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体育教师培养的各阶段中运动技术的影响因素

2016-02-13 15:52朱中尧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6年36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实习生师范生

朱中尧

探析体育教师培养的各阶段中运动技术的影响因素

朱中尧

本文阐述了体育教师产生的三阶段:体育高考生、体育师范生、体育实习教师,围绕三个阶段分析运动技术水平的影响因素,体育高考重素质轻技术,体育师范的学习重理论轻术科,体育实习重结果轻过程。

体育教师;运动技术;影响因素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12.105

体育教师,担负着传授学生体育知识(主要就是运动技术)的重任,教师自身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古语说得好:“若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须有一缸水”,这句话说的就是体育教师必须要重视运动技术的储备,尽可能地向着“一专多能”的方向努力,据调研学校中能够具备上述能力的体育教师毕竟还是少数,特别是要三十五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体育教师的产生来源于普通学生,经过体育高考生,转变为体育师范生、体育实习老师、体育教师,要分析其运动技术水平的发展变化,可以沿着这样的思路探索。

1. 体育高考学生的录取机制

体育高考学生,是指参加完一段时间的体育训练,通过体育加试获得一定的体育分数,然后参加文化高考得到一个总分,按照这个总分从上到下依次被录取升入大学。训练时间上,学生除正课之外每天下午两节课的运动训练,大多数学生只参加不到一年的运动训练,这样的时间不足以保证培养出一个有运动特长的学生;训练条件上,各高中体育高考教练员的水平层次不齐,多为本校体育教师轮换兼任;测试项目有100米、800米、立定三级跳远、实心球,以田径项目中的跑、跳、投为主,涉及到专项测试的比例较少,运动技术的学练成果不能有一个很明显地反映;训练心态上,由于很多体育高考生是因为考不上大学,才无奈选择体育院校作为高考志愿方向,只有少部分学生是因为真正喜欢体育,有志向在体育专业方面发展才报考体育,所以这部分体育高考生也并不以体育为傲,社会大环境对体育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误解多少年来始终没有好转,学生耳濡目染长此以往,也只是把体育高考训练作为考入大学的跳板,训练心态没有端正,造成这些学生升入大学后不重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升,失去了再进一步的机会。换一句话说,现今的体育高考选拔机制,不能够把喜欢体育、有志向于体育专业,适合读体育师范院校的高考生选拔出来,这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2. 体育院校的培养机制

体育院校(师范学院体育系、体育学院)长期以来承担着培养体育师资的重要任务,所以体育院校的体育示范生的培养目标和授课计划理应比较完备和成熟,既能把握体育师资培养的应然思路,又能够根据时代特征保持相应的拓展性。近年来体育师范生培养的质量每况愈下,除了受体育高考生的录取机制、高考扩招等因素影响外,体育院校本身的定位和培养方向课程内容的设置等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

2.1 培养目标的定位

笔者曾与某体育学院院长交谈,他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中小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我们就努力培养什么样的毕业生”,乍听这话似乎蛮有道理,仔细深究问题很多。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学生是为企业服务的,有着单一直接的对口培养方向,大学则不同,应有独特的精神追求和超越普通大众的认识观念。理想的大学应成为全社会努力的样榜,从这个意义上看,学校体育领域,应由大学体育师范生的培养来引领中小学师资的发展,不应是中小学体育师资需求来决定大学体育师范生如何培养。二十一世纪初,因为教育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笔者当时在上大学,听闻课标不再要求有教学内容,再加上提倡淡化运动技术,当时体育院校的老师们顿感压力倍减,术科考试要求随之降低,理论比重反而加大,甚至有这样一种倾向,体育课上不再以追求快、高、强,而强调准、稳,慢,例如教立定跳远,不再强调动作技术,也不以越远越好为评价标准,而是指定一个远度,比谁能在单次跳远过程中跳得更加接近那个远度。种种问题都出自体育院校自身培养计划等理论基础不够扎实,被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牵着鼻子走,这也就折射出体育院校培养师范生的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2.2 课程内容的设置

在一些大学体育院系的师范生培养计划中,可以看到有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外语,政治等公共科目,甚至所占时数不低。这样的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是舍本逐末的,体育这一学科属性不是自然科学,设置数学科目显得累赘。中小学十二年的语文学习,按道理讲师范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读写能力,再开设语文有些浪费。外语的学习也脱离不开应试教育的痕迹,对口语的提高没有太大的作用,只是中学外语的延伸而已,甚至对英语考级的作用也不明显,师范生学习外语的热情和动力也不会很高,这些公共科目能不能让师范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能设定为选修课,笔者搜集了一些体育院系的专业理论课和运动技术课的开设情况,他们两者的比例大致是一比一,算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答辩所占的学分,运动技术课甚至没有达到一半的比例。这与体育师范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需求不相适应,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理论科目的学习不在多,但是大学体育中开设的理论科目有:体育哲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保健学、体育统计学、体育伦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科研方法、体育测量与评价,暂不论这些学科成熟与否,师资配备质量如何,就某些学科本身而言,对于体育师范生将来毕业后到中小学任教,能派上用场的都非常地有限。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那些没有太大用的理论科目上,不如设身处地地精选一些有真正价值、对于体育师范生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科目,比如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训练学等。当然啦,在这些教材的选用上,并非是一定要选择官方主流的编订教材,一些非主流的纯学术理论也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入大学体育学院理论课堂上,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已退休著名教授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体育基本理论研究》,江苏省体科所已退休知名学者茅鹏《身体素质论应当否定》《运动训练新思路》、《成绩窍门何处寻》。体育师范生作为运动技术的传授者,理应在大学短暂的时光中努力地填补田径、体操等运动技术的广而深,因为这些教材都是中小学必修课程,确保在毕业前成为理论基础扎实、一专多能的合格人才。由于运动技术学练时段的不可逆和体育理论本身的薄弱,所以我们考虑运动技术的学练和体育理论的学习的比例应是二比一,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积极地引导体育师范生主动地投入到运动技术的学练之中,同时有了真切的运动感受,带着这些运动体验去学习体育理论,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2.3 体育师范生实习的指导

本科四年的学习,其中教育实习质量的好坏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大学前三年所学运动技术和体育理论在实践中运用情况的检验,又是即将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提前准备。通过走访一些体育院校、与师范生的交谈得知,有的学校实习时间近一个学期,也有的院校只安排一个月的实习,且不论时间短对于实习的效果有多大的影响,就从各中小学校实习生工作的调查情况来看,体育师范生到了实习学校,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规范指导,而是沦为体育组打杂的,让实习生负责早锻炼、课外活动或运动会的裁判工作,这些工作与体育教学的关系并不大,体育组在排实习生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也不是锻炼实习生的教学和管理能力,而是把一些不太好管理的班级或者无关紧要的班级交给实习生,个别指导师父在实习生的管理上也不够认真负责,只让实习生能够顺顺利利地把一节课上下来,至于一些上课技巧和教学规范,并没有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导致最后的实习生汇报教学比赛和实习总结流于形式,在一片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谐氛围中结束,没有或者很少提实习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让他们无形中觉得上好体育课还是蛮轻松的嘛,不需经过特别努力的学习便能胜任体育教学工作。

[1] 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2] 钱道渔.如何指导体育实习生——实习指导教师工作经验交流[J].科教导刊.2010,6.

作者信息:朱中尧(1983.4- ) ,男,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体育教育训练学,讲师,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实习生师范生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体育院校(系)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儿科实习生四诊能力的培养
最牛实习生
试论高等体育院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