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形势下的网络教研

2016-02-19 17:07何泽民
知识窗·教师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教研学科交流

何泽民

网络教研是指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教师可以实现教学信息随时随地地交流和沟通、教学资源及时共享的一种全新教研模式,是传统教研的有益补充。网络教研的形式包括主题资源网站、网络论坛、QQ群、微信群、博客等方式,特点包括:第一,参与人员的规模不受限制;第二,教研环境是虚拟环境;第三,教研活动的范围扩大;第四,管理模式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

然而,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网络教研这一形式刚出现时,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但是随之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笔者经过调查研究,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当前网络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

一、网络教研的两种模式

根据调查显示,当前的网络教研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下载并利用各大资源网站的资料;第二种模式是通过论坛、QQ群和微信群进行同行交流。前者容易出现资源原创性不足,造成雷同、单一的教研结果等问题;后者存在发言随意性大、缺少学科专家或骨干教师的引领等问题。

现有的资源网站以商业运作为主,或者由民间免费自发组建,缺少权威部门的引领和激励机制,所以需要官方机构的介入,通过严格的奖惩制度,形成有序的资源创作和利用模式。此外,学校还可以创建网络交流论坛或微信群、QQ群的交流机制,引入学科专家或骨干教师,对交流内容进行权威解答和引导。这就为普通成员提供了答疑解惑的平台,从而提高教师交流发言的积极性和针对性,提升网络教研效率。

二、完善网络教研的平台

要想取得较好的教研效果,优质的网络教研平台是不可或缺的载体。通过调查显示:50%以上的教师认为当前大多数教研网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且重复率极高,内容陈旧,再加上板块设置杂乱无章,没有很好地分门别类,也没有很好地区分技术和业务的分工,不方便教师使用。另外,与上级教研网的内容衔接不完整,出现各种断层,也会影响网络教研的效果。

笔者建议,学校相关领导应从以下两点着手,进一步完善网络教研平台:首先,学校要培养各学科教师和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建设网络教研平台的意识,促进技术人员和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增进学科专家与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助于学科教师在网络教研中把握方向,整合资源;其次,学校要组织各方面的人员进行有关网络教研的理论研究,并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得到补充和完善。

三、增强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意识

网络教研具有不受时空限制、主体多、互动性强等传统教研无可比拟的优势,理应成为今后教研活动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当前仅有不到50%的教师曾经参与或正在参与网络教研,只有不到10%的教师会经常参与网络教研,但是他们资源共享和与同行交流学习的意识都比较薄弱,交流规模小,没有充分体现网络教研群体资源共享的优势。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形成权威的网络奖励制度势在必行。如教育部门可以根据网络资源的点击量和下载量,颁发奖励凭证,并把这些荣誉和凭证作为考核和评估教师教学能力的依据。这样,不仅能有效激发教师的网络教研兴趣,还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网络教研的内容

当前,网络教研的内容单一、形式古板,不能充分体现网络教研主体多、形式灵活的优势。据数据表明,钻研教材、交流教法占网络教研内容的80%,讨论学生的学习问题占网络教研内容的60%,涉及新课程改革方面的讨论只有30%。

虽然网络教研优点诸多,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如虚拟性太强、自身存在感不强、缺乏情境、情感交流苍白等。这些因素导致网络教研内容单一、形式古板。传统教研模式中的实地听课、集体同一地点评课、备课等形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网络教研的不足。可见,只有把网络教研和传统教研相结合,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总而言之,网络教研是一种全新的教研形式,具有传统教研模式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和时代气息,教师应突出其优点,正视其缺点,才能增强网络教研的“力量”,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潜能”,使网络教研更加高效、更加科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研学科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交流平台
“超学科”来啦
交流平台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