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三个新的关注点

2016-02-13 01:39佟依锘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意志力吉他音乐

郝 琦,曹 瑞,麦 清,佟依锘

【学科课程与教学】

音乐教学中三个新的关注点

郝 琦,曹 瑞,麦 清,佟依锘

音乐教育并非只是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等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新的时期,音乐教师不仅要懂得音乐,更要懂得孩子的心灵。关注音乐教育的深层价值,诸如美感的培养,乐器的学习对于意志力的培养,同时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矫正等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贯穿一生的影响。

艺术教育;德育;心理健康

从事音乐教育30余年的李质伟校长,在天津人心目中是最熟悉、最亲切的童心长者。他培养的几代音乐人,如今已成长为吉他演奏与教学领域中享誉一方的领军人物。

2016年8月,志伟吉他学校成立30周年之际,李校长与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艺术教育课题组的成员进行了一次教学转型的研讨,碰撞出耀眼的思想火花,感慨万千之余,将本次研讨中达成共识的新的关注点梳理总结如下。

一、 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过去时代的音乐教学往往只注重有音乐天赋的学生,对大多数学生形同虚设。乐器的学习更是少数人的专利。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音乐教学自然也要与时俱进。前几年有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有五千万的儿童在学习音乐。钢琴销量在美国下降的时候,在我们中国却急遽上升。当然,学习钢琴并非唯一的选择,吉他这样的小型乐器更适合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

音乐教育为什么要开始关注到学生的全体,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实际上,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培养少数音乐天才成为世界舞台上的明星当然是无比荣耀的成就。然而,用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培养一大批普通资质的孩子,用音乐滋养他们的心灵,播撒大爱的种子,让更多的孩子得到爱,懂得爱,日后才会有能力为他人付出爱。这样的工作或许默默无闻,或许更为辛苦,或许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明显的收获,但是社会价值更为深远。

谁都不会忘记那一部感人至深的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那是一个普通的音乐老师和一群社会底层的野孩子的故事。老师用自己的心血和音乐去灌溉孩子们的生命,让孩子们荒芜而贫瘠的心灵从音乐中感受到爱,从合唱的学习与训练中,体验到秩序之美,认识到纪律的重要性,懂得了感恩。感恩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教育家斯坦纳曾说:“如果十岁以前孩子已经被培养了感恩和爱,那也就为发展真实的感情和对未来生活的责任感奠定了基础。”[1](127)

如果让这样感人至深的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为现实,那么我们的音乐教育理念和关注点一定要发生深层次的转化。李校长为了推行这样的音乐理念,在今年暑假期间,每周两次举办免费公开课,还有吉他讲座、吉他沙龙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亲手为更多的孩子打开音乐之门,让孩子们尽早接触并深入了解音乐的世界。

二、 关注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一)意志力的培养

生活中我们看到,缺少意志力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成就。教育家鲁道夫·斯坦纳指出,培养意志力的方法就是完全有意识地重复某种行为。特别是弹奏乐器这样的活动,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持之以恒的练习。如此,孩子内在素质得到充实和加强,蛰伏在潜意识中的决断力被有意识的重复行为所唤醒,意志力得以增强。[1](108)

(二)美感的培养有助于青少年克服色情的困扰

青少年在青春期阶段所遇到的色情问题,如果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会危害自己的一生,同时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斯坦纳指出,抑制色情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健康地发展审美感。这是一种本质上高尚而美好的感情。如果孩子已经学会觉察世界上的一切美的东西,他就不太会臣服于身体的本能,他会感到更加自由,较少追求身体上的快感。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青春期以前没有进行过对艺术敏感性的培养,那么进行补救就很难有效了。

艺术经验对丰富人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艺术与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息息相通。艺术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艺术不仅能表达感情,使人的创造性冲动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

总之,在人的成长中,在人格结构的和谐整合中,音乐发挥着有机统一的作用。杜威指出:“艺术的职能影响到个体的人,旨在消除我们生存诸要素中的孤立和冲突现象,旨在利用它们之间的对立因素来树立一个更加丰富的人格。”[2]

三、 关注音乐教育的心理健康价值

前几年有一部奥斯卡文学奖获奖小说,法国女作家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讲述了一个钢琴教师成长的故事。女教师的母亲为了把女儿培养成一位钢琴家,从小到大实施非常严厉的控制和管教,使这个孩子没有丝毫的个人空间与行动自由。以至于长大成人之后,虽然成就了极高的音乐造诣,却人格扭曲变态,害人害己。

这个悲剧一方面警示我们,极端的过度功利性的艺术教育,也会有很强大的杀伤力。另一方面也应验了现代心理学一再论述的观点,人类的不幸,追根溯源是由于人的生命力、创造力受到压抑。生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就意味着人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以往的填鸭式教育,就是一种强力压迫的方式,生命得不到扩展,情感得不到表现。在社会中见到的那种破坏力,总是同那些生命的扩展中受到的压力成正比。

大量的教训使我们意识到,音乐教育的社会责任要超越音乐本身,音乐教育既要关注音乐,更要关注人。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需要,照顾到不同生命个体的特殊性。

李校长出生于音乐世家,少年时代开始学习吉他,父亲是他的第一任音乐老师。在当时社会正在失去秩序的动荡之中,潜心学习音乐为这个少年日后有能力抵御种种“出身不好”所带来的人生挫折和磨难奠定了深层的内在力量。

学习音乐的过程,正是一个年轻的生命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的过程。

四、结语:让音乐教育成为一把打开高尚行为之门的钥匙

聊到这里,讨论的主题似乎无可避免地延伸到艺术教育与德育之间的息息相关。

现代社会长期以来实施的以左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已经让我们看到,只有高科技和物质文明却牺牲了艺术和爱的社会是病态的社会。缺少艺术和爱的人生是病态的人生。

正如当代教育家们认同的观点,道德教育不是凭借道德教训来实施的教育,而是通过道德实践来推行的教育。人们通过音乐、诗歌、造型艺术等形式的修养而达成的优雅之境,并不只是一种学习的成就,更重要的价值在于这是一把打开高尚行为之门的钥匙。在艺术活动中,在美的创造和欣赏中,自然会对人产生陶冶性情的道德教化作用。实际上,这个观点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礼乐教育传统。

自古以来孔子倡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孔子看来,要造就一个仁人君子,首先应该学诗。学诗不仅使人得到有关政治、伦理、历史知识,更是情感上的陶冶;学诗之后,继而学礼。礼是仁人君子需要遵守的一套行为准则,“恭俭庄敬”。礼立之后,始可学乐。乐是造就一个人的关键环节,也是最终环节。乐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威力,是因为它对人之德性的培育不是靠外在的强制,而是寓教于乐。以自然之美,感化人之性灵。

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人类情感的结晶,音乐中包含人类的全部情感。用音乐来培养人类情感是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过程。西方教育家把这个礼乐教育的传统很直接地形容为:艺术是打开高尚行为之门的钥匙。

[1][英]吉尔伯特·蔡尔兹. 做适合人的教育——斯坦纳教育理论和实践[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12.

[2]John Dewey. Art as Experience, New York: Minton Balch and Co.,1934:248.

责任编辑:陈兴安

郝琦,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曹瑞,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德育与教育心理学研究;麦清,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天津 300191);佟依锘,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主要从事音乐教学研究 (天津 300387)。

G633.951

A

1671-2277-(2016)05-0083-02

猜你喜欢
意志力吉他音乐
自制吉他唱摇滚
Willpower 意志力
意志力也要用在“刀刃”上
辛巴狗海洋大冒险
自己做吉他
你的意志力比你想象的要强
音乐
自己做吉他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