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探析

2016-02-17 19:38
知与行 2016年2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走出去全球化

王 鸽

(哈尔滨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哈尔滨 150025)



文化创新研究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探析

王鸽

(哈尔滨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哈尔滨 150025)

[摘要]当今世界由经济全球化而逐渐形成了文化全球化,从古至今中国文化都与世界文化密切联系,现在我国文化走出去正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中国文化走出去也是实现十八大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有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安全的提高,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相互借鉴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也能够提升我国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我国历史文化悠久,由此产生了独特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可以走出去的中华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如何使这些灿烂的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中华文化可走出去的路径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如下两种:对内的本土文化建设和对外的文化传播交流。对内要立足本土文化建设,注重自身实力的提升,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根基,不断推陈出新,实现文化现代化,增强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对外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原创打造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拓展国际文化市场,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大众传播媒介,促使文化交流的层次向更广发展。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文化;走出去;路径

党的十八大强调,我国要想建设成为文化强国,就必须坚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上不仅要“引进来”,更要主动“走出去”,与世界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当今全球化发展时代,我国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也是顺应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要求的。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探索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可行路径,有利于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阻止西方文化的入侵,确保本国文化安全,同时,也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创新和软实力的提高。对增强我国文化对内对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扩大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 全球化中的中国文化走出去

1. 文化全球化时代的来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联系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了“地球村”,“全球化正在成为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是当代世界最重要的发展趋势”[1]。最先开始全球化的领域是经济领域,即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在全球扩张,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跨国公司逐渐发展壮大,经济全球化渐渐成为现实,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渗透在经济中的文化和价值观随之蔓延到全球。经济全球化本身就必然包含着或者本身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文化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拓展为文化的全球化[1]。文化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全球的信息交流、经济活动交往的背后,必然存在东西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宗教活动等不同文化内容之间的相互碰撞交流、渗透融合。由跨国公司开始,到各个国家的政府官方之间进行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文化产业走出国门,文化产品销售全球。各个国家的文化随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扩张,例如,美国的“三片”,即“薯片”“芯片”“大片”,无论你身在地球的何处,你都会看到美国的“三片”走遍全球。非官方的文化交流同样促进了文化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国际学术会议带来了学科知识之间的交流。除此之外,还有相邻国家的边境之间进行贸易往来,人员流动,语言沟通等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从各方面的文化交流中可以判断文化全球化的到来,文化全球化不是文化的同质化,而是文化的多元化。

2.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历史必然

文化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必然导致中国文化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此前,当中国实施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就已经开始主动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中,全球化不仅使各国的经济日益联系紧密,同时“全球化打破了民族的藩篱,把各民族文明都卷入了大交流、大融合的浪潮,并呈现出文明的全球性、整体性局面”[2]。当今世界正处于文化全球化的潮流中,我国文化走出去已经逐渐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中国文化也是全球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方面,自古中国文化就走出去与世界其他文化进行着沟通交流。汉代时期,我国主要与印度、波斯、东罗马、欧洲保持密切的文化交流合作;唐朝以后,“丝绸之路”“黄金之路”“海上之路”“茶叶之路”等把中国文化带到了更多更远的地方,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各文明相互碰撞融合;进入21世纪,我国文化依然要像古代一样与世界其他文化保持密切交流,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增强国际文化话语权。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国家借助于经济活动宣扬西方的文化价值观,渗透西方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严重影响我国文化的传承,在文化上对我国实行侵略,威胁我国的文化安全。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不仅是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的历史传统发展的必然性,而且也是未来发展趋势推动的结果。在文化全球化时代,实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才是顺应历史潮流,既有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的提高,也有助于争取国际文化话语权,同时,也有助于参与世界文化建设,对人类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二、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文化底蕴

1.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中国文化走出去有其历史必然性,但作为战略被提出有一个认识的过程。最早提出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是在2002年11月的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报告强调:“要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收力和感召力。”[3]此时,明确了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就是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而正式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努力增强我国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当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此时,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内容更加广泛,走出去的市场化渠道也受到了重视。2010年在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我国更加注重文化走出去模式的创新,加强了文化的对外宣传和交流。2011年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强调,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在文化外交中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国情、政策和发展道路的了解,展现良好国家形象。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4]。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2.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文化底蕴

明确了中国文化为什么走出去,知道了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过程,还要明确中国文化拿什么走出去的问题。正像叶小文学者指出的“要有外壳、有载体,更要有内核、有神韵”[5]。这个“走出去”的载体和神韵就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就是能够体现出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这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由此,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我们把中国可以走出去的文化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独特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文化,它是最贴近我们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的文化,可以说是每个民族所形成的各自的民族文化之间最显而易见的区别。我国在长期的历史文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物质文化,例如,中国的饮食文化,相较于西方的饮食文化来说,可以被称为“筷子文化”。中国的服饰文化,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着装,不同民族拥有各自的民族服饰,最被国外所熟悉的当属旗袍、唐装。中国的建筑文化,尤其是极具美感的故宫享誉国内外盛名,还有北京四合院、具有防御特性的福建土楼,等等。

二是独特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比物质文化更深一个层次,它满足的是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相互交往的需求,它是一种制度化、组织化的文化。每个国家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企业制度、教育制度、婚姻家庭制度等,都有其历史文化渊源,都是由长期的文明演化而来的,中国也不例外。在文化外交中,各国之间必然产生制度文化的碰撞交流,在经济交往中,我们也会看到美国是法人企业制度,印度是家族企业制度。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不仅要有制度自信,而且也要尊重其他国家的制度文化,从而能够平等交流。

三是独特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内在的、最本质的具有超越性和创造性的文化,它包括所有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通常以意识、观念、心理、理论等形态存在。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独特的精神文化极其丰富,其中为世界熟知的能够代表中华文化元素的精神文化有:各种传统节日、书法、剪纸、中国结、杂技、戏剧、中医、中国功夫、儒家思想。还有很多独特的精神文化没有走出国门,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挖掘,通过文化交流介绍给全世界。

三、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可行路径

中国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独具魅力,但在文化全球化的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扭转文化贸易逆差,实现文化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形成双向均衡交流传播的局面,还需要总结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可行路径,即中国文化怎样走出去。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探索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其一,对内加强我国本土文化的自身建设,增强文化核心竞争力,提高我国文化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其二,对外发展文化产业,利用现代高科技传媒进行文化交流,提高我国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具体来说,可行路径有以下几点:

1.立足本土文化建设,提高自身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源头活水来自于文化建设自身”[6],建设自身文化首先要保护文化遗产,因为中华文化绵延至今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中华文化遗产。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颁布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将其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历史古迹,不得随意拆除、毁坏,也可以开放相关的旅游业,让所有人了解参观我国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从而培育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注重传承与创新,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活力。其次,还应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我国体制机制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内涵。对于企业要增强诚信和生态责任意识的文化建设,在全社会不断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等等。除了通过建设自身文化来提高文化软实力外,我国要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形成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亨廷顿认为:“文化总是追随着权力。”[7]一国的经济实力雄厚就会产生文化自信心,对其他文化产生吸收力,一国的经济实力较弱就会产生文化认同危机,从而在其他文化中寻找增强国力的办法。这说明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以国家硬实力为基础。中国文化要想更好地走出去,首要的就是提高综合国力,以此支撑本国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再反过来用文化优势推动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高,从而增强文化凝聚力和感染力。

2.推进传统文化现代化,增强文化核心竞争力

中国文化走出去势必要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传统文化现代化不可避免。对此,李士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现代形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就是中华文化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8]推进传统文化现代化就是构建我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上推进我国文化的创新,从而形成我国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从文化内容上,我们要不断汲取外来优秀文化成果,进行内容创新,以国际视野构建开放多元的文化内容体系,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从文化形式上,要不断创新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把最新科学技术成果主动融入文化中,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来增强文化的感染力,提升文化传播力,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3.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立品牌营销模式

曾有一位外交官说过:“几十名外交官通过数十年努力取得的成果,还不及一部电视剧。”[9]这说明文化产业发展在文化走出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要想走出去就必须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力求在文化贸易中提供创造性的文化产品。文化产品要想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就要靠品牌来实现,以品牌来展示文化产品的创造性、独特性。例如,美国的电影业,韩国的电视业,日本的动漫业,等等,就是很好地发挥了品牌效应,将本国文化推向世界。我国要想创立世界性的文化品牌,首先,要增强文化产品的原创力,以更优质的文化产品占据国际文化市场,以原创打造中国文化品牌,以中国元素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去。其次,要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将科学技术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把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品,形成中国特色的品牌优势,然后按市场规则把文化产品推向国际文化市场,通过品牌营销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

4. 通过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加强国际文化传播交流

全球化最重要的特征是利用现代通信技术进行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中国文化走出去同样需要依靠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文化的传播手段对于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一个国家的大众传播媒介越先进,其文化传播的就越广,文化的影响力就越大。利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文化的对话交流,也是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下的选择。我们必须要学会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建立现代传播体系,发展网络文化,提高现代传播能力,多向度、多渠道地传播我国的文化。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不是文化一元化的过程,也不是全盘西化的过程,而是不同文化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进而在人类社会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共识的文化价值。所以,中国文化走出去还要在传播中注重文化的交流,获得国际文化认同,以树立良好国家形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日益加强,就文化而言,面对各国文化之间相互冲突渗透融合,中国文化势必要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维护本国文化安全的同时,也让世界认识中国特色的文化和国情,为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力量。目前,我国走出去的文化相比我国的文化资源来说只是一部分,我们还需不断从丰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挖掘走出去的文化资源,探索文化走出去的路径。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魅力建设,把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要利用文化产业,创造中国文化品牌,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通过先进的大众文化传播媒介,促使中国文化更多地与世界各国文化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05—306.

[2]姜玉洪.印度本土文化与全球化[J].文史哲,2007,(5).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0.

[4]党的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5]叶小文.中国文化“走出去”[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3).

[6]骆郁廷,等.文化软实力战略、结构与路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08.

[7][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72.

[8]李士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表现形式[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5,(2).

[9]邱金英.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分析[J].文化学刊,2010,(6).

〔责任编辑:徐雪野〕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2-0072-04

[作者简介]王鸽(1988—),女,黑龙江鹤岗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印比较视野中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 (14B092)

[收稿日期]2015-11-12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走出去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