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议课和评课

2016-03-01 18:25孙长河
新课程研究 2016年36期
关键词:议课公开课教研

□孙长河

浅谈议课和评课

□孙长河

新课改后的观课应该是重在观学生课堂学的行为和表现,体现学生学的主体性,是否会学,能否学会;新课改后的议课也应该是重在议论学生学的效果和效能。我们应把观课和议课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而不只是关注老师及其教学行为。

作秀;听课;观课;情境

笔者作为一名普通教育教学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逐渐感悟到学会评课,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深化课改等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但实际教研活动中的评课却流于形式,背离了评课的初衷和目的,变成了听而不观,评而不议,极尽锦绣之言,报优不报忧。由此引发了笔者想探讨一下观课议课和听课评课的联系与区别的心理。这么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于“听课”和课后的“评课”。在听课过程中,我们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在授课教师身上,关注更多的是教师的表现。因此,这些年来,教师在把握了这一规律后,再出来上公开课,都是使出浑身解数,尽力表现自己,而台下听课的教师也只是重点记录授课教师的语言和表现,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所得。

这样一来,听课教师更多的是从他人身上学到了作秀的方法,而失去了教学的最终目的。课堂上我们不仅仅是用耳朵听授课教师的语言,用眼睛看授课教师的表现,还应透过耳朵的听和眼睛的看,用心灵去感受课堂、体悟课堂。在观课中,除了授课教师的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及师生的精神状态,都应成为我们观察感受的重要内容。在以前评课时,我们会对授课教师下评语:教态大方,板书工整,普通话流利等,或者提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甚至看领导态度决定评课内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评课质量。习以为常的“听课”换成了“观课”,“评课”换成了“议课”。那它们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一、观课议课和听课评课的联系

我们所讲的听课就是直接走进课堂,用耳朵听老师的有声讲课,在听的过程中用眼睛观、耳朵听、大脑思、心里悟。我们平时所讲的评课就是听过课后,参与听课的老师们坐在一起对授课老师的公开课进行评议,从优点和缺点两方面进行评和议,评在这里就是判断、下结论,议论的观点让授课老师能从“旁观者的清醒议论中”获得“使当局者不迷的教益”,从而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促使自己业务发展,素质提升。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两个字的改变却意味着教研文化的重建。课程改革的实质是教育文化的重建,而教育文化的重建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变革教学的观念和方式,变革学习的观念和方式,变革管理的观念和方式,变革评价的观念和方式,变革教研的观念和方式……其中教研观念和方式或者说教研文化的重建是教育文化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教研文化的重建,就没有真正意义上、完整意义上的教育文化重建。

例如,王来金老师的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有这么一个教学环节——“求多边形面积”,让学生把一个不规则图形通过分割或添加的方式变成一个规则图形来进行求面积。该班学生想出了很多方法去变换图形,从而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场听课的老师们都为该班学生的表现和班级浓厚的学习气氛所感动。

课后评课议课时,很多老师几乎都肯定了这一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其中就有一位老师在评议该课时向该授课老师提出建议:今后上课时,应该使课堂更开放一些,学生学习主体功能再开发一层,可以尝试着把课堂交给学生来上,老师有收有放地实施开放教学。正是这次评课议课使王老师的教学更加精彩,课堂更加活跃,从而增强了教学效能。在这里,观课、听课,议课、评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有机统一到生成的精彩课堂中,有力地体现在师生创造性地互动上,促进了教学相长。

二、观课议课和听课评课的区别

观课议课和听课评课有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两者是有量的区分和质的区别。笔者认为,传统的听课就是听老师的课堂表现和授课水平;传统的评课就是评老师的课堂表现的效果和授课效能。而新课改后的观课应该是重在观学生课堂学的行为和表现,体现学生学的主体性,是否会学,能否学会;新课改后的议课也应该是重在议论学生学的效果和效能。把观课和议课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而不只是关注老师及其教学行为。由此可知,观课不是单纯的用耳朵去听课,它要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悟,用心灵融入课堂,用思想驾驭课堂,用情感灌注课堂,用激情燃烧课堂生命,用生命抒写教学的灵魂,用爱诠释教育的辉煌篇章。议课也不是简单地下个结论,作个判断定语,它也要用心去对“课堂、教学、教师、学生”等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议论,议出短长,论出今后发展的希望。

听课教师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所以在课堂上可以很放松,他们坐在教室的后面,倾听授课教师讲课,偶尔记一下上课内容、上课的闪光点和明显的不足等。观课教师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全面掌握课堂上教与学两方面的动态发展,围绕观课目标发现问题,从细微处捕捉信息来完成自己的任务。观课时,观课教师要尽量坐在学生中间,在不影响上课的情况去观察学生,如看学生听课时的表情来知道他们的理解程度,在学生讨论问题时走到学生中间去,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查看学生的笔记。如果坐在教室后面,就只能看见教师的表情,听见教师和学生的声音,其他的很多东西就忽略过去了,这样只能从教师的视觉发现问题而不能从学生的视角发现问题。但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观课教师不应该只是旁听者,而应该是授课教师的助教,帮助授课教师共同上完这节课;观课教师不仅仅是听,还得记,要把你观察到的东西记下来,为议课做准备,所以观一节课并不比上一节课轻松。

一个观课老师不可能对一节课面面俱到去观察,他只能观察几个点。观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在研修中的需要,决定观课点,并做好准备,也可以根据授课教师的授课特点,抱着学习的态度,去观授课教师的闪光点;还可以抱着探究的目的,观授课教师的迷茫点,然后和授课教师共同探讨,寻求解决办法,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如果授课教师在新课导入方面很有特色,那么观课教师就观察这个教师“导入”这个点,去学习这个教师的导入艺术。如果观课教师自己不善于师生互动,那么观课时就观“师生互动”这个点。观课教师记录下所发生的现象,课后整理好,在议课时陈述所观现象并和其他老师做探讨,议课才能深入到实质。传统的听课评课在长期的活动中往往就流于形式,评课就成为进行的报“优”不报“忧”的赞美歌会。而观课议课才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课、提升课,是把课和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当成课题来研究的真正的教研课。

例如,笔者在学校给二年级学生上公开课,进行到“指导学生背乘法口诀”时,笔者认为该教学环节并不是这节课的重点,因此在该教学环节没有花费太多精力去设计,只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们回去硬背就行了。过后,在评课时,听课老师们大都大谈特谈所谓的优点,避重就轻地绕过缺点,没有指出要求孩子们硬背乘法口诀的错误做法。在笔者用该课参加县优质课授课大赛时,到会参与听课的县教研室的陈老师指出了这一点,并一同探讨该教学环节应该怎么处理,告诉笔者这不是教学重点不重点、细节不细节的问题,而是教学态度、方法、责任、和教学素质的问题。笔者受益匪浅,回来后,树立了“教学无小事,事事皆成就,教师重细节,细节定成败”的教学观。

评课的真正目的是让执教者更加清楚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缺陷,让旁观者更加明确值得发扬和借鉴的经验,达到扬长避短、博采众长,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在评课时还应根据执教者和学生特点,提出有助于执教者提高教学水平的个性化建议。

(编辑:杨 迪)

G623.5

A

1671-0568(2016)36-0045-02

孙长河,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实验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议课公开课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公开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四心”让议课更精彩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浅谈观课议课的策略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