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那些存在创富机会的领域

2016-02-18 06:50李光斗
纺织服装周刊 2016年2期

李光斗

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产业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未来社会的分工从垂直化向纵深化发展,网络层、系统层、数据应用层都出现平台化趋势。企业经营越来越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未来无论是个人、家庭、企业还是其他社会组织,都会拥有自己的数据资产,像水、电、空气一样,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保障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会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领域,从国家层面到大中型互联网企业,都会采取相应的对策。无论是扶持创业者在这个领域探索新技术,还是建立自己的大数据和网络安全系统,2016年创业者都应关注这个行业。

环保生意大有文章

北方频繁遭遇雾霾袭城,在人们戏谑“雾霾之都”各种奇葩现象的同时,雾霾之于我们犹如切肤之痛。在雾霾治理只能靠“等风来”的尴尬现实中,如何治理雾霾成为人们开始探讨的重点,这无疑给防霾产业带来新商机。

可以预见,在这样的情势下,2016年以防霾为代表的环保产业将迎来新的增长契机。不仅包括已有的防霾利器,清洁能源领域,如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电影和3D室内娱乐产业

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迎来爆发之年,总票房规模已经超过400亿大关,《港》、《夏洛特烦恼》、《煎饼侠》等国产影片均票房突破10亿元,整个电影市场呈现大繁荣的现象。与电影行业日渐成熟相比,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可谓是个新事物,尤其是专注室内娱乐的3D室内娱乐设备,又被称为VR(虚拟现实)。据报道前不久小米创始人雷军就以3000万美元战略投资了一家上海的VR企业,该企业最新估值飙升至8亿元人民币。可以预见,娱乐领域将迎来更大的爆发之年。

生物科技和智能医疗保健产业

随着环境的恶化,身体健康问题同样引起人们的关注。再加之“富贵病”蔓延、人口老龄化加剧,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开放二胎”等政府工程很难根治。由此,大健康产业将得到资本的青睐,有人分析健康产业将成为IT产业之后“全球财富第五波”。有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25日,医药行业挂牌公司共计307家,平均市值达到9.22亿元,平均营收也达到1.05亿元。随着生物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医疗”的兴起,大健康产业将在2016年迎来春天。

创业服务行业

2015年既有上千家公司成立,也有众多创业公司迫于各种原因倒闭,这同配套资源的不完善密切相关,预计2016年新成立的企业数量也会有上千万家。这样庞大的新市场主体,需要大量与之相配套的资源对接。比如资金、技术、办公环境、创业指导等等,这会催生一个庞大的配套产业。有了企业服务产业,创业公司的死亡率就会大幅度降低,良性发展就会更好。如WeWork这样的企业服务与孵化平台将会更加受欢迎。

软硬件相通的行业

从海尔到联想再到小米、华为,从制造业到“智”造业,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正在加速,无论是乐视生态还是小米生态,都不约而同地将目标瞄准智能终端设备,这也标志着纯硬件时代正在终结,软硬结合的产品开始大受欢迎。智能家庭、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出行等等,软硬结合的产品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分享经济向高端消费渗透

“十三五”规划建议将分享经济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2015年12月在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展分享经济再次被提及,可见分享经济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未来当人们解决食和行的问题之后,分享经济的未来形态将向高端消费渗透,诸如星级酒店分享计划、奢侈品分享计划、房屋分享计划等等。分享经济就是要各种社会主体都更多地参与其中,而不仅限于私人物品,而是要将更多的富余资源向全社会开放。

大咖谈

全球竞争时代来临

服装品牌的竞争进入了全球竞争时代,而非互联网品牌之间,或者传统品牌与传统品牌之间的竞争。国际品牌进驻各平台,既能为线上品牌营销引流带来优质顾客,又能推动平台自我完善,加快整个商品流、用户流的良性循环。

——茵曼品牌创始人、汇美时尚集团董事长兼CEO方建华认为服装品牌之间的竞争是全球化的,且有推动品牌自我完善的作用。

许多国外品牌进驻中国市场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原因有三,一是对中国市场的严峻形势了解不够,认为机会多多;二是准备不足,完全没有搞清楚如何与中国客户合作;三是国外的零售业态与中国存在差异,原来的分销模式在中国机会不大。

——UTA时尚管理集团中国区总裁杨大筠在某德国品牌来华的招商会上,对于国外品牌开辟中国市场的现象做如上总结。

天猫定位于一个销售高质量服装、食品和电子产品的平台,也瞄准奢侈品牌。天猫的销售额增长归功于不断扩大、有品牌意识的中产阶级群体,这些人最想要的就是国外产品。美国公司若想俘获这类消费者,天猫提供了一个入口。然而,对于国外品牌而言,也是喜忧参半。即使是大品牌,想在中国投入运营也极其困难。

——在过去的五年里,阿里巴巴一直是最热门的电子商务公司,3.86亿的用户在2015财年贡献了3940亿美元的销售额,是其国内最大竞争对手销售额的6倍之多。马云和阿里巴巴CEO张勇计划依赖美国公司和美国的品牌来吸引更多中国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