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冲突中教师权威的旁落与重塑

2016-02-13 06:02涛,魏
关键词:重塑

彭 涛,魏 欢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2)



师生冲突中教师权威的旁落与重塑

彭涛,魏欢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摘要]教师权威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然而在当下师生冲突频发的学校教育中,教师权威正遭受着挑战与质疑,逐渐旁落。一方面教师权威的滥用容易引发师生冲突,另一方面教师权威的旁落也加剧了师生冲突。既然师生冲突不容易避免,教师就应该在师生冲突中重新审视教师权威,并从“情”、“德”、“才”、“能”四个方面重塑教师权威。

[关键词]师生冲突;教师权威;重塑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组织的两大基本群体,教师负责传递社会文化,是社会权威的代表者,而学生则是社会文化的接受者和学习者。由于教师和学生在社会角色、年龄以及文化上存在差异,所以互为异质性的两大群体教师与学生之间会因需求、目标以及意见不统一而产生分歧。师生双方对分歧的处理不同,就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其一,师生双方若采取有效沟通、合理协商的手段,既能有效消弭分歧,还有助于提升师生关系;其二,师生双方若采取激烈的语言、行为的对抗,或者是情绪、情感上的隐性对立,则会导致师生冲突,使师生关系恶化。师生冲突的发生与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不激化而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它就是正常合理的。[1]15近年来师生冲突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如湖北的女教师因小事与女学生互殴,致学生面目全非,还有广东的一名四年级小学生因老师催交作业而将老师打得旧病复发,像这些教师打学生、学生打教师的事件属于严重的师生冲突,而在学校中常见的多是一般性师生冲突。师生冲突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教师是最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处理师生冲突体现了教师的智慧与权威,也关系到正常的教学秩序能否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否建立。

一、师生冲突的产生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经常使用“冲突”一词,一般认为冲突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因意见、想法以及观念不统一而产生矛盾与争执,有时人们将冲突等同于矛盾。若将冲突赋予学科意义加以研究,就会发现各学科对冲突的界定是不同的。心理学常研究心理冲突,即由几种不同的动机或欲望同时出现而又相互排斥引起的紧张心理状态。冲突也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社会学意义上的冲突是指因地位、资源、目标以及价值观等的差异而表现出对抗性的、阻止对方目标达成的社会互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师生冲突也是一种社会冲突,只是它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因价值观、目标、地位、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的直接或公开的旨在遏止对方并满足自己的一种社会互动过程。[2]27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异质性群体之间的交往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性的交往,隐藏在这种交往背后的则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社会群体之间在目标、地位、利益以及价值等方面的差异。师生之间的这些差异很可能造成师生矛盾,进而可能引发师生冲突。也就是说,师生诸多差异是师生矛盾的诱因,而师生矛盾又是引发师生冲突的诱因,有效化解师生矛盾也能避免师生冲突。具体说来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学生认同教师的目标与价值观念,师生之间没有产生矛盾,自然也就没有冲突;其二是学生不认同教师的目标与价值观念而坚持自己的价值追求,并且双方互不相让,师生之间若产生难以缓解的矛盾,就会导致师生冲突;其三是教师允许学生多元价值选择,并不要求学生唯师是从,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冲突罕见。由此可见,师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因双方的目标以及价值观念的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是导致师生冲突的前提,师生之间没有产生矛盾,师生冲突也就无从谈起。

二、教师权威:师生冲突的加速器

师生冲突的产生多是教师把自己的意志与观念强加给坚持追求自我不肯妥协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常常以权威者自居,学生自然就沦为弱者,权威者往往倾向于通过对弱者施压,强迫弱者认同自己文化的方式来维护其地位。[3]12国家以及社会赋予教师的教育权利形成了教师的外在权威,而教师的教学知识与个人感召力则形成了教师的内在权威。一般情况下,学生认同社会赋予教师的权威,只要这种权威不侵犯学生的权利,不压制学生的思想,一般不会引起师生之间言语或行为上的相互攻击。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教师在运用权威的过程中,不管是外在权威,还是内在权威,都没有尊重学生的权利与意愿,从而引发学生对自身权利的一种非理性维护,一旦这种非理性的维护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冲动,师生冲突就有发生的可能。

(一)教师权威的滥用是导致师生冲突的关键

教师权威从何而来?许多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美国学者L·罗伯特等认为,教师的权威取决于制度性和个人两方面的因素,制度性因素形成了教师的制度性权威,包括传统权威和法定权威等,个人因素则形成了教师的个人权威,包括知识权威和感召权威等。[4]86我国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推崇师道尊严,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应绝对服从教师权威,教师也理所当然地严加管理学生。在这种传统文化中形成的教师权威称之为传统权威。除了传统观念加给教师的权威外,教师还有法定的权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明确规定了教师享有的教育与管理学生的权利。

我们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核心观念是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热爱,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该过程凸显教师的主体地位是必须的,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实中的师生关系并没有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真正意义,徒有其形、名不副实,在当前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的制度性权威压制着学生,学生要对教师绝对服从,从而造成了师生地位的不平等。从社会传统上说,教师不管是年龄还是社会阅历都应该是学生的前辈,再加上教师具有知识上的权威,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严加管理也就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可;从法理上说,教师也拥有法律上的教育与管理学生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并没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定,教师在使用时就会出现不适当的情况,学生处于一种被管理和被支配的地位。在师生地位不平等的情况下,教师容易不合理地使用自己的权威,往往以自己为中心,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标准,压制学生的“异己”行为,在不经意间就会侵犯了学生的权利。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主体性不复存在,感到的只有压抑和不满,如果这种教师权威过分滥用,便很容易造成师生冲突。

(二)教师权威的旁落加剧着师生冲突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转型以及知识信息化,教师权威受到质疑与挑战。教师权威的旁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观念的变化挑战着教师的制度性权威。教师的这种外在权威来自于教育制度赋予教师管理学生的权力,同时教育制度又保障该权力的合法性。时代在发展,人们对许多事物的观念都不同于以往。在教育领域,主要表现在人们对学生与教师的观念发生着变化。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教师不再是课堂或教学的中心,学生也不再是教师的附庸,学生绝对服从教师的观念已经被打破,教师的完美道德形象逐渐破灭。教师传统的社会形象高大,人们也对教师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称之为当世楷模。然而,教师也是现实中活生生的普通人,也应拥有物质生活。当部分教师迫于生活压力而违背师德,人们对教师的批评也就接踵而来,教师形象变得扭曲,教师权威也随之丧失。第二,知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加速了教师知识权威的弱化。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先前的知识经验已经没有优势可言,甚至在某些知识方面学生已经超越了教师。同时,大众传媒以新奇、快捷、生动、多样的方式将大量的知识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更符合学生的口味,学生将会学到更多更新连教师有时也知之甚少的知识,教师还需要向学生请教。这种“反哺文化”时代的到来,使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严重减弱,挑战着教师的知识权威。第三,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使教师的传统权威逐渐衰落。在中国传统社会,教师的形象经历了由生活化、伦理化向神圣化转变的过程,[5]120教师也就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教化权威,这种权威是建立在以控制与服从为机制的师与生的纵向人格隶属关系之上的,在外力的威慑下,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则唯唯诺诺。[6]65目前,我国已迈入现代社会,民主与法治是其主要特征,教师的行为也必须符合法律规范,教师不正当的言行受到约束,传统的教师权威在现代社会里受到质疑。

教师权威的旁落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怀疑和否定,当学生与教师的观点不一致而又不赞同教师观点的时候,就会据理力争,挑战教师的权威。尤其是当学生受到教师不公正的批评时,会认为教师不尊重他们,从而对教师产生反感,若此时教师不肯放下“权威”,而是压制学生,就会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引起学生的不满与敌意,进而可能导致师生冲突。

三、师生冲突中重塑教师权威

在当下的学校教育教学中,师生冲突普遍存在着,既有隐性的、一般的师生冲突,也有爆发式的、严重的师生冲突。总之,师生冲突不可避免。面对师生冲突,教师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是滥用权威,一味压制学生?还是放任学生,任凭师生冲突自生自灭?前者通过消除、控制的方式应对师生冲突,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对教师和学校的愤恨与反感;后者只是回避师生冲突,长久下去,教师就会失去教育的热情与信心。所以,教师在面对师生冲突时,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接纳冲突,并采取有效的手段化解师生冲突。此时,教师应做的是重塑自身权威,变让学生强制性屈服为自愿服从。

(一)认真审视教师权威,并为教师权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教育需要权威,同样教师也需要权威,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权威,将驾驭不了学生,也就影响不了学生,反之,教师权威也可能压抑学生,其结果或激起学生反感,或在无意中训练了学生的奴隶性。[7]44因此,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尤其是面对师生冲突时,需要教师正确理解教师权威,并能够正确运用教师权威。

真正的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而学生从这种威望中油然而生敬畏之心。[7]45然而有些教师不以为然,尤其是经验不足、还不成熟的新教师,他们对教师权威的理解还比较片面,认为教师权威就是学生的服从。基于这种认识,为了让学生服从自己,教师就开始运用自己的权威,包括传统权威和教育制度赋予的法定权威。教师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对这种权威的运用是否适宜。若教师滥用权威,尤其是对学生管理不当,造成学生反感,仍然是没有什么权威可言。所以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权威观,在适当的时机放下权威的架势,坦然面对学生对自己的质疑与挑战。师生之间应该在平等与互助的基础上,通过真诚的沟通与交流,实现教学相长,达到师生关系和谐的目的。若教师将个人的意愿凌驾于学生之上,把自己的言行当作金科玉律,而且回避自己的错误,这种过分使用教师权威的做法将最终导致教师权威的丧失。但教师也不能放弃权威,使学生为所欲为。作为学生还是要尊重教师,有限度地服从教师权威*关于“有限度的权威”,林存华在《社会转型与师生文化冲突》中认为,对于学生合理的行为和要求,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满足与尊重,而不能固执地坚持权威,让学生屈从;但是对于学生有悖理性的言语或动作,教师应该严格要求他们服从。,否则学校教育就难以开展。[8]147

在当前教师权威逐渐旁落的情况下,我们要想重塑教师权威,还需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环境,重塑教师的传统权威和法定权威。传统权威以及法定权威称之为制度权威,教师制度性权威的获得,取决于社会和教育制度的赋予。因此,社会和学校在坚持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应该努力维持教师的制度性权威,当然教师应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使用教师权威。社会和学校要积极维护教师的正面权威,让学生在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环境以及校园文化中学习和成长。与此同时,国家还要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教师权威双重的支持和保障,并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依法治教,使教师依法执教,引导教师合理、正确、适宜地运用权威。

(二)从“情”、“德”、“才”、“能”四方面入手,重塑教师个人权威

在一所学校中,多数教师处于既无多大权威,又不是没有权威的状态,只有道德修养、学识修养和业务能力超出一般教师水平的教师,才真正具有权威。[7]45在当前师生冲突不断的情况下,怎样调整师生关系也体现着教师是否具有权威。因此,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也是重塑教师个人权威的重要一环。

1.改善师生关系:从紧张走向和谐

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权威的晴雨表,师生关系是专制、紧张,还是民主、和谐,相应地也反映出教师权威的运用是合理还是不合理。所以,从紧张的师生关系中走出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提升权威的重要途径,也是有效化解师生冲突的根本之道。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突出的是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是主动的一方,教师首先流露出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学生才会回之以尊敬。

具体说来,教师在以情感打动学生的基础上改善师生关系,还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全面了解学生,紧跟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许多师生冲突的发生,多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了解,不知道学生当时的所思所想,因缺乏冷静的思考,认为学生的违纪言行是对教师权威的挑战。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尤其是对新奇的未知领域感兴趣,而对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传统而枯燥的书本知识感到厌烦,教师的知识权威无意中受到极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应融入学生圈,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教学起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第二,改变“严防死守”的策略,给予学生自由和空间。在传统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严格控制学生,教师所关心的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少深入学生内心去感受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同时,又对学生严防死守,不容学生犯半点错误,这样的后果是师生双方都会身心疲倦。所以,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和空间,让学生自由探索和学习,教师只是在一旁提供帮助和指导。在师生共同学习和探讨的过程中,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化解了师生紧张对立甚至冲突的局面,又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增添了几分威望。

2.加强道德修养:育人先正己

感召权威,也称作“卡里斯玛权威”*卡里斯玛(charisma)一词来源于早期基督教,指的是受神的启示获得的某种天赋,后被西方学者借鉴泛指具有神圣的和超凡特质的人或物。后来,马克斯·韦伯和爱德华·希尔斯将其引入到社会学和政治学等领域,在他们看来,卡里斯玛特质的社会功能在于它能对人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感召力,受到这种感召力影响的人们,都会受到它的规范。参见涂艳国《走向自由: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第265—266页。,是教师个人权威的一种,属于教师的内在权威,是教师内在精神形成的感召力量。[9]34-35增强教师的感召权威,就需要从人格和师德两个方面加强其道德修养。自古以来,教师都是学生的表率,正人先正己,教师个人品行端正则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榜样。所以教师应该以身正教、以身作则,只有人格高尚的教师才会让学生在情感和心理上产生认同,进而自觉地尊重与信任教师。但教师人格魅力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长久坚持为师者的准则,时刻注意为师者的言行。

比人格魅力更为重要的是师德修养,树“德”立威是提升教师权威的根本所在。教师权威不断弱化、师生冲突时有发生,与部分教师自甘堕落脱不了干系。因此,加强师德修养、纠正歪风邪气就显得十分必要了。首先,教师要严格自律,时刻秉持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国家和人民信得过的教师。其次,教师要做到热爱学生、真正关心学生、尊重与公平对待学生。爱生是衡量师德的一个重要标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应该是一种不偏私、不做作、发自内心的情感。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之情,他们会从内心自觉地认可与尊重教师,教师的感召权威也就自然形成了。最后,还需要舆论的监督,杜绝歪风邪气影响整个教师形象。时下家长送礼、教师收礼的现象十分普遍,教师收礼甚至公开索礼的报道屡见报端。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向老师送礼无可厚非,这就需要教师反思如何才能让家长安心,不再送礼。家长们最大的担心就是老师厚此薄彼,不认真教自己的孩子,所以教师应该向家长表明自己的态度:公平地尊重与关爱每一位学生。同时媒体舆论要继续坚持公正、及时地监督教师,维护教师的整体形象。

3.提升专业素养:以“才”增威,以“能”强威

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权威运行的基础,是教师内在权威的载体,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10]教师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实践,其中专业知识(学识修养)和专业能力(业务能力)尤能体现教师的专业权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1]73因此,教师要在学生面前树立一定的权威,就必须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首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增强其知识权威。当前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快,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若教师缺乏这样的敏感性,落伍于学生的文化圈与信息网,还按照传统的套路与模式进行授课,就会招致学生的反感。为此教师需要时时不断地学习,才能增强其知识权威。教师既要积累广博的科学和文化知识,又要熟练掌握学科知识以及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还要及时地反思、总结与更新专业知识,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更新,在更新中完善与成长。

其次,教师要增强专业能力,尤其要注重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师专业权威的树立,因此需要教师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使自己的专业能力水平更上一层楼,为重塑教师专业权威奠定基石。教师的专业能力涉及很多,如语言表达能力、班级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一个专业能力强的教师,上课时语言幽默风趣,懂得学生的心理,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善于教学反思,鼓励学生质疑。

最后,还要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寻求外部支持与保障。教师专业权威主要依赖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但仅仅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学校、理论工作者们为其保驾护航。社会应继续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为重塑教师专业权威提供认同和支持;理论工作者应进行广泛的理论宣传,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保障;学校也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多方面的培训与实践机会,使教师的学识修养和业务能力都能得到提升,进而获得学生的认可与尊敬,实现教师权威的重塑。

[参考文献]

[1]田国秀.师生冲突的含义、类型及特征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4(7).

[2]田国秀.接纳冲突:当代教师面对师生冲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

[3]林存华,金科.价值差异、教师权威与师生冲突——兼与沈莹同志商榷[J].上海教育科研,2006(12).

[4]李金霞.教师权威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探索,2008(4).

[5]南钢.中国传统社会的教师形象、角色和责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6]阳荣威,卢敏.后喻文化时代师生关系解构与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3(3).

[7]陈桂生.师道实话(增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林存华.社会转型与师生文化冲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刘永勤,靳玉勒.论文化类型与教师权威[J].教师教育研究,2003(6).

[10]李晓莉.《教师专业标准》视阈下教师权威内涵的转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

[11]张良才,李润洲.论教师权威的现代转型[J].教育研究,2003(11).

【责任编辑冯自变】

Loss of Teachers’ Authority and its Reshaping in Teacher-student Conflict

PENG Tao, WEI Huan

(CollegeofEducation,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Nanchong637002,China)

Abstract:Teachers’ authority develops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However, at present, teachers’ authority are being challenged and questioned in the frequent conflict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us gradually lost. On the one hand, teachers’ abuse of authority easily leads to conflict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on the other hand, loss of the authority also intensifies the conflict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ince the conflict is inevitable, the teachers should review their authority in the conflict, and reshape the authority from four aspects: passion, morality, talent, and capacity.

Key words:conflict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eachers’authority; reshape

[文章编号]1672-2035(2016)02-0111-05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彭涛(1990-),男,河南信阳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11-19

魏欢(1989-),女,辽宁铁岭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

【教育学】

猜你喜欢
重塑
以房抵债和让与担保的识别及重塑
产能过剩形成机制再探与理论重塑
“双减”正加速重塑教育出版
重塑未来
“一生多旦”与清代“红楼戏”对十二钗群像的重塑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李沧:再造与重塑
院士港:动能重塑
高效重塑肌肤弹性
重塑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