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共育学生成长

2016-02-16 10:20周运青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教子良好习惯共育

◆周运青

(广州市红火炬小学)

家校合作,共育学生成长

◆周运青

(广州市红火炬小学)

密切家校联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呼唤,是时代的要求,具有深远的意义,让学校和家庭携手,让教师和家长携手,朝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目标,不断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家校合作 德育 育人途径

学校德育的根本宗旨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家庭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德育具有不可低估的补充和辅助作用。学校德育工作,只有密切联系家庭,依靠广大家长,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切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法制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水平。

一、树立家校共育观念,提高育儿水平,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学生良好习惯的逐步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鞭长莫及的,特别需要家长的有力配合,社会的大力支持。因此,我们认为关键是树立家校共育观念,提高家长教子水平,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积极性。这样,学校养成教育工作就获得了有力的支持者和同盟军。

(一)邀请专家进校,提升育儿理论

为了更快地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念,掌握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子方法,适时邀请专家进行集中讲座指导,对家长很有吸引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校先后聘请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为全校学生家长分别作了题为“教子成功,从培养习惯开始”和“帮孩子成为学习赢家”等专题讲座、主题报告会,并现场接受了家长咨询。

(二)办好家长学校,构筑家校育人平台

为凸现家长学校办学的实效性,我们结合实际,富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课程。如一年级学生刚进校门,家长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于孩子该养成怎样的行为习惯还不太了解,如果光靠教师在学校的教育,而忽视家庭的配合,那么,学生在学校刚养成的良好习惯,一到家就忘记了,教育也就成了空谈。因此,在家长学校授课时,家长明确了学校的规章制度,掌握了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方法,在家里有意识地引导、教育孩子,从而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还有,每到一年级新生入学时,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应该对孩子进行哪些思想方面、学习方面以及怎样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等内容向家长授课,让家长教子有方、教子得法,从而达到家校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我校的家长学校,坚持每学期每个年级要召开1~2次家长会,教师和家长们一起制订教育孩子的计划,希望家长多了解自己的孩子,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更要走进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需要,并让他们明白打骂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伤害孩子稚嫩的心灵,不利于孩子健康个性的形成。

指导家长注意,家庭成员之间要统一教育思想,主动配合;家长之间出现矛盾,尤其是两代人之间的冲突,要背着孩子协调;家长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在家做学生榜样,积极营造良好家庭环境。最后,还要通过家校交流活动,指导家长自学一些教育理论,努力做个具有"现代的教子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生活方式、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的新世纪父母。如果家长有了问题,也可以主动与老师联系,互相交流一些习惯培养的好方法、好措施等。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形成协调一致的良好家校共育环境,必然会促进社会环境这一大气候的改善,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校家长学校的课程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家长学校的专题讲座;二是定期的教学开放日活动;三是班级家长会。三个层面有机联动,教导处严格按照计划加以组织落实,在具体而扎实的活动中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实效。家长们则在学习中品尝到了科学育儿的甜头,每次家校联系,不管手中的活有多忙,他们都会挤出时间来参加。家长学校为家庭、学校共同育人搭建了一个合作的平台。

二、以德育科研为指导,开展家校共育活动

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我校以课题引领,开展了“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在专家的指导下,有序地开展了系列活动,如举办讲座、问卷调查、论文案例征集等。我们以科研理论指导实践工作,学校提出了重点培养小学生10个良好习惯:①说了就要做到(诚实守信);②耐心听别人讲话(尊重别人);③按规则行动(规范行为);④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不忘责任);⑤节约每一分钱(学会节俭);⑥天天锻炼身体(健康第一);⑦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物归原处);⑧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勇于表述);⑨做事有计划(成功必备);⑩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喜欢清洁)。并要求每学期评出各方面的典型,进行总结表彰;根据本校实际制定了“养成教育评价细则”,分条块进行,坚持日检查、周评比,月总结反馈,颁发五星班旗和“雏鹰争章”星星;学期汇总纳入综合评价的管理制度,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下面是一个小模块的培养目标,要求家长配合做好。

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目标,我们设计了四个维度:概念、内涵,具体行为习惯,教师行为,家长行为。概念、内涵分自我责任心:对他人的责任心;对家庭的责任心;对自然的责任心。其中自我责任心又分:(1)按时到校不迟到;(2)带齐各学科学习用具;(3)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4)放学后,做完作业再玩。另外,要求家长配合做好:(1)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要简单朴实);(2)督促孩子每天按课程表自己准备学习用具,不包办代替;(3)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时间,严格执行;(4)让孩子专心学习,限时完成作业。

学校通过班主任工作加强学生的习惯培养,又统一规范了《班队活动手册》的使用与管理。重点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文明守纪”等习惯的培养,并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好家访、班级家长会等工作记录。此外,在两个学期内,我们还分别收集了教师“个案诊断表”和“家校联系卡”等;征集了教师关于习惯培养、指导家庭教育的论文,家长的教子论文等;在校园网设计网站,内设“春华秋实、好家长教室、我家故事、教育点滴、师爱无痕、活动课堂、小精灵留言板”等栏目,开辟了教师和家长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探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法的园地。

三、家校共商共育,拓展育人途径

家长们蕴含着丰富的育子经验,同样凝聚着无限的教育智慧。为此,我们广开言路,主动征求他们对教育教学的意见,征求他们对学校德育的看法和意见,对学校家长工作的建议,征求他们对合作育人的设想。构建起信息反馈落实制,构建信息互通制,学校要求教师家长来校时要热情接待,有的放矢地开展家校共商共育工作,不断拓展育人途径。

四、发挥家长主观能动性,引导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

家教指导的被动性,主要表现在家长的依赖性和教师的排他性。前者认为,教育学生是老师的事;后者则认为,学生就要听老师的,有的家长教育不好反而起反作用。其实两者都有片面性,应该充分发挥家长和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并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中来。为此,我们努力寻找家校共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结合点,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与沟通,特别强调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性。首先,是坚持开门办学的方向。通过问卷调查、发放公开信、设立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学生广泛宣传10种好习惯,听取家长对我校开展“文明守纪”习惯培养工作的意见,建立并逐步完善学生在家行为习惯评价表、家校联系卡、家长反馈卡的使用管理制度,让家长参与对学生的评价与管理。其次,是把家长请进来,变过去的被动指导为主动交流。如举办讲座、家长学校授课、召开校班级家长会等,让家长在习惯培养中充分发挥共育角色,使家长知情明理、关心参与。再次,是给家长一个位子。即设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咨询站、共育接待日等,让家长在家校共育中有一席之地,互相交流学校、家庭中加强养成教育的经验。最后,是创设生动活泼的家校共育局面。即制定共育目标、计划,建立共育指导、联系网络,开展合理化建议,同时把培养良好习惯的任务延伸到家庭中,并协助家长逐步建立对学生的检查监督及评价机制。

总之,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力配合,家校共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创设适合学生养成教育的环境,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文明守纪习惯、勤奋学习习惯和良好生活自理习惯等,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一定会促进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有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猜你喜欢
教子良好习惯共育
铁匠教子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浅谈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幼儿午睡良好习惯培养之我见
《颜氏家训·教子篇》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借鉴作用
教子无方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不靠谱”的教子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