交朋友要交花眼眼。骑马不骑麻小小,交朋友不交猴小小。交朋友要交拦羊汉,梭牛牛蒿挂挂常不断。……马儿不吃回头草,过路的朋友不可交。”这里的麻小小是指毛色恢麻,形体不好看的马,猴小小指尖嘴猴腮,长相不周正的人。俗话说“相由心生”,也就说一个人的个性、心思与作为,可以通过面部特征表现出来,即一个人内心发展变化都会体现在他的面貌特征上。歌曲采用形象的对比,朴素的语言,向人们传递了人际交往中要注意人的相貌和秉性特征,提醒人们交朋友要交心胸开阔、待人坦诚、长相周正的人。再如《交人心》[8]:“人交人是交心哩,水交石头冻冰哩。人交人是交缘法,水交石头冻冰花。”歌曲向人们传递了人与人交往是一种缘份,要真情实意,以心相交,且不能虚情假意,以其简单的对比,阐明了人际交往重在真诚相待的道理。

民歌内容广泛,不仅涉及了以上各方面知识,还涉及生物、地理、民俗、数学等多方面知识,在流传中向广大民众传递了各类知识。

二、民歌的情感教育

《乐记》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开篇就谈到了音乐是由人心产生的,人心不同,音乐亦不同。可见,音乐是善于表达感情的艺术,情感是音乐的生命,情感不同,音乐亦不同,反之,音乐的节奏、旋律不同也会对人情感产生影响。民歌是劳动人民真实情感的艺术化表达,体现着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但不同体裁、曲调的民歌又会对人们的情感产生影响,久处其中,还可起到培养人情感的作用。陇右民歌形式多样,曲种繁多,内容广泛,不同类型的民歌既是劳动人民情感的表达方式,还是对劳动人们进行爱情、亲情、乡情等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1.进行情爱观教育

以体现男女情爱为主题的民歌,在陇右民歌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和很重要的位置,男女青年通过情歌交流思想,寄托彼此爱慕思念之情,在民歌中有直接的体现。如《夜想思》[9]是流传于陇右天水、武都、定西等地的情歌,歌词大意:“十八的哥哥十七的妹,手提竹篮进园来/豆角摘了两三把,看见我的小哥哥/叫声哥哥你站着,妹妹给你有话说/夜里睡下张眼望,手搬着窗扇看月亮/天上的星星云儿遮,屋里的妹妹不开怀/夜夜想哥手捶炕,哥哥你可知我的苦心肠/山有高来路又远,我盼盼哥哥快回转/早点回来把妹看,妹妹心里比蜜甜。”歌曲表达了女子对自己喜欢男子的想念及期盼,语言朴实,但句句情真意切,表达了热恋中的女子在见不到情人时,夜不能寐,焦急期盼与心仪之人相见的强烈心情。《走西口》[10]是西北地区流传很广的山歌。歌里唱到:“正月里娶过奴,二月里走西口,既然你要走西口,不该来娶奴/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泪长流,手拉着手儿,送到个大门口/走到了大门口,小妹妹不丢手,有两句知心的话,哥哥你记心头/喝水喝长流水,切莫喝那泉眼水,泉眼里头龙摆尾,小心个吓坏你/吃饭你吃热饭,再不要吃冷饭,吃下冷饭得下病,哥哥你谁照应/走路你走大路,切不要走小路,大路上人马多,小路上有贼寇/………/哥哥你走西口,扯下二尺红绸绸,若有人回家,捎给你的巧手手。”西口是山西与内蒙古之间古长城的关口。走西口,即从黄河内渡河,出长城,到内蒙古去谋生。走西口的男人一般三四月份离家,九十月份还乡,有不少人因挣不到钱而长年流浪在外,或因不堪困苦而绝命他乡。因此,每一个男人的每一次走西口,都是与亲人的一次生离死别。歌曲反映的正是妻子送丈夫去西口,女人无可奈何和难舍难分的心态,歌曲以悲怨哭泣性的音调,唱出了西北人民在旧社会生活的困苦,语言通俗朴实,亲切生动,用词形象,深刻细腻,表现了女人对自己要走丈夫的恋恋不舍之情。这些以爱情为题材的民歌在传唱中,不仅通过缠绵委婉的旋律,情真意切的歌词倾诉爱恋,传递爱慕之情,还在培养人们健康美好的情感,特别是积极向上的爱情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进行亲情教育

父子之情、母女之情、兄弟姊妹之情是人间难以割舍的亲情,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歌颂父母,表达亲人之间相互眷念是民歌不可回避的主题。陇右民歌中除以各种形式表达男女相互爱慕的美好爱情生活外,还有曲目则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赞美与歌颂。这些曲目以优美的旋律和充满养育、感恩之情的语词表现了亲人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如《娘养我》[11]是流传于陇右许多地区的民歌:“娘养我一岁两岁并三岁,头枕着娘的胳膊睡,左面儿尿湿娘腰沿,右面儿尿湿娘的胸前/娘养我四岁五岁并六岁,领在了大街上去玩耍,骑马的君子穿场过,娘恐怕把儿踏怀了/娘养我七岁八岁并九岁,送在了南学把书念,赶早你读会三字经,后晌你读会百家姓”歌曲用具体的生活细节描写母亲抚养儿子的艰辛和不易,表达母亲对子女的爱和子女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再如《父母的恩情》[12]是藏族赞颂歌:“没有徒步跋涉的人,不知道骏马的恩情/走过长途脚力的人,最知道骏马的恩情/没有喝过淡茶的人,不知道奶茶的浓馨/经常以水代茶的人,最知道奶牛的恩情/没有经过风雨的人,不知道父母的恩情/经风雨受挫折的人,最知道父母的恩情。”歌曲采用比兴手法,以骏马、奶茶进行比喻,生动贴切,通过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歌颂,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深深眷恋和父母子女之间感人至深的亲情。

3.进行乡情教育

歌颂家乡,赞美家乡,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是民歌的又一主题。民歌作为人类真实感情的流露与表达,是对客观事物感觉、体验情感的抒发。当人们面对秀美的山川和河流、碧绿的草原、洁白的羊群,情不自禁而生发出对大自然赋予人类一切的赞叹与歌颂,赞美自然,歌颂家乡便自然成为歌唱的内容。陇右各民族民歌就有很多赞美、歌颂家乡的曲目,这些民歌不仅仅是对山川、草木大美景色的赞美,更反映出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如《金色的草原》[13]是流传于陇右一带的蒙古族民歌:“在那金色的草原上,白蒿沙竹随风摇晃/盛夏居住在北草场上,气候宜人多么凉爽/骑着修长的枣骝马,背的是闪金光的箭囊/……/那缩短远程的骏马,多么健美漂亮/美丽无比的鸟儿,要数天上的凤凰/远望好似朵朵白云,那是雪山好风光/在那高高的峻岭上,一年四季雾茫茫/漫山遍野的紫檀香,是多么漂亮的檀香/世世代代生息在这里,这是多么美丽的家乡。”歌曲以优美的旋律、欢快曲调,朴实的语言,抒发了对美丽家乡的的热爱。再如《海子湖滩好风光》、《牧人的歌》、《美丽的高山》、《这里就是我的家乡》、《洁白的蒙古包》、《金色的草原》、《神圣祖国民族多》、《上中下草原滩连滩》、《山峦江河草原》等都是以赞美自然、歌颂家乡为主题的民歌,不仅表达了人们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还是对普通劳动人们进行乡情教育的最好教本。

三、民歌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民间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历来受到的重视,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对广大人民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就成为民间教育的第一要务。民歌是千百年来各族人民生产生活实践智慧的结晶,它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经口传心授,世代沿袭,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与民众生活水乳交融。不仅具有娱乐大众,满足人们情感需要的作用,还具有宣扬社会伦理规范,进行道德教育的作用。陇右民歌中有许多曲目就是以行善敬孝,宣扬勤俭,规劝家庭和睦为主体,对人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歌曲。

1.进行贤孝教育

妻贤子孝是我国民间提倡的美德,即所谓“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因此,歌颂贤淑孝顺人物事迹,宣扬贤与孝之美德是民歌社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方四娘》[14],这是流传于临夏回族群众中的宴席曲:“黄河南十三乡,三乡出了个方四娘/一岁上尕两岁上大,三岁的四岁说巧话/五岁六岁上跟娘转,七岁的八岁上学针线/九岁十岁上进厨房,厨房的锅灶都学上。”歌曲对方四娘从小贤淑进行了歌颂,以此对妇女进行贤良教育。还有些民间歌曲以反例,对人们进行了教育。如《是非婆娘》[15]是流传于天水清水县一带的民歌,歌词大意是:“远亲房近邻居,咯叽咯叽游门子。东家出西家进,叽叽喳喳乱说人。挑事生非没好事,叫人知道挨两棍。”以简短的歌词,对不贤淑妇女无事生非,挑拨邻里关系的行为进行了贬斥和训育。《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又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认为孝乃是人类最根本的品行。陇右民歌中有不少有关孝道教育的曲目。如《王祥卧冰》是我国孝道教育《二十四孝图》故事中的一篇,也是民间流传最广的进行孝道教育的曲目,在陇右民间音乐中有多种体裁。民歌《王祥卧冰》[16]:“草叶儿青、树叶儿黄,有一个孝子是王祥/王家庄里有个王员外,所生一子叫王祥/王祥七岁离了母,十二停学请后娘/后娘害的馋疾病,想喝半碗鲜鱼汤/王祥一听着了忙,急急忙忙上集场/……/王祥卧冰动天地,感动四海水龙王/龙王一看着了忙,把一条鲜鱼送出江/王祥得了一条鱼,急急奔跑回家忙/头一碗舀上敬天地,第二碗舀上敬后娘/后娘一喝鲜鱼汤,拐拐一柱离了床/王祥卧冰第一孝,把他的美名天下扬。”歌曲以王祥卧冰求鱼,侍奉后母为题材,宣扬了孝敬父母,既是一个人家庭教育和个人修养的具体表现,又是作为人子人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进行勤俭教育

由于生活的艰辛与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广大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视勤俭节约教育,宣扬勤俭,鞭笞懒惰就成为民间道德教育的又以重要内容。陇右民歌有许多就是对勤俭节约的歌颂和对懒惰、赌博等不良习气的训喻。《懒汉歌》[17]是流传于陇东正宁的民歌:“春天做活困得很,夏天做活晕得很,秋天做活渗得很,冬天做活笨得很。搅水嫌井深得很,磨面嫌头昏得很,起圈嫌粪臭得很,打糊基嫌土硬得很。”歌词对懒汉行为进行嘲讽,同时贬斥了懒惰之人,规劝人们做事要勤快。再如《耍钱》[18]是流传于徽县一带的小调:“正月里来是新年,养下的儿子好耍钱,自幼儿不要爹娘管,游来游去在外边。二月里来天气长,哥嫂骂我不成材,锁子锁来钥匙藏,时时刻刻当贼防。”歌词讽喻了赌博的不良行为,告诫人们不可贪赌成性,否则会为人们所唾弃、指责。歌曲通过对贪赌之人行为的描写,一方面是对不良行为的贬斥,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人进行的劝诫与教育。

3.进行修身处世教育

“修身”历来是我国儒家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关于修身教育在我国民歌中也多有反映,陇右民歌中就有一部分专门以教育、规劝为题材的曲目。如广为流传的《三娘教子》、《劝世文》、《三劝人心》、《七劝人心》、《劝丈夫》、《十劝郎》、《劝赌歌》等都是典型对人进行伦理道德修身立世教育的曲目。《劝世文》[19]是流传于陇南武都的小调:“一劝你庄稼人儿听,庄稼人儿要细心,薄田大地多上肥,皇天不昧苦心人/二劝你读书人儿听,读书先读三字经,读书先读三字经,书读千遍自己灵/三劝你财主人儿听,财主人儿要心轻,大斗放来小斗收,不图利钱图名声/四劝你买卖人儿听,买卖人儿要勤谨,有朝一日时运转,秤称银子斗量金/……/八劝你赌博人儿听,赌博人儿要小心,破田大地都输尽,婆娘娃娃守墙根/九劝你吃烟人儿听,吃烟人儿要心轻,有朝一日吃上瘾,吃着后悔不能禁/十劝你姊妹人儿听,这是一本劝世文,这是一本劝世文,劝得了人儿劝不了心。”歌曲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了做事的基本要求,用词简洁,语义明确,具有很强的说理性。以演唱的形式,对庄稼人、读书人、财主、工匠等各类人员等进行了规劝。《十劝郎》[20]是流传于平凉泾川县的小调:“一劝奴的郎,孝顺二爹娘,孝顺爹娘福寿长,孝名天下扬/二劝奴的郎,好好看文章,十六岁上登皇榜,得中状元郎/三劝奴乖乖,无事少上街,三朋四友酒一摆,钱从何处来/……/五劝奴郎君,勤俭过光阴,多挣银钱少花用,才算个正经人/……/八劝奴郎哥,再莫要赌博,输光弄尽犯了法,一家人没下落/九劝奴郎君,莫要坏良心,大斗小秤莫使用,亏人损阴功/十劝都劝完,再莫要抽洋烟,吃上洋烟后悔难,终久是枉然。”歌词语言朴实,以人们日常生活琐事为例,以妻子的口气规劝丈夫要孝顺父母、静心读书、审慎交友、夫妻恩爱,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等,句句情真意切,无不包含着“修身立世”的道理。

民歌由于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以排遣忧愁、抒发感情、自娱自乐而创造的音乐形式,它源于劳动人民生活,又反映劳动人民生活,是对劳动人民真实生活场景的再现,更是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在反映内容上既有对生产、生活、自然知识的介绍,又有对人主观情感的抒发,还具有道德教化作用。因此,民歌在知识传授、情感培养、道德教化方面的教育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而不是彼此独立的。

[1][2][14][19]甘肃省群众艺术馆.甘肃民间艺术资料之一:民间小调选[M].内部资料,1982.72,23,156,168.

[3][4][5][6][8][9][15][16]李益欲.天水歌谣[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33,34,153,165-166,61,51,125,252.

[7][10][11][12][13][18][20]《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170,256,413,749,883,332,238.

[17]王长生.正宁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97.

G527.42

A

1009-6566(2016)04-0124-05

本文系2012年教育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陇右民间教育学研究”(课题编号:12YJA880035)前期研究成果。

2016-05-15

钟晓燕(1970—),女,湖南桑植人,中共天水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陇右地域文化。

郭建耀(1971—),女,甘肃天水人,常熟理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与高等教育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民歌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畲族民歌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