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深度性”思考
——以央视《新闻周刊》“视点”板块为例

2016-02-28 07:28斯文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4期
关键词:视点新闻周刊电视新闻

尹 睿 黄 斯文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深度性”思考
——以央视《新闻周刊》“视点”板块为例

尹 睿1黄 斯文2

(作者单位:江西上饶师范学院)

央视《新闻周刊》创办至今凭借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节目理念,成为中国内地一档具有代表性的电视新闻栏目。文章通过研究“视点”板块特色,分析“深度性”的内涵,思考电视新闻节目如何具有“深度性”气质,挖掘其深度性的路径。

新闻周刊;深度;新闻事实;叙事结构;人本情怀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是借助杂志的编辑方式,由不同的栏目组成,最早是从美国电视屏幕上推出。它是以强烈的电视意识,充分发挥电视声、画等诸元素的传播优势而形成的节目传播形态。以主持人主持,借用杂志综合编排的方式,把不同的新闻报道样式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节目。

央视《新闻周刊》于2003年5月3日开播,至今已近十四年。作为中国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标杆之一,凭借其独特的叙事特色和“白岩松式”的理性思辨精神气质,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和学界的普遍认可。其中,是节目中最主要的深度报道板块。“视点”是针对一周以来的重要新闻事件进行独特的剖析,展现事件发生的变化过程,探寻新闻背后的故事。近些年关于央视《新闻周刊》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但主要集中于节目特色和叙事学,关于“节目深度性”方面的思考和研究的理论成果还很少。本文通过对央视《新闻周刊》“视点”板块的特色分析以及“深度性”内涵的思考,力求从可操作层面给我国当下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1 “视点”板块特色分析

1.1独特的叙事视角

当前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共享的时代。电视新闻媒体试图依靠独家新闻来吸引观众已愈发困难。央视《新闻周刊》作为一档周播类栏目,在时效性和独家性上,相较于其他日播类栏目几乎没有任何天然优势。因此,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卖点,这里的卖点就是一种全新的叙事角度。“视点”板块在选题上往往规避一周内的较热的话题,即使是一些热门话题也是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给出节目自己独特的解读。

对此,央视《新闻周刊》前制片人张巍曾说道,《新闻周刊》力求达到的目标是不仅告诉你最重要的,而且要用一种你从未关注过的角度或方法来告诉你这个最重要的故事,而且还要告诉观众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

1.2本土化显影与民族化倾向

从美国的《60分钟》到中国的《东方时空》,这些影响力巨大的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在选题策划上都是放眼世界,纵横东西方。相比较以上这两档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国际视野,央视《新闻周刊》“视点”在选题上一直以来都将视野定位于本土,记录着这片古老东方土地上的沧海巨变,在叙事语言和叙事结构上更是契合我国观众的收视心理,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和民族化倾向。例如,《农村的价值》中,从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到对农村土地荒芜的无奈;对于农村乡俗凋零的担忧,以及《踩踏之后》对于上海外滩痛苦记忆的深刻反思。

1.3“白岩松式”的理性思辨

随着电视新闻节目竞争的日益激烈,主持人成为其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从《60分钟》那个咄咄逼人的华莱士到《东方时空》的知性睿智的敬一丹,无不凭借自己独特的气质赋予节目深深的个人烙印。2003年央视《新闻周刊》创办至今,白岩松已陪伴它走过14年,而这14年白岩松早已把他独特的理性思辨气质贯穿于节目的各个环节。

2 “深度性”挖掘路径的思考

2.1对新闻事实的占有

新闻最基本的属性就是真实,这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灵魂。“所谓深度就是对事实的占有,作为记者,你获得事实越多,你离深度越近。”[1]这里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种观点,即深度来源于事实。

事实本身具有深刻性。央视《新闻周刊》的选题主要集中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和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事件。所谓“事件”,即客观发生的原始新闻事实[2]。从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到2014年上海的踩踏事故,这一个个带血的深刻回忆,至今仍然萦绕在我们心弦,隐隐作痛。2015年8月8日“视点”《“盖”不住的电梯陷阱》聚焦了三起令人触目惊心的电梯事故,两条鲜活的生命在监控视频中瞬间消失。而导致这些悲剧的主要原因在于负责电梯日常“维保”的企业和维修人员不达标,存在严重的行业乱象。“事实真相”的揭露在让我们愤怒的同时,引导我们深思在以后的生活中该如何保障我们身边的电梯安全。“挖掘深度的方向可以不是唯一的,但无论节目制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方向来寻求节目所要达到的目标深度,都必须首先寻求支撑这个深度的事实和证据。”[1]

2.2打造精致纯熟的影像语言

目前,国内大部分的新闻媒体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普遍是循规蹈矩,在节目形式上思维保守僵化,这直接导致了新闻影像语言被轻视被忽视,加之内容硬性化,很容易造成观众的收视疲劳,更别提什么深度内涵的传播了。

“打造七天一页的微历史”,这是央视《新闻周刊》一直秉持的节目口号。作为一档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其板块设置丰富,形式新颖,拥有着精致纯熟的影像语言。正好可以让观众在结束了一周的匆忙之后,慢慢翻开这本精美的电视新闻杂志,细细品味这一周的家国天下与人生百态。央视《新闻周刊》“视点”关注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更好地传达信息,如采访时多用特写;然后在机位变化、运动轨迹、色调运用、场景转换、镜头剪接、声画组合、特技使用等各方面进行最佳配置,以达到最好的传播和观赏效果,而所有这些都是新闻职业素质的重要体现。例如,《养老的灾与难》中被烧后养老院一张张触目惊心的图片,《“盖”不住的电梯陷阱》中被磨得薄薄的电梯制动滑片的特写镜头,《农村的价值》中大片荒芜的土地的全景展示;《堵不住的“替考”》中,被审人员低头忏悔的神情。这一幕幕真实的画面久久飘荡眼前,震撼心灵,画面赋予了电视新闻节目独具说服力的魅力。此外,电视声音同样是实现“事实”的深度重要表达方式。这里的“声音”一般包括同期声、画外解说、主持人评论和音乐音响。主持人白岩松在节目中的每次评论都把我们引向深入,而音乐音响每次适时的响起,则在这种理性的思考之中添加了几分感性的情感共鸣。电视影像语言作为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深度性实现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了。

2.3借鉴“推理式逻辑结构”的叙事力量

相对于《新闻调查》之类的电视深度报道类节目,可以利用40多分钟的整期节目聚焦于一个新闻事件,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由于板块设置较多,深度报道板块时间较多的《新闻周刊》“视点”也只有20分钟。所以在单个新闻事件深度报道的时间长度上,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没有天然优势,但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可以借鉴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的叙事技巧,尤其是学习其中的“推理式逻辑叙事结构”,实现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深度叙事的目的。

“推理式逻辑叙事结构”是指节目制作者在节目调查之前就已经知晓了事件的最终结果。节目通常会在最开始便将结果告知观众,然后以此为源头去探究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等,给观众以启思。央视《新闻周刊》作为一档周末播出的栏目,播出时间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大部分选题结果的已知性。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揭示事实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敲响事件相关当事人心中的警钟,才是节目真正的初衷。

2014年1月18日,央视《新闻周刊》“视点”关注云南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大火,节目一开始便介绍了这起事件的结果:这是一场持续了十个小时的大火,烧毁房屋242栋,因建立防火隔离带拆除43栋,损失过亿元,过火面积近百亩,同时也带走了古城很多悠久的历史。火光熄灭,痛苦在快速上升,为什么我们天天喊保护却没有保护住这座古城呢?记者通过实地调查和多方采访得出答案,导致古城大火没有被及时熄灭直接原因,是大火当晚大部分缺乏日常管理的消防栓没水,而熟悉情况的当地居民又被挡在隔离带外围无法施救。深层次原因则是古城近年来过度开发导致房屋间隔过窄,利益熏心的投资者只重视看得见的项目建设,而忽略了更重要的安全性基础设施建设。节目最后提出反思,过度开发导致古城的面目全非,古城从远古走来还将向未来走去,那么我们到底应该交给未来什么样的古城呢?令人心痛,发人深思。

这种环环相扣,逻辑性极强的推理式的叙事结构就像为观众打开一个个未知的神秘世界,而这未知世界被开启时,我们的思路慢慢清晰,理性思考也被逐渐深化,最终上升到情感共鸣的感性高度。央视《新闻周刊》“视点”正是依靠其推理式逻辑叙事结构的力量,使它散发着理性的光辉以及思想深度的魅力。

“深度的抵达”不是来自于凭空的臆想,更不是通过紧闭书房的创作来实现。它还需要你走出房门,亲临新闻现场,用心去观察和感悟。它是理性事理分析和感性人文关怀的结合,是智慧和良心相互融合的产物。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和快速转型的时期,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既需要反应“浅表事实”的新闻信息报道,更亟需有责任担当,有深度的电视媒体挺身而出,通过他们的视角和镜头来聚焦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传达出一些积极的富有正能量的声音,引发我们的集体深刻思考。虽然央视《新闻周刊》相较于国外其他同类媒体还算年轻,在很多方面还需不断改进,但是他们已经出发,秉着新闻人的职业信仰,走向深度,走向未来。

2014年度上饶师范学院校级课题项目“央视《新闻周刊》的叙事学研究”。

尹睿(1988-),男,江西吉安人,硕士,助教,上饶师范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电视节目策划。

[1]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邹煜,马力,夏中雨.追寻新闻的深度:白岩松与“新闻周刊”[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视点新闻周刊电视新闻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环境视点
新媒体时期女性新闻周刊的发展之浅见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技术初探
让你每天一元钱,物超所值——《今日视点—2014精萃》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