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

2016-02-18 14:21胡慧琦
求知导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功能对等英译

胡慧琦

摘 要:成语是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汉语四字格成语是成语的主体,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最能代表汉语言文化。所以学习汉语、翻译成语,当以四字格成语为重点。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对汉语四字格成语进行英译时,可以灵活采用与原文相同、相应和相通的英语成语,使英文读者易于和乐于接受,从而和汉语读者产生共鸣。

关键词:功能对等;汉语四字格成语;英译

收稿日期:2015-09-23

成语是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字格成语是成语的主体,言简意赅,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掌握和使用好四字格成语比掌握和使用一般的汉语词句要难得多,对中国人尚且如此,对外国人就更加难了。因此四字格成语的汉译英也是一个难题。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了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和众多翻译理论不同的是它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原文和译文,而是译文读者。它的核心是“译语接受者对译语信息的反应和原语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

这一翻译理论强调了翻译应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出发,为读者服务。这就意味着在进行语言转换的时候,我们可以从目的语中寻找一个能让译文读者产生和源语言读者一样感受的词,使译文贴近译文读者,便于译文读者理解。

比如“挥金如土”,如果我们翻译成“spend money like soil”就不是功能对等,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本,离不开土地,所以有很多与土地有关的成语;而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很多习语与海洋和航海有关,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spend money like water”。我们在英译汉语的四字格成语时,不能一味地拘泥于语言形式,这样很有可能会造成译文晦涩难懂,使英文读者觉得莫名其妙。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我们应注重读者的反应程度,灵活采用英文中已有的、习用的成语,甚至俚语、谚语、俗语作译文,使译文富有英文情趣,使英文读者易于和乐于接受,从而在情感上和汉语读者产生共鸣,并领略到汉英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妙趣。

汉英两个民族在逻辑思维、认知能力、生活习惯和气候变化等方面都有一些相似之处,这就使汉英两个地区人们对自身以及所处的世界达成了种种共识,并通过语言,特别是成语表现出来。于是汉英两种语言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在字面意义、喻体形象和比喻意义等方面具有一致性的成语。

笔者根据其对应情况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一、汉英相同的成语

所谓相同,指汉英成语在字面意义、喻体形象和比喻意义等诸方面都基本相同。如汉语四字格成语“树大招风”和英语成语“tall tree catches much wind”就在字面意义、喻体和喻意上惊人地相似,翻译时可以直接采用。再如,“浑水摸鱼”和英语成语“fish in troubled water”意思相同,其简练程度不亚于中文。

由此看来成语无论中外都是简练的,经过千百万人使用、千锤百炼、精挑细选,不断提炼而成。但是从韵律的角度来看,英语成语远不及汉语四字格成语。

二、汉英相应的成语

所谓相应,指汉英成语的字面意义、喻体形象会根据各自的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但经过理解分析仍能发现比喻意义基本一致。

例如,“从头到尾”可对应“from A to Z”,英文用第一个字母和末一个字母设喻,中文用“头”和“尾”做比。又如,“绣花枕头”可对应“many a fine dish has nothing in it”,字面含义为盘子碟子很精美,但里面没装什么东西,空有好盘碟,外表好看,进而引申为光有好看外表没用,靠不住的。这和“绣花枕头”外表绣得五色灿烂,里面却是一包稻草的涵义有异曲同工的表达效果,只不过一个是“盘子”,一个是“枕头”。

又如,“亡羊补牢”可对应译为

“lock(or shut) the stable door after (or when)the horse (or the steed) is stolen”,贼走了,把门锁上,等同于亡羊补牢。中文说的“亡羊”,英文说“偷走马”,都是事后补救,只是一个说补修羊圈,一个说上门锁。汉语“亡羊补牢”,用这一英文成语对译,很贴切。英语读者一读就知其义,又因带有各自的民族色彩,容易使英语读者产生和原文读者同样的感受,只不过从字面上看没有汉语四字格成语那么干脆简练。

三、汉英相通的成语

所谓相通,指汉英成语的字面意义和喻体形象相差甚远,单纯由字面分析不易联系相对应的汉语成语,但深究其寓意后可发现同汉语四字格成语的比喻意义基本一致,即字面不同,但是意义相通。英文中有大量的成语只是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与中文成语相同或相近。

如英语成语“spoil the sheep for a half penny worth of tar”意思是不愿意花半便士买焦油医治羊伤而导致羊死亡,和汉语四字格成语“因小失大”就是形相远意相近。

再如,英语成语“David and  Janathan”

中的David和Janathan都是《圣经·旧约》中的人物,一位是王的女婿,一位是王的长子,两人情同手足,非但没有因为继承王位而反目成仇,反而书写了如同《圣经》般平凡而又伟大的友谊,可谓是古今友谊的典范。因此“David and Janathan”用来形容同生共死、肝胆相照的朋友,和汉语的四字格成语“莫逆之交”意思一致。

从以上对应情况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译文在形象上会有所缺失,可是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比喻意义。汉语四字格成语的使用不在于其形象而在于其喻意。

在英译时,为了帮助英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信息,我们要在准确理解成语的基础上,注意表达得体。既要提倡以上这三种和汉语四字格成语相同、相应和相通的英语习语,又要防止生搬硬套,一味追求字面意义和喻体形象上的机械对应,以免造成表意模糊,失去其交际功能。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的角度而言,译文虽然没有保留原文的具体形象,但却通俗易懂、简洁精辟、地道自然地传达出了成语的内涵意义,增加英文读者的亲切感又能丝毫不留下翻译的痕迹,真正实现英文读者在读译文时的心理反应与原文读者读原文时的心理反应一致或相似。

综上所述,英译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过程本质上是两种民族文化的交流,两种民族心理的沟通,两种思维定式的接轨。这就要求译者既要具备良好的汉语功底,又要有很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同时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读者的反应程度相似作为翻译的标准,认真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根据英语的语言习惯及语法规则对原文的文化特色和形象进行取舍,让译文为读者喜闻乐见,能产生兴趣及阅读美感,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2]尹邦彦.汉语熟语英译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周黎平.奈达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影响概述[J].社科纵横, 2007,22(2).

[5]王 华.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标准对翻译实践的指导[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7):70-71

[6]汪 涛.实用英汉互译技巧(修订版)[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7]杨丰宁.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8]张旭晶.英语成语词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功能对等英译
情景体验式外宣纪录片《四季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探微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从文学的社会功用“兴观群怨”看《诗经》翻译之功能对等
The Delivery of the Sense of Humor in the Translation of Jokes in Friends
“小”的英译
略评法学论文篇目之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