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提高《纲要》教学实效
——以攀枝花学院为例

2016-03-01 12:54周创奇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22期
关键词:纲要马克思主义历史

周创奇

(攀枝花学院 四川攀枝花 617000)

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提高《纲要》教学实效
——以攀枝花学院为例

周创奇

(攀枝花学院 四川攀枝花 617000)

整体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理所当然成为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质量的方法指南。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 纲要》课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我们研究和实践的指导方法。整体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进行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指南。《中国近现代史》(以下简称《纲要》)作为高校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必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整体论的指导。

一、整体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阐述物质运动、联系、矛盾、发展、变化的观点无不在强调事物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同时要求我们看待问题时需要有整体的视野,系统的思维。马克思主义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历史变迁起着决定作用,但社会系统的其他要素对历史也都起着积极的或消极的制约因素,因此反对单一的历史动力论。马克思主义强调,要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全面思考社会和历史问题,力求获得贴近事物规律的本质的东西,因为真理“是由现象、现实的一切方面的总和及他们的相互联系构成的”3。可以看出,整体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方法,正如当代影响最大的马克思主义评论家和哲学家之一,甚至被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格奥尔格·卢卡奇认为:“总体性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即“整体对于各个部分的全面、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地改造成一门全新的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

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应成为《纲要》课教学的有力指导

目前,在《纲要》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存在一些片面的、僵化的做法,如课程的政治色彩浓厚,历史事件孤立和片段化现象明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内部整合不足,各学科之间互动缺乏等,对《纲要》教学实效性产生较大影响,这需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的引导。

1.时间及空间上的“整体联系性”,强调《纲要》的讲解应具有历史的纵深和世界的视野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5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社会在经历了漫长的分散发展,逐渐走向联合并最终形成世界性的整体,处于整体联系中的任何社会发展不可能独立存在,必然受到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这一点来看,中国近现代史即是古代史的延续,即是中国史,又是世界史的重要部分,其存在和发展必然受到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要求我们考虑问题要有宏观的视野,整体性思维,大历史的观念审视中国近现代史,注意历史积淀、时代特征、国际格局和世界大势。

宏观考虑中国古代史到中国近现代史的割裂、传承、演进关系,才能真正理解中国近现代发展过程中的变与不变,近代化发展的迟滞与艰难。将中国史置身于世界史中,全面分析中国与近代文明强国之间的发展状态,才能正确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特殊性,了解近代以来中外文明碰撞和中国遭受百年耻辱的必然性,中国人民反侵略和探索发展道路的艰巨性,揭示出中国人民“四个选择”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必然性。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并非《中国近现代史》,显然,前者所涉及的内容是该段历史的浓缩和提纲挈领。既如此,作为一门纲要课讲授,更应该重视宏观历史的把握,而不能拘泥于具体历史事件的解读,否则,容易将纲要课讲授成为历史课。同时,应当重视《纲要》教材中的各部分综述与章节之间的概述与分述、宏观与微观关系,该书编写组煞费苦心,在于强调知识结构整体性的重要性,便于我们高屋建瓴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探求历史事件相互联系。

2.历史发展动力上的“整体功能性”,强调历史发展有着多重的推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在方法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多方“历史合力”的结果,即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整体性社会因素推动的结果,而非某单一的社会力量。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完整透彻地解释历史事件,应注重多种因素的相互印证和相互补充。

攀枝花学院《纲要》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政治史、斗争史等政治色彩浓厚的主题,经济史、科技史、文化史、社会史等内容只是作为政治史的点缀,较少涉及,导致生动、鲜活的历史课几乎成了政治课,这样容易误导学生,也引不起学生兴趣,更难以让学生信服。为此,《纲要》教师需要以研究者的态度对历史现象进行全面深刻入理分析, 才能使问题解决的更完整、更彻底,而这绝非仅靠政治史就能实现的,需要多门课程知识相互补充和支撑。譬如对近代中国抵抗强敌入侵的斗争失败原因分析,不仅有政治上的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和官员腐败,还有科技上装备落后和物资匮乏,军事上管理混乱且军事理论陈旧,思想文化上的天朝上国和小国寡民保守思想,经济上的农业经济难以抗衡西方工业文明等等。通过多方举证,不仅能有力说明晚晴中国战败是历史必然,也从反面挑明了中国要改变现状,必须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相信这种解读,学生不仅有兴趣,知其然,亦知所以然,而且说服力强,印象深刻,容易达到教学效果。

第三、课程体系上强调“整体统一性”,要求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

《纲要》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课程之一,在阐述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肩负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它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共同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整体系。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是整体化推进模式,即在课程体系内部坚持各课程核心内容稳定,课程资源相互整合,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创新。它要求课程体系内各课程协调一致,教学方向、目标、规格、要求一致,做到学科有优势、专业有特色,互补见成效。

但在教学实际中,各思政教育课程内容自成体系,多门课程之间章节设置重复,思想内容重叠交叉较多,亟待整合。如《纲要》中的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建国后改造和建设等历史知识在《概论》都有着重阐述,《基础》中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内容在《纲要》中体现则更加明显,可大量渗透讲授。《原理》阐述的理论方法在《纲要》讲授中应用广泛,且有理有据,说服力强。再者,高校《纲要》与中学历史课重复现象明显。为整合课程资源,在教学管理和实践中,各门课应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充分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有些知识在其它课中有集中阐述的可以删减,能在其他课程中贯穿或渗透讲授的应体现在教学当中,这样既能发挥学科优势,体现学科特长,还能一定程度减轻教师负担,更能整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而对于《纲要》也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教育的有机结合,教学既有政治的思想性和原则性,又不失历史的博大和鲜活。

猜你喜欢
纲要马克思主义历史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历史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