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现代化”进程中民生新闻的意义——评《日常生活批判与民生新闻表达》

2016-02-17 19:38刘璐彭
知与行 2016年2期
关键词:刘萍剖析关联



著作评介

“人的现代化”进程中民生新闻的意义
——评《日常生活批判与民生新闻表达》

刘璐彭

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电视新闻改革,使得人本主义精神和电视媒介传播逐渐融合,电视新闻报道的选题角度和表达方式也开始有了变化,民生新闻的随即出现并得到迅猛发展。民生新闻如今已经成为中国老百姓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元素,但是国内学术界对于民生新闻的研究尚属刚刚起步,缺乏深层次的、内质性的探讨,也鲜有学术著作对民生新闻与民众日常生活的关联进行深入挖掘。刘萍教授所著《日常生活批判与民生新闻表达》一书从文化哲学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视角出发,对民生新闻的内容表达进行了深入剖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民生新闻理论研究的不足。

刘萍教授遵循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逻辑体系,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民生新闻实践的本质关联进行了剖析,认为它们分别代表转型时期中国基于传统日常生活世界变革的“人之现代化”问题的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其研究重点有两点:一是在多种维度和视角下,建构起理论和实践的本质关联,即日常生活世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和民生新闻之间的关联;二是完整而准确地对电视民生新闻内容进行解读,认真剖析中国民众今日的日常生活所流露出的昨日痕迹,以及在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由此引发的种种阻滞力。

首先,在日常生活批判视域下考察民生新闻,旨在从总体上建构民生新闻实践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关联。在梳理20年来中国民生类新闻事件历程的基础上,刘萍教授认为,在多数社会公众仍然不能理性、客观地把握对象世界的情况下,品质优良的民生新闻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其次,刘萍教授分别从日常消费世界、日常交往世界和日常观念社会3个基本层面详尽剖析了电视民生新闻的日常表达。在“民生新闻与日常消费世界”章节,通过对新闻内容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电视民生新闻通过对衣、食、住、行、用、医等方面的大量报道,比较完整地勾勒出民众日常消费世界的基本样态,同时民生新闻的日常消费表达还带有明显的监督性特征。在“民生新闻与日常交往世界”章节中,刘萍教授把日常交往分为日常协作、精神交流、礼尚往来、日常交流和娱乐5个方面。通过不同方面的日常交往表达,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和稳固性极强的各种自然主义元素,融汇在传统日常交往和新生的非日常交往交织而成的当下中国人的交往格局中。而改变这些现状,促进传统日常交往向现代非日常交往转变的根源在于日常生活观念的变化。在“民生新闻与日常生活观念”章节中,刘萍教授说明了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阻滞作用,并且展示了电视民生新闻在此方面的具体表现,与此同时更加充分地说明对于当下中国民众在思想观念领域上有“指导力量”的民生新闻的重要性。

再次,在全书正文的最后一部分,刘萍教授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容表达进行归纳总结,并探讨了民生新闻的未来走向,认为民生新闻应效力于主体由自在式生存到自觉式生存的积极引导、公民素质建构与“人的现代化”的微观操作、缩小社会群体发展的“数字鸿沟”以及消解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阻滞力。

在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中,人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动力,中国社会走向与普通民众在转型时期所做的文化价值选择息息相关。而处于转型期的人们既享受了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所创造的美好生活,又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苦苦挣扎。民生新闻可以从点滴细节处把感性转化成理性,把人的形象从朦胧转换成清晰,把人的心态从边缘转向中心,从而使人作为一个主体的尊严上升为一种完整的生活感受。

总之,刘萍教授把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民生新闻实践相结合,对它们之间的内部关系进行了整体性、立体化的分析,开辟了民生新闻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人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曲万涛〕

猜你喜欢
刘萍剖析关联
杭州艺尚小镇,数字时尚向未来!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一元一次方程错解剖析
剖析高考数列创新题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几何图形初步”错解剖析
单尧尧、胡丰凡、刘萍、叶小辉作品
做大自然的“翻译官”
——浅谈写生的意义
集合中的错解剖析
奇趣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