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与科学教材相近知识点梳理及教学建议

2016-02-15 03:06裴云姣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统计图知识点学科

□裴云姣

小学数学与科学教材相近知识点梳理及教学建议

□裴云姣

编者按

学科整合教学思考

2015年3月,浙江省教育厅下发了《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其总体目标是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其中“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整合实施指导意见”指出,要“科学合理、因校制宜、逐步推进学科内及学科间的整合”。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学校课程整合运动如火如荼,“拼盘式”整合风生水起。我们认为,学科整合应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目的,体现本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整合后的课程应更具整体性、针对性、适切性和有效性,要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课改永远在路上,课程整合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裴云姣老师带领其团队作了有效的教学尝试。希望这组文章能抛砖引玉,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思考!

目前,衢州、金华、丽水地区小学数学教材选用北师大版,浙江省全省小学科学教材选用教科版。小学数学、小学科学的教学都注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在知识点上,两学科有较多的相近点,但在教材安排、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两学科的知识点出现了教学时间衔接不合理、教学目标要求不清晰、学科教师相互不沟通等问题,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低效、学生学习低效现象。本文对小学数学、小学科学教材的相近知识点进行梳理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

小学数学 小学科学 相近知识点 问题 建议

小学数学、小学科学的教学都注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抽象思维等能力。在知识点分布上,两学科也有较多的相近点。但在教材安排上,我们发现两学科的知识点出现了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目标要求不清晰等方面的问题;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两个学科的教师相互不沟通、不交流等现象。由此导致两个学科的教师对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了解不充分,对学科教学目标理解不清晰,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不合理,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低效、学生学习低效现象。因此,有效合理地整合小学数学、小学科学相近的知识点,已成当务之急。

本文研究特指衢州、金华、丽水地区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浙江省小学科学教科版两个版本教材学科相近知识点的梳理和教学建议。

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两个教材中相近知识点的教学要求不尽相同

1.同一知识点概念掌握要求不一致

相近知识点,在小学科学和小学数学的表述、书写规范上不同,学生概念建立不清晰,存有干扰。

如科学四上教材中出现了柱状统计图概念(图表概念并无说明,而且要求学生会画柱状统计图);而类似的统计图表数学要在五下快期末时才出现,并且准确规范的命名为条形统计图。

2.相近知识点学科目标要求不一致

(1)学科目标完全不同

如数学四上教材中有“温度”一课,科学三下教材中也有“温度和温度计”一课,两节课都要围绕“温度”及“温度计”展开教学,但两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2)学科目标比较一致

如数学二下“一分钟有多长”和科学五下“时间在流逝”一课中,都围绕“感受1分钟时间的长短”“估计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展开教学,虽然知识点分布在两学科的不同年段,但两学科教学目标相近。

(3)学科目标是延续的

如数学四下图形的分类,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科学六上的“做框架”,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知识点教学时间安排上不协调

比如数学二下“一分钟有多长”与科学五下“时间在流逝”一课,在好几个点上教学目标是比较一致的,但是科学要在五年级来讲数学二年级大部分已经感知的内容与现象,实在是浪费时间。

比如数学五下的条形统计图与科学四上的柱状统计图。

比如数学五上学习“体积与容积”的概念及体积、容积单位,而科学却在三上就直接运用了体积、容积概念和体积与容积单位(学生难道真可以“无学自通”)。

(二)教师中存在的问题

1.学科间相近知识点掌握严重欠缺

文章写作初期,我们曾对小学数学、科学教师作了一个关于学科相近知识点关注调查,情况如下表:

教师 经常关注 偶尔关注 不关注小学科学 8% 25% 67%小学数学 2% 15% 83%

可见,两学科教师对相近知识点掌握的程度低得惊人。两学科教师平时教学基本不沟通、不交流,基本不关注相近知识点在其他学科的要求。

2.有效利用学科相近知识点的教学经验及策略不多

不少教师有课程整合意识,也能关注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点。但对于如何把握相近知识点在两学科中的要求、如何合理调整两学科相近知识点的教学进度、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开创性主题式的教学等方面缺少方法与手段。在调查中也发现,目前国内整个教育界缺乏有效的课程整合教学策略、建议可供教师借鉴与参考。

3.反复新授“旧知”,学习重复

在对衢州市实验学校、大成小学、航埠镇中心小学三所学校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两个学科相近知识点也有所了解(尤其是在中高年段)。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基础往往被两个学科的教师所忽略,普遍存在教师反复新授“旧知”,学生反复新学“旧知”的现象。

二、教材知识点的梳理

我们以一至六年级北师大版新版(第四版)数学教材为主线,结合三至六年级教科版科学教材(科学教材三年级开始使用),进行两个学科教材相近知识点的梳理工作。并以知识点为主轴,结合学科、册次、教学目标,形成小学数学、小学科学相近知识点汇总(见表1)。

三、实际教学中的建议

(一)教学目标把握要准确清晰

数学学科体现数学思维训练,注重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科学学科注重实验技能、创新意识的培养,并强化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对于小学数学、小学科学两个学科的相近知识点,教师要从学科的教学目标要求出发,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比如“温度”一课的教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主要是借助“温度”这一载体来初步理解相反意义的量(零上记为“+”,零下记为“-”)及负数的意义;从生活实际感知正数比负数大等(温度高热、温度低冷;横放的温度计就相当于一根数轴等),为后续学习作铺垫(教师如果以存银行为+200元,从银行拿出为-200元,来教学正数比负数大,学生理解正、负数的大小可能有困难)。数学课中“温度”的教学其实认识的重点不在温度,而是在于为下一节课认识“负数”及后续学习作铺垫。而科学课中“温度”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温度的作用、认识温度计的构造,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温度计这类工具来进行测量,所以数学课无须将温度计的构造、功能作为重点进行教学,因此两课的教学目标根本不同。

又比如数学二下“一分钟有多长”和科学五下“时间在流逝”一课,都围绕“感受1分钟时间的长短”“估计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来展开教学。因此对于时间概念的理解、对于利用生活实践(自然界现象等)估计1分钟长短等内容的教学要求则基本是一致的。

(二)教学进度调整要合理科学

在小学数学、小学科学相近知识点的教学时间安排上,要倡导“学科多视角,教材巧运用”。对两科教材知识点衔接明显不合理的内容应进行调整,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并形成一定序列,实现学科有效整合,以达成“以生为本,学为中心,能力为重,轻负高质”的课堂教学效果(知识点教学调整建议图表略)。

(三)学科资源有效连接

数学和科学同属于理科,同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有人说,数学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自然科学少不了数学的性质定理以及运算。可见数学和科学的联系之紧密。通过与两科任课教师的交流,他们也认为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可以感受到科学课与数学课的相通。两者不仅能够相互渗透,而且能彼此提供知识和能力的支持。有效整合两学科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简约化,知识概念的清晰化。

1.有效整合相关知识

如小学科学中也有关于方向与位置的研究,通过学习指南针认识了八个方向,而这部分内容系统地出现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小学科学中还有很多的图表,如表格、韦恩图、各类统计图等,用在观察、实验后对现象和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小学数学教材也非常重视图表的认识。可见,小学科学和小学数学的教学能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对这些内容和方法进行有机整合,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造就学生一门通而门门通的技能。

2.避免同知识点重复学习

不少知识点或概念在数学、科学中均有出现,由于教学时间前后不一,学生普遍在课堂上重复学习。学科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并进行恰当运用,避免学生对同一知识点重复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一种是数学在前、科学在后的情况,如数学中“一分钟有多长”在二下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充分感受一分钟时间的长度。而小学科学五上和五下教材中也要求对于“一分钟”“时间”的感受,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小学科学教师应发挥学生对“一分钟”的前概念,可以简化作为课前导读即可,不需占用课堂时间。

另一种是科学在前、数学在后的情况,如“体积、容积”在三上科学中,进行“比较水的多少”科学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比较方法有多种,在探究中学习使用工具测量物体体积——量筒,同时认识“毫升”表示体积多少。在小学数学五上中是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小学数学教师可根据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对“体积和容积”的认知,简化学生的实验过程,加强学生对体积容积的数学运用。

3.排除混淆性知识负迁移

同一知识点在两个学科中的表述不一致,造成学生学习的负迁移,如图表名称。科学在四上前半学期学了柱状统计图,而学生要在五下后半学期才学习条形统计图,很多学生就会将数学中的条形统计图表述为柱状统计图。由于科学教学在前,导致大量学生在数学教学“条形统计图”时,以“柱状统计图”表述更多,“条状”“柱状”混淆不清,概念纠正比较困难,负迁移影响教学效率。在组织两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时,经常涉及“相关概念和单位表述”等问题,因此,统一科学地表述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

表1 小学数学、小学科学相近知识点梳理一览表(部分知识点)

表2 主题式拓展教学安排表(部分)

4.构建主题式拓展课程

针对小学数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不尽相同,在相近知识点教学设计中,可融合两学科更多的学科课程特点,借助相近的思维,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构建主题式拓展课程(见表2)。

(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324000)

猜你喜欢
统计图知识点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超学科”来啦
关于G20 的知识点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如何选择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