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上海粮价变动的原因分析

2016-02-27 23:21李虹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国民政府民国粮食

摘要:从1912年民国成立到1948年国民党大势已去,准备后路,中国的物价情况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发生怎样的涨落情况。本文以上海为例,就生活必需品和战时最重要的资源——粮食的价格变动情况,从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上海不同时期的政策措施,来分析民国时期上海粮价涨落情况的原因。

关键词:民国;上海;粮食;价格;国民政府

一. 综述。

关于物价问题的研究著作有很多,有些作者是对抗战时期全国粮价涨落情况的研究,在大环境下把握全国范围整体的物价波动情况;有些作者是对某个地区粮价波动的全面研究,而对于上海粮价的研究也仅限于作为一个引用例子之一,对其某段时间粮价的波动情况分析,本文意在分析从民国初年到国民党大势已去这几十年的粮价波动情况,分析变化的原因。

二. 民国时期上海粮价涨落情况。

上海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通商港口,经济一直跃居全国前列。民初政策的扶持、外国侵略者的资本输出、便捷的交通,使得上海的经济走势是全国经济的风向标,上海的经济发展状况也能大致反映出民国经济的发展概况。粮食是人民生活的最基本必需品,也是民国时期的战时必需品,粮食的波动情况折射出民国经济的发展情况。以下是民国初年到国民党大势已去、离开大陆前的上海粮价涨落情况。

表格一 上海粮价表(每石米单价)(资料出自《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

年代 背景 价格

清末 一般市价 5元(大洋)

民国初年 一般市价 10元(大洋)

民国九年 歉收 16元(同上)

民国十六年 限价 15元(同上)

民国十八年 一般市价 19元(同上)

民国二十七年 米价下落 14元(同上)

民国二十八年 一般市价 40元(同上)

民国二十九年 一般市价 80元(同上)

民国三十年初 一般市价 90元(同上)

民国三十年下半年 一般市价 190元(同上)

民国三十年底 市场黑市 238元(同上)

民国三十一年初 日伪配给米价 130元(同上)

民国三十一年底 市场黑市 845元(伪中储券)

民国三十三年六月 伪政权控制物价 10000元(同上)13000(同上)

民国三十三年十二月 粮价大涨 50000元(同上)

民国三十四年 伪政权配给米价 6500元(同上)

民国三十四年八月 市价 150万元(同上)

民国三十四年九月 市平均价 3700元(法币)(法币一元兑换伪币200元)

民国三十四年底 一般市价 7000元(同上)8000(同上)

民國三十五年一月 白粳米价 10000元(同上)

民国三十五年五月 黑市 67000元(同上)

民国三十五年五月 政府限价 46000元(同上)

民国三十五年五月后 市价 60000元(同上)

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 同上 60000元(同上)

民国三十六年一月 白粳米(调整米价) 76000元(同上)

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 同上 990000元(同上)

民国三十七年一月 同上 1260000元(同上)

民国三十七年六月 米价暴涨 7850000元(同上)

民国三十七年六月 涨风略平 1250万元(同上)

民国三十七年七月 限价 2000万元(同上)

民国三十七年七月 门售价 近3000万元

民国三十七年七月 限价放款 2850万元(同上)

民国三十七年七月 食米狂涨 3450元(同上)

民国三十七年八月 食米爆腾 4100万元(同上)

民国三十七年八月 食米激涨 门售过7000万元(大关)

注: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八月十五日后发行“金圆券”,“金圆券”一元兑换法币300万元

三.民国民国时期上海粮价变动的原因分析

民国十六年即1927年,迁都南京的国民政府统一了全国,进行内政整理,新兴的政权为稳定形势需要笼络人心,消除百姓对国民政府大肆屠杀共产党和民主人士而造成的恐惧心理,平抑粮价,为新政权的巩固提供一个良好的国内环境。

从清末到民国二十一年即1932年的这段时间,粮价仅从5元涨到19元,涨幅约4倍。直到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以前,国内货币使用的是银两,因为没有滥发纸币,没有造成通货膨胀,所以这段时间的粮价上涨速度较慢。

民国二十七年即1938年,粮价计算单位由大洋变为法币,源于国民政府实行的法币政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危机、美元贬值、白银价格上涨,中国大量白银外流。人民拥有的货币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下跌。国民政府首先实行废两改元,统一银元为流通货币,继而在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以后完粮纳税都以法币为单位。将白银收归国有,防止白银外流,以稳定物价。

民国二十七年即1938年到民国三十年即1941年,上海粮价上涨幅度变大,从14元法币上涨到238元法币,上涨了17倍。因为在1937年淞沪会战之后,一直到1941年,上海占领了除租界以外的地方,租界内由英、法的等国占领,整个上海沦为一座孤岛,被侵旅者分而瓜之。日本侵略中国是砖家经济危机,积累资本的需要。在上海沦陷区内、建立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发行军用票,逐渐排挤法币的流通。军用票是日军在没有准备金的情况下,大量印发,在中国收购物资,以备军用,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在上海的租借内和租界外也存在着一批不良商人,借战争之机,大发国难财。他们与外国侵略者示好、贿赂,在上海开设大量的金融机构,进行粮食、房地产等投资。抗日战争以前,上海仅有银行73家,钱庄48家,信托公司6家。到抗战结束时,却分别增加到195家,226家和20家。 日军和英法侵略者的穷奢极恶,不良商人的投机行为、囤积居奇,使得粮价上涨速度飞快。

在民国三十年底即1941年底,粮价市场黑市上涨到238元,民国三十一年初,由日伪配给米价,粮价下跌到130元。原因是日军在偷袭珍珠港后,与1941年12月进攻上海租界,1942年占领整座上海。在1941年底,上海处于帝国主义的混战时期,普通米店纷纷关门避难,难以购买粮食,百姓只能从投机商人的黑市上购买。而在民国三十一年初,上海被日本收入囊中,为稳定局面,防止人民外逃和反抗,日军惺惺作态,配给米价,降低粮食价格,缓解中日之间的民族冲突。但配给粮价只是短期的作秀,几个月之后粮价上涨到845伪中储券,法币与中储券兑换比例是二比一,130元法币等于65元伪中储券,从65元伪中储券上涨到845元伪中储券,上涨了13倍,可见日军的怀柔政策是短暂的,只是为了迅速占领上海,巩固这座全国最繁华的港口城市。一方面表现了日军侵华战争的残酷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战火中遭受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民国三十一年初即1941年初到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即1945年8月,从日本完全占领上海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上海粮价上涨惊人。粮价计算单位由法币变为伪中储券。汪精卫、周佛海等人叛国投敌,投靠日本侵略者,在日本的扶持下成立伪政权。1941年,汪精卫的伪国民政府宣布中央储备银行成立,并发行储备券。1942年5月,周佛海又发表声明,宣布禁止国民党法币流通,中储券定为统一通货。旧法币以二与一之比兑换中储券,并规定停止兑换之日期。 从845元的伪中储券到150万元的伪中储券,上涨了整整1775倍。在民国初期的几十年里,,粮价只上涨了4倍,而在日本占领上海的四年时间里,粮价上涨了1775倍,巨大的差异背后隐藏了日军的穷凶极恶和侵略的丑恶面孔。日本侵略中国是在大东亚共荣的幌子下,日本一国的经濟腾飞,从民国三十一年起即1942年起,日军便设立银行,发行没有任何储备金的伪币和军用票,禁止法币的流通。这些伪币和军用票用于购买物资,一部分用以军事开支,以保障军用;另一部分则运回日本,进行经济、教育、军事建设。大量发行的伪币和军用票,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但却是在建立掠夺中国人民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

民国三十四年九月即1945年九月,上海米价大幅下跌,由150万伪中储券下跌到3700元法币,法币一元兑换伪币200元,150万伪币等于7500元法币,粮价在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到九月,仅一个月的时间下降两倍。主要原因是日本在8月15号无条件投降,国民政府接收上海。抗日战争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抗日,如果国民政府重新掌权中国,粮价却没有日本占领时期价格低,百姓必会怨声载道,能保障基本的生活水平,才是民众最先考虑的问题。

民国三十四年九月即1945年9月到民国三十七年七月即1948年8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之前,米价一直处于上涨状态,从3700元法币,涨到4000万元法币,上涨了10801倍。在解放战争的四年时间,国民政府收支不平衡,内部腐朽不堪,税收高昂,官僚资本主义打压民族资产阶级,对百姓极力压榨,粮价一路飞涨,百姓苦不堪言。在如此惊人的涨价背后,酝酿着政治的动荡,国统区内部发对的呼声越来越高,国民政府也意识到了通货膨胀的严重性。为稳定局势,国民政府也进行了几次限价,企图用行政手段压制物价飞涨,造成经济稳定的假象。但可以看到,物价在稳定一两个月的低价之后,又迅速上升,行政只是调节经济的辅助手段。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才能有效调节经济的杠杆平衡。从长远来看,政府使用强制手段压制物价,收效甚微。

民国三十七年八月即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发布的《整理财政及加强管制经济办法》地第十三条规定:全国各地各种物品及劳务价格,依兑换率折合金圆出售。 1948年8月23日,金圆券正式进入流通。国民政府之所以如此急迫的原因是1948年内战即将结束,国民政府失败已成定局,很多国民党人士已前往台湾,外逃台湾是国民政府最后的选择。在撤离之前,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掠夺人民财富,将中央银行库存金银与作为储备金的黄金、白银洗劫一空。民众对腐朽的国民政府早已失去信任,只要手里还有点余钱,就赶紧去抢购物资。国民政府发行了如此之多的法币和金圆券,超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货币发行量超出了实际需求量,百姓哄抢物资,加速了通货膨胀的热度。货币每天在不断贬值,商店老板已习惯早早关门,也不愿将手中的物品去换一文不值的纸币。从5月底到8月中旬的两个半月中,上海的物价增涨了将近10倍,5月26日,大米售价是630万元,到了8月18日售价售价6300万元。 金圆券如此疯涨还有一个原因是国民政府颁布法令,取消了金圆券发行的最高限额,也就是说政府可以无限制的发行大额纸币,随意规定面值,金圆券成为一文不值得废纸。这样的行为其实与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发行没有储备金的伪中储券,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目的都是为了掠夺人民财产,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四.结语

纵览民国时期上海的粮价波动情况,尽管有些年份的粮价有下降,但是总体趋势还是上升态势。除了国民政府和日本侵略者的法令影响,还有一部分是黑市粮价的影响。黑市的曹忠哲主要由以杜月笙为首的流氓组织和部分发国难财的投机商人,国民政府与流氓组织结盟,压榨上海商界和上海资本家,对他们横征暴敛。而上海的投机商人或依附于国民政府,或向外国侵略者示好,取得政治上的保障。他们拥有雄厚的资本,有实力购进大量物资,哄抬物价,在黑市上大敛财富,这也是民国时期上海粮价上涨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姚会元.探讨日本侵华战争中的货币战 [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9)

[2]季长佑. 金圆券币史[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3]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易劳逸. 蒋介石与蒋经国[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李虹:(1993-)女,汉族,江苏省溧阳人,历史学硕士,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史专业,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国民政府民国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生物治理理念研究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我的粮食梦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重婚罪及其司法实践——以湖北为例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