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昆山巴城昆曲活动小考∗

2016-02-15 01:41陈兆弘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昆剧昆山昆曲

陈兆弘

特别策划.汤显祖与昆曲

清末民初昆山巴城昆曲活动小考∗

陈兆弘

栏目特邀主持人:王宁 (1967— ),男,字不宁,山西临汾人,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昆曲和古典戏曲研究,有 《昆剧折子戏研究》等多种研究成果面世。

主持人语:大约在四百年前,江南发生了一件对于中国戏曲史和中国文学史都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即 《牡丹亭》走进了昆曲的厅堂。从此,这至美的文学与至美的戏曲水乳交融,相得互美,成为了中国文学、中国戏曲乃至中国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

今年,适逢汤显祖辞世四百周年。四百年后的今天,在临川先生曾经留恋的江南,昆曲依然如水一般地流淌,《牡丹亭》依然在歌台舞榭流转。作为对先哲的纪念,我们以江南和昆曲为视角组织了几篇论文,谨以此表达我们对于临川先生的无限缅怀和深深感戴。

昆曲专家陈兆弘先生的 《清末民初昆山巴城昆曲活动小考》为我们寻找近代昆曲的行踪提供了详实的史料,某种程度上补充了近代昆曲发源地有关资料的缺欠。庄吉先生的 《梁辰鱼和 “大梁王侯”交游考》以昆曲文学的开山祖师梁辰鱼为研究对象,解决了其交游之中 “大梁王侯”的身份问题。王珏博士的《由紫姑传说再论冯小青形象》另辟蹊径,用紫姑传说来解决冯小青的形象塑造问题,角度新奇,结论新颖,颇有新见。徐阳的 《行踪·交游·情怀——试论江苏经历对汤显祖思想和作品的影响》则立足地域文化考察作家的思想和艺术,对目前汤显祖的研究也不乏启发和参考价值。

汤显祖才大如天,《牡丹亭》名香天下。昆曲之学也包罗深广,意涵万千。缘乎此,我更愿意将我们的研究视作一种怀念和向往:期临川不朽,愿昆曲长生!

丙申初梅于姑苏促脆斋

清末民初的昆山巴城地区,昆剧活动并未终止。当时社会上尚有不少昆曲爱好者,城乡涌现出许多曲社,从曲社中走出了著名曲家,同时,昆曲专业演唱团体——堂名仍活跃在民间。

昆曲;昆山;曲家;曲社;堂名

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中叶的约200多年内,昆剧独占鳌头,成为中华民族戏剧的代表剧种。龚《巢林笔谈》记载清乾隆十三年 (1748)上巳 (农历三月初三)前一日,“里中延名优演剧,乡城毕赴”[1]。昆剧在家乡还十分兴盛。1790年,乾隆八十大寿,四大徽班进京,标志着京剧这一新生剧种兴起,逐渐替代了古老的昆剧的地位。从那时起达官贵人的昆剧家班、家乐已逐步消失。1860年,太平军占领江浙,南北阻隔,艺人凋零,后继乏人,昆剧从此一蹶不振。

随着昆剧衰落,社会上会唱昆曲的人越来越少了。而在昆曲流行的核心地区长江三角洲,由于经济逐渐复苏,那里有文化的人相对比较多,社会基础较好,因此从清末到民国时期,虽然专业昆剧班社已呈不振之势,但是昆曲的传承仍不绝如缕。以昆曲发源地巴城为例,具体表现为:社会上尚有不少昆曲爱好者,城区涌现出许多曲社,从曲社中走出了著名曲家票友,同时,清唱昆曲的专业团体——堂名活跃在民间。

一、清末民初的昆曲传人

武宏达,字梅亭,巴城镇人。懂音律,依据昆曲曲谱唱曲,相当娴熟。又会按笛,发声清平合节。清末去世,年七十余。

陆开基,字瑞堂,巴城镇人。性静貌和,工昆曲。戏班来演出,演员台上演唱,他坐在台下静听,按节奏点拍,推敲音韵,非常内行,老而弥笃。终于清末,年八十余。

潘亮廷 (1878-1918)字儒君,巴城镇人。年轻时刻苦攻读,民国初被推举为昆山县参议员。他爱好音乐,能吹箫按笛,依居曲谱拍曲唱曲,怡然自得。以疾卒,年四十一。

盛凤辉 (1873-1930)字鸣高,巴城镇人。天性率真,多才多艺,围棋、风筝样样精通。唱昆曲,知音入拍,尤喜吹笛。卒年五十八岁。

二、著名曲家、票友

(1)著名曲家吴粹伦

吴粹伦 (1883-1941)名友孝,以字行。世居巴城镇顾巷栅,徙居昆山县城。毕业于苏州两江优等师范学堂,因成绩优等,留校任教。民国建立后,该校更名为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他任数理化教师。课余爱好昆曲,结识了大曲家吴梅,并与俞粟庐、俞振飞父子往来,切磋艺术,被该校校长王欣鹤称赞为 “深娴音律”。

1921年7月,苏州 “谐集”和 “禊集”合并,组成 “道和曲社”,地点在玄妙观。首批曲友30人,吴粹伦即在其中。曲社每月同期 (即定期集合演唱)一次,一周年时举行大型曲叙 (即集中演唱表演),辑成了 《道和曲谱》四册出版,影响极大。

是年秋天,道和曲社骨干张紫东等,发起创办“昆剧传习听”,培养昆剧专业表演人才,得到曲友们一致赞成,纷纷捐款赞助。合计大洋1000元,作为开办费。选出12人为董事,吴粹伦为其中之一。

昆剧传习所于同年秋季开办,地点在苏州桃花坞五亩园 (今苏州昆剧院西侧)。聘请昆剧专业团体 “全福班”老艺人担任教习。传习所废除旧科班制度,开设文化课,为有史以来第一所现代化的新型昆剧专业学校。学员大多是贫苦子弟,也有艺人的亲属。开始招生30名,后扩展为50名。艺名以 “传”字排行,故称 “传字辈”。学制三年,学成后,以 “传习所”“新乐府”等名义对外演出,后改名为 “仙霓昆剧社”赴上海、南京各地公演,盛况空前。学员中崭露头角的有:朱传茗、顾传珍、郑传鉴、王传淞、华传浩、倪传钺等。昆山籍学员两名:邵传镛、龚传华。传习所的成功举办,使古老的昆剧艺术得以传承不绝。

吴粹伦当时在苏州师范教书,收入菲薄,老家也不富裕,一家多口人住在狭窄的旧屋里。但是他卓具眼光,认识到传承昆剧艺术的重要性,毅然慷慨解囊,资助创办传习所,并担任董事,热心办学,精心培育下一代,其历史功绩诚不可没。

1924年,家乡创办昆山县立中学 (今昆山市第一中学前身),聘请吴粹伦任第一任校长。他亲自撰写 《校歌》,请好友吴梅作曲。在他倡导下,学校成立了学生会,下设文艺部,文艺部又设绘画、篆刻、国乐、话剧、昆曲等兴趣小组。全校师生参加昆曲活动的有数十人,吴校长亲自用蜡纸刻印昆曲教材,并且一字一句地教唱 《渔家乐·藏舟》[山坡羊]、《邯郸梦·仙圆》[混江龙]等曲子。撅笛横吹,反复教唱,为传承昆曲培养人才不遗余力。这就是吴校长所倡导的 “弦歌之教”,培养出了全国音乐人才丁善德和陆修棠。在他的亲炙下,县立中学师生中涌现出一批昆曲爱好者和演唱者,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昆山曲坛的中坚。

20世纪以来,昆山成立过许多业余曲社,成为昆曲故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当时,吴粹伦应中华职业教育社聘请,到上海工作。他利用周末度假参加家乡曲社活动,加入了 “壬申社 (榆集)”,并成为该社的一名骨干。《壬申旬刊》是当时昆山出版的一份时政文论刊物,编辑同仁中喜爱唱昆曲的人组织了这个曲社,地点设在玉山书院 (今培本小学东时家园位置)。壬申社曾邀请音乐家黄自、文学教授陈中凡、龙榆生来昆讲解乐理知识和词曲欣赏。1933年1月27日,由吴粹伦出面邀请并全程陪同曲学大师吴梅来昆演讲,讲课地点放在瑯环里的县立图书馆 (今侯北人美术馆)。吴梅讲了昆曲的历史演变、戏曲著作的考证以及如何填词、如何谱曲、如何唱、如何演等,内容丰富,精彩实用,受到听众一致赞扬。

1933年,吴梅从自己所创作的剧本中,选出满意的三种,编为 《霜崖三剧》,邀请刘凤叔、吴粹伦、徐镜清三位曲友协助谱曲。吴粹伦所谱 《湖州守》全称 《湖州守乾作风月司》,前后共两折戏,都由男角 (正末,杜牧)主唱,第一折由[黄钟醉花阴]等13个曲牌组成联套,中间插进划船众人合唱 [龙舟歌]等4只曲子;第二折,又由正末唱 [正宫端正好]等15个曲牌的联套,都由吴粹伦谱曲。《霜崖三剧歌谱》出版后,得到了“词 (文)、律 (曲)并佳”的好评。

吴粹伦拍曲、撅笛、填词、谱曲,无所不能,称得上是一位全能的昆曲艺术家。当时曲坛上有“二吴”(吴梅和吴粹伦)之称,名不虚传。

1932年起,吴粹伦任上海澄衷中学校长。1937 年 “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校舍及教育设施遭日军炮火所毁。他四处奔走,商借房屋,于九月初准时开学。为此,远在大后方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通电嘉奖他在孤岛 “认真办学,苦心撑持”。“八·一三”后,日机频频轰炸家乡昆山,县城大街成为一片废墟。他在前浜的新居也被炸毁,半生心血顿时化为灰烬。他丁此忧患,贫病交加,心力交瘁,于1941年11月在上海去世,年仅59岁。

出于对老校长人品和艺术的敬仰爱戴,家乡先后成立了 “伦社”和 “景伦曲社”,都用先生的名字命名。新时期以来,作为著名教育家和昆曲艺术家,吴粹伦的生平事迹,受到普遍关注,《昆山县志》(1990)、《苏州戏曲志》(1998)、《中国昆剧大辞典》(2002)、台湾版 《昆曲辞典》(2003)、《昆剧志》(2015)等都为他立传。

(2)一代名票殷震贤

殷震贤 (1890-1960)昆曲票友。昆山正仪(今巴城镇正仪街道)人。父亲汤致祥,入赘苏州殷氏。殷家女主人闵姐,为昆山闵氏伤科传人。闵姐是殷震贤的大伯母,因为他自幼聪明,悟性高,学得正传,在昆山玉山镇南街开业行医。

汤致祥谙音律,善度曲,吹得一手好笛。在父亲的熏陶下,殷震贤自小就爱上了昆曲,又经苏州全福班老曲工沈月泉亲自指授,更臻上乘,工 “巾生”。民国初年,昆山有好几个曲社,于正月十五在昆山马鞍山前城隍庙举行盛大会串,殷震贤串演《金雀记·乔醋》中潘岳一角,举手投足,唱曲道白,绘声绘色,刻划入微,获 “殷乔醋”的美称。

民国初年,殷震贤随父到上海白克路 (今凤阳路)永年里挂牌行医。业余时间积极参加曲社活动,有倚云集、赓春社、平声社、润鸿曲社等。其中赓春社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取 “阳春白雪,再和再赓”之意为社名,历时45年,为近代上海历史悠久、影响较大的曲社之一,与平声社齐名,素称 “北有赓春,南有平声”。1933年起,由大曲家徐凌之主持,会员发展到100余人;1945年以后,由管际安负责,此时活动多在殷震贤白克路寓所进行。他还亲自发起成立 “益社昆曲俱乐部”和 “赓声”两个曲社,建国后,与戏剧家赵景深等发起成立 “上海昆曲研习社”。

作为一名曲友名票,殷震贤在艺术上取得很高成就,上海 《申报》多次报道他参加昆曲重大活动情况,好评如潮,如:“新进后起者亦斐然可观,而尤以项子风、徐慕烟之 《藏舟》、殷震贤之 《拾(画)叫 (画)》等,最为佳妙。”[2]又如:“殷震贤君之生,叶小泓君之旦,为曲界推崇久矣。两君合作之剧,如 《乔醋》《藏舟》《偷诗》《梳妆》《跪池》等,见者莫不爱绝。”[3]

殷震贤与大曲家俞粟庐、俞振飞父子交谊很深。俞粟庐看了震贤所演的 《拾叫》后,击节赞赏,对振飞说:“神清气足,伴有一条好嗓,可称一绝。”因他擅演 “巾生”戏,与俞振飞合称 “双璧”,时人有 “殷笑俞擞”之誉。

20世纪30年代,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赴沪,以名旦演昆曲,大力提倡昆剧。曾邀请俞振飞、殷震贤等合演 《牡丹亭》中 《游园惊梦》。有一次,特邀他合作 《奇双会》中 《写状》一折,梅饰李桂枝,殷饰赵宠。舞台上挂出 “演示牌”,上书“特邀殷震贤先生客串演出”,以见礼仪之重。名家和曲友联袂演出,被传为美谈。

抗战胜利后,《申报》馆借东方电台举行昆曲广播会,邀请殷震贤定期主持播送曲友唱段。第一次第一个节目就是殷震贤和女弟子柳萱图合演的《西楼记·拆书》。殷震贤唱念孜孜研习,从不草率,演唱讲究字正腔纯,注重运气、口法,经过半个世纪的磨砺,逐渐形成了殷派特色。除柳萱图外,从习弟子还有唐瑛、俞锡侯、葛芃吉、周萼轩、樊诵芬等,偕有声于时。

他60岁那年,迎来了新中国建立。殷震贤家学渊源,医道高明,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他从私人开业到参加联合诊所,最后被吸收进公立医院,晚年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伤骨科副主任,兼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被称为上海八大伤科名家之一。

中华传统戏曲精粹昆剧到清末衰落,几成绝唱。20世纪初,在辛亥革命和 “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有识之士喊出了 “振兴昆曲”的口号,并努力加以实践。100年来,振兴昆曲以创办昆剧传习所、《十五贯》成功演出和昆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为三大标志事件。前面讲到同乡曲家吴粹伦是昆剧传习所的创办人之一,殷震贤则是两个历史事件的见证人。

昆剧传习所创立之时,他已到上海行医。1922年,昆剧传习所全体学员到沪上演唱,殷震贤参加了昆剧保存社 (即粟社)义务演出,为传习所募集捐款;后来 “传”字辈演员以 “新乐府”“仙霓社”对外演出时,他都热心串演。1942年 “传”字辈星散,他礼请全福班后期小生、仙霓社演员沈盘生(沈月泉侄,又名沈传璞)常居家中,朝夕切磋。

1956年4月,浙江昆苏剧团晋京演出 《十五贯》一举成功,《人民日报》发表 《从 “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说起》社论。全国各地昆曲院团纷纷成立。同年8月,在苏州举行 “南北昆会演”,他作为上海市代表,赴苏州参加观摩演出。此时,沈盘生也以北方代表团成员身份出席,老友得以重逢。他还和老搭档叶小泓合演了拿手好戏 《乔醋》,这是他最后一次演出 《乔醋》。

通过观摩和学习,殷震贤焕发了青春,回沪后立即与赵景深、徐凌云、管际安、朱尧文5人,发起成立 “上海昆曲研习社”。该社于1957年4月正式成立,赵景深任社长,成员有专业人士、“传字辈”艺人,以及原平声、赓春、同声等曲社曲友及其他知识界人士,与由俞平伯发起成立的 “北京昆曲研习社”为建国后南北两大曲社。

殷震贤为昆曲艺术的传承和弘扬奉献了一生,晚年更看到了光明和希望,比之在抗战期间不幸去世的吴粹伦,他是幸福的。有诗一首:

昆曲之乡 “殷乔醋”,沪上歌坛独擅场;惟愿幽兰长吐艳,艺德双馨美名扬。

三、堂名——民间昆曲演唱团体

100年前,昆山顾九先生在 《西昆杂忆》中指出:“吾邑膺保存昆剧之重任者,近十年来,除二三文人外,厥惟乐工。”[4]意思说,清末民初以来,担负保存昆剧的重任者,除少数文人曲家以外,主要是 “乐工”。乐工为谁?就是活跃在民间的昆曲专业演唱团体——堂名。

自从昆剧衰落以后,昆曲家班和专业班社的演职人员散落民间,其中大部分返乡务农。他们在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大户人家举办婚庆活动时,常常邀请他们去演唱。因为在主人厅堂里,或在临时搭建的 “木缘堂”中演唱,故称 “堂名”;也有说堂名团体都有领班堂主,大多以班主家族 “××堂”作为名称,此说近是。堂名以清唱昆曲为主,一般八人,围坐在长方桌 (用两张八仙桌拼成)两边,每边四人,乐器就放在各人前面。上首正、副两人外,司鼓掌握节拍板眼,其中司笛最为重要,因为演唱主要由竹笛伴奏。一般按 “四戏一锣鼓”安排演出,先由 《十番锣鼓》开场,接下来演唱四只昆曲折子戏,一般先合唱一折同场戏,然后分生、旦、净、丑各路角色轮流演唱。如果是唱堂会,主人和贺客还可以点戏,加唱别的戏曲或小调。地方上举行庙会、斋醮时,也往往邀请他们参加。昆曲堂名成本低,收费廉,乡镇生活增添喜庆气氛,深受民众欢迎。

据调查,自晚清到民国,昆山全县乡镇共有堂名数十个之多 (见王业、黄国杰:《昆曲堂名班社流传散记》,《昆山文史》第5辑)。堂名艺人常与鼓手合作或兼营鼓手,所以统称为 “堂名鼓手”。开始堂名只唱昆曲,自京剧南来之后,在昆曲之外兼奏丝竹,还加唱京剧、苏滩及流行小曲等。

巴城地区的堂名组织及活动情况如下:

(1)雅宜堂、宜庆堂、宣庆堂

在巴城镇正仪街道西南部南浜头村。清咸丰九年 (1858)建立,这是昆山最早能说出确切年代的堂名团体。班主林雅堂,主要人员有:王大二、王小二、王殿华、王梅华、王福根、王如、卜南大、卜弦子 (绰号)等。该社业务较盛,经48年,到清光绪三十三年 (1907)解散。

清宣统三年 (1911),雅宜堂的后裔重组班子,取名 “宜庆堂”。班主王阿四 (掌鼓班者),开创时人员有王阿大 (正旦)、王福林 (正旦)、卜水德 (生)、卜阿寿 (老生)、王梅泉 (大面)、王根福 (末)、卜二宝 (二面)。老人去世,新人递补,陆续参加进来的有:卜阿汉 (笛)、卜企商 (笛)、卜增福 (大面)、卜文祖 (人称 “戏抹布”,即全能的演职人员)、张福林、卜泉生 (生)等。

1927年,由卜增幅发起,在 “宜庆堂”基础上改组,成立 “宣庆堂”。人员有:卜增福、卜福亭、王杏金、王阿良、王大宝、王大弟、王小大弟、浦阿大、张全林、卜宗兴、王则民等。因为班主卜姓,从业者大多是亲属,所以又称 “卜家班”。领头人卜增福 (俗名卜大腊)是司笛高手,20世纪50年代曾去南京,在江苏戏曲训练班教戏,据说还去了北京。后回乡,在家去世。

卜泉生 (1905-1989),宜庆堂老艺人。雅宜堂原是专业鼓手,在改为宜庆堂时,曾特地到苏州请来黄埭镇 “北方和堂”曲师许全如教唱昆曲。唱曲以外,他以善吹唢呐出名,他一生中搜集了昆曲手抄本几十个。1986年8月13日,昆山戏曲志办公室组织了一次 “堂名老艺人清唱会”,邀请7位老艺人在亭林公园翠微阁举行堂名坐唱活动。81岁的卜泉生年龄最高,身穿的 “香芸纱”马褂,体态矍铄,双目炯炯,率先唱了 《牡丹亭·惊梦》中 《花寿》,由高慰伯司笛,这是流传在昆山堂名中的一只吉庆曲子,拉开了停止30余年的堂名坐唱序幕,获得与会者一致好评。与他同来参加此次演唱活动的,还有同堂老艺人卜宗兴和王则民,两人年龄都63岁。

(2)丽声班

在巴城镇石牌街道南横庄。民国时期成立,班主薛丽声,司鼓领班。他嗓音极佳,20世纪50年代,曾被聘请到南京江苏戏校,也去过北京。因患疝疾回乡,早已亡故。

(3)堂名艺人梁铸元

梁铸元世居西澜漕村,原属巴城镇,后划归陆杨公社东江大队,今属昆山高新区。澜漕分东西两港,名 “东梁港”和 “西梁家港”。西梁家港即是明代昆剧创始人梁辰鱼的居住地。杨守松 《昆虫小语·堂名绝响》中说到:“他的家住在巴城西澜漕村,如今习惯都叫 ‘梁家宅’了。梁家宅大多姓梁,九十多岁的梁铸元,是昆山仅剩的三位堂名老艺人之一。可惜,再无继承者。”梁铸元由前辈传艺,自小就善唱昆曲,以堂名为业,平时务农为主。前几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耄耋之年尚能吹笛、唱曲,无不显示深厚的功力。

梁雪生,梁铸元的子侄辈,也居住在西澜漕村,陆扬中心校教师,退体后加入昆山玉山曲社。擅长司笛,多次参加文艺演出,并随曲社到兄弟县市进行交流。杨守松也采访过他,苏州某曲社负责人王维忆在 《昆曲缘》一文中说:他原是苏州老三届插队青年,“当时我们所在的村里,几乎家家人家都姓梁。没有想到我所在的梁家村居住者竟是昆曲泰斗梁辰鱼的后代!前不久看电视节目时,看到记者采访梁老师,才知晓他退休后加入了昆山曲社,吹曲笛。这次随曲社一起到苏州昆曲博物馆曲叙,竟会巧遇,真正是 ‘以曲为友’了”。

昆山是昆曲源头,自从家班和专业班社解散后,返乡艺人世代口授心传,所以堂名艺人会唱的曲子多,唱腔正宗,字正腔圆。建国后,堂名大多歇业,但不少有成就的堂名老艺人如吴秀松、高慰伯、夏湘如、徐振民等,受到国家聘用,到大城市戏校、曲社去担承拍先 (即昆曲唱法教师)和曲师 (以司笛为主的乐师)。如今这辈人都老成凋谢了,作为昆曲民间团体的堂名已成绝响。

[1]龚炜.巢林笔谈:卷五 [M].北京:中华书局,1981:114.

[2]悔初.第一届昆曲会串记 [N].申报,1921-03-11.

[3]长公谈庚春曲社之阵容 [N].申报,1939-02-12.

[4]顾九.西昆杂忆 [N].申报,1921-11-29.

(责任编辑:周立波)

Research on Kunqu Opera Activities in the City of Bacheng,Kunshan in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Republic of China

CHEN Zhaohong

The kunqu opera activities were not finished in the city of Bacheng,Kunshan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Republic of China.At that time,there were still a lot of enthusiastic about kunqu opera.Many associations of kunqu opera appeared both in the rural and urban area,and brought up several famous composers. Meanwhile,the professional singing group of kunqu opera called“Tangming”was also active among the folk.

kunqu opera;Kunshan;composers;associations of kunqu opera;Tangming

J825

A

2016-03-30

陈兆弘 (1940— ),男,江苏昆山人,江苏省昆剧研究会研究员,主要从事昆曲与昆山文化方面研究。(昆山 215300)
∗本文系江苏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江苏戏曲文化史研究文博》中期成果。(项目编号:13JD008)

猜你喜欢
昆剧昆山昆曲
罗周昆剧创作论
黄旙绰与昆山腔考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昆山三虑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迈晟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三虑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民国前期知识界的昆剧存续论*——以1912—1930年报刊剧评中的昆剧中兴论为中心
当代昆剧导演及艺术流变述论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