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外敷联合针灸治疗疝气43例临床观察

2016-03-01 10:29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药外敷疝气针灸

潘 杰

广东省阳江市中医医院外一科,广东 阳江 529500



中药内服外敷联合针灸治疗疝气43例临床观察

潘杰

广东省阳江市中医医院外一科,广东阳江52950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内外疗法治疗疝气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疝气患者86例,将其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补中益气丸口服+疝气带外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内服+中药外敷+针灸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6个月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中医内外疗法应用于疝气患者治疗中,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腹股沟斜肌间隙愈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对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药内服;中药外敷;疝气;针灸

疝气在临床上是较常见疾病类型,其是指机体某个组织或脏器离开解剖位置通过薄弱点进入至另一部位所引发的临床综合征[1],临床常见疝气有腹股沟直疝、脐疝、斜疝、股疝、白线疝、手术复发疝、切口疝等。目前,治疗疝气方法较多,如手术治疗、局部硬化剂注射治疗、服用药物治疗等,但由于手术治疗对机体损伤大且术后复发率较高,对于机体状况较差或伴有严重内科疾病患者不宜应用;局部硬化剂注射治疗因体外异物副作用大,且有滑动、移位等可能性发生,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单纯药物治疗作用缓慢,治疗效果欠佳。因此,探寻治疗疝气有效方法一直是临床医生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选取疝气患者43例,采用中医内外疗法治疗,效果颇为明显,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就诊的疝气患者86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4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2例,女11例;年龄在17~85岁,平均年龄为(59.6±10.8)岁;患者疾病类型分为:肝郁气滞型20例,寒滞经脉型14例,中气下陷型9例。观察组患者中男30例,女13例,年龄在19~81岁,平均年龄为(59.2±10.4)岁;患者疾病类型分为:肝郁气滞型22例,寒滞经脉型13例,中气下陷型8例。入选标准:知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语言沟通障碍患者,合并精神类疾病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补中益气丸口服+疝气带外固定治疗。①药物服用方法:补中益气丸(广州白云山中一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44020357)6g口服,日3次,患者连续服用2个月。②疝气带使用方法:在医生指导下将疝内容物回纳至腹腔,疝气带系于下腰部位置,并使疝头压迫于疝环处,松紧度以咳嗽时疝内容物不突出为度,压好齿扣。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内服+中药外敷+针灸治疗。①口服中药:肝郁气滞型方剂组成:柴胡15g,芍药、枳壳、川芎、元胡、川楝子各10g,荔枝核6g,炙甘草3g。寒滞经脉型方剂组成:当归、枸杞子、黄芪、党参各15g;肉桂、小茴香、乌药、吴茱萸、云苓各10g;荔枝核、桔核各6g;生姜3~5片。中气下陷型方剂组成:黄芪、甘草各15g;柴胡12g;党参、白术、当归、川楝子、元胡各10g;陈皮、升麻各6g。以上方剂日1剂,用水煎煮取汁达200ml,分早、晚2次服用,患者连续服用2个月。②局部外敷:将吴茱萸、川楝子、小茴香各10g烘干并研磨成粉,使用醋将其调成膏状,用纱布包裹后敷于肚脐处,用胶布固定,间隔3d更换1次,外敷10d后停1d,患者连续外敷2个月。③针灸疗法:患者取卧位,选取阴交、关元、气海等穴位,常规消毒,采用长0.5寸、直径0.3mm毫针斜刺达0.5寸左右,得气后将艾条插于针柄处,点燃施灸,留针达30min,间隔10min行针1次,30d为一个疗程,患者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评价指标①疝气类型判定标准[2]。肝郁气滞型中医症候表现:患者苔白脉弦、食欲不振;阴囊偏坠并伴有胀痛。寒滞经脉型中医症候表现:患者舌淡苔白、脉弦紧、四肢不温;阴囊肿痛、时大时小、遇寒加剧。中气下陷型中医症候表现:患者苔白、脉虚无力;食少倦怠,伴有头晕乏力;阴囊偏坠疼痛,立时出腹、卧时入腹,于劳累后加重。②疗效判定标准[3]。显效:患者症状与体征消失;嵌顿物回缩;有效:患者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嵌顿物缩小,偶尔突出;无效:患者症状与体征及嵌顿物大小均无改变。

对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复发情况。采用电话随访方式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并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并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治疗6个月内复发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6个月内复发率为10.3%;对照组患者治疗6个月内复发率为37.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6个月内复发率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3讨论

疝气在中医学上属于“狐疝”、“气疝”等范畴。中医认为积气为疝,肝郁气滞型疝气多因机体久病体虚或年老体弱,致阴囊不坚,若遇七情不畅时,气聚囊中,故引发疝气。治疗该病症应以疏肝行气、消肿止痛为原则。寒滞肝脉型疝气多因生寒生湿或居于潮湿环境之中,致经脉失和、气滞不行而引发病症出现,治疗原则应为:温经散寒、消肿止痛。中气下陷型疝气多因机体气血不足,或久病不愈,致筋脉迟缓、气虚下陷,无力提摄脏器引发病症出现,治疗原则应为补中益气、举陷止痛[4]。本次研究观察组病例根据患者中医症候特点不同,采用中药给予辨证施治,使患者临床症状得以快速缓解。另外吴茱萸、川楝子、小茴香等均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经肚脐外敷,使药物可渗透至各脏腑,起到理气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5]。加之针灸阴交、关元、气海等穴位,使机体瘀结得消、寒邪得散、阳气得显[6]。中医内外疗法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而且也有效预防了疝气复发。采用中医内外疗法治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仅出现了胃肠道反应、皮疹等不良反应症状,并且患者症状表现均较轻微,无需处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症状逐渐消失。

综上所述,对于疝气患者采用中医内外疗法治疗,其可发挥协同治疗作用,使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得以快速缓解,利于减轻患者痛苦及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ZHU Xianmin,LIU Yongtao,HUANG Guoqi. Analysis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welve Jing-Well Acupoints for Emergency[J].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13,17(06) :167-169.

[2] 易瑶玲.“寒疝”治验1则[J]. 中医杂志,2010,09(S2):214.

[3] 赵成勇,段晋辉.中医治疗疝气病的内外疗法[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5):13.

[4] 董利平,马丽.《外台秘要》中运用灸法治疗疝气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J].西部中医药,2013,26(1):43-45.

[5] 朱星,王明强.金元四大家对疝气的认识[J].吉林中医药,2012,32(2):111-112.

[6] 马勇.中药治疗疝气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1):191-192.

(收稿日期:2015.09.19)

【中图分类号】R65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101-02

作者简介:潘杰(1981-),男,大学本科,主治医师,湖北襄阳人。

猜你喜欢
中药外敷疝气针灸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疝气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正确治疗
高频电刀对疝气手术切口愈合影响的效果观察
疝手术后注意事项
宝宝得了疝气怎么办?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加味四妙丸配合中药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中药外敷配合接骨丸内服治疗下肢骨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