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与建构

2016-03-01 13:45薛保华
长江文艺 2016年3期
关键词:布面当代艺术艺术家

薛保华

《孙子兵法No.12》魏光庆布面丙烯146×146cm 2005年

一座美术馆之于一座城,她的现实意义不仅仅在于普罗大众艺术、审美的提升,更在于让我们通向一种更感性而美好的生活方式,一种诗意的栖居。 一个区域美术馆的形成和发展是经济规律的必然选择,它馈赠给我们社会的是整个文化艺术品位的提高,为我们生存的城市带来富含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的生命活力。而一个有价值的美术展览,就是一个城市文化圈、艺术圈的热事,像蝴蝶翅膀的振动一样引发系列的效应。它会成为一个城市一个时间段内热议的话题,你身处其中都会不可避免地涉及于此,从而由每一位艺术家、狂热的艺术粉或风轻云淡的艺术围观者这些小分子的振动激活,进而影响周遭的文化、艺术、大众审美的生态链。湖北美术馆“魏光庆:正负零”展览宛若形成了这种效应,在展览的“观看”中,我们可以看到湖北当代艺术30年的发展缩影,它映射出艺术家的创作与时代剧变、文化流变的联动,我们也看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艺术家的视觉生成之路。

《一日一课———春》魏光庆布面油画200×280cm 2015年

从“八五美术新潮”走来的魏光庆在 “正负零”展览现场建构了一个视觉知识分子从架上绘画到影像、装置,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到三维,从静态到动态的视觉艺术体系。他以独立的姿态展现了艺术的自由与包容,探索与突破。魏光庆的艺术创作既是历史主义的,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要素,进行当代的建构,以实现新的意义的生成;同时他的创作也是现实主义的,直指当下中国国际化、全球化的急速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文化的、道德的、精神的、环境的问题,从而在事实上拒绝了一种标签化、符号化的界定。

《题词NO.16》魏光庆布面丙烯200×146cm 2008年

《孙子兵法》魏光庆布面丙烯146×146cm×15 2006年

从1980年代的毕业创作《工业风景》,到声名鹊起的事件和行为艺术《关于“一”的自杀计划模拟体验》,1990年代进入艺术史的《红墙》系列,2000年以来的《孙子兵法》、《朱子家训》、《题词》,新近的《一日一课》,装置《笔记本》、《梅兰竹菊》、《废物》、《真相》,到为此次展览而定制的《正负零——看台》,魏光庆整个30年的艺术创作我们并没有找到一致的标准路线可循,对艺术和而不同的独立思考及对创作的不断突破的挑战是不变的主题。作为一个艺术家,魏光庆践行了“与自己斗,其乐无穷”。在艺术的表达上,他从不缺乏问题意识,他总能够从视觉的场域出发,面对当下自我的生存体验和中国的发展进程,提出自己的问题,比如生命的意识、后殖民主义、时尚消费、传统文化资源的问题……并且形成一个自我发展的视觉系统。

《玛丽莲·梦露NO.5》魏光庆布面油画150×120cm 1997年

《三十六计———反客为主》魏光庆布面丙烯120×150cm 2006年

《关于“一”的自杀计划模拟体验》源于魏光庆毒虫咬伤的苦痛,但被魏光庆转换成了对生命的理解和表达,基于哲学思考的作品文本和现场行为的表演,构成了完整的艺术呈现。更像一个生与死的神圣的仪式,在表演者的庄重严肃和围观者的嬉笑中,实现了对现实与理想、生命与存在的拷问。在 1980年代末的社会急速变化中,随着理想主义的破灭,《关于“一”的自杀计划模拟体验》获得了新的价值判断和多重解读,从而成为当代艺术史中重要的行为和事件艺术。伴随着消费主义的浪潮,魏光庆以文化学的思考方式,介入全球化消费语境中,敏感而睿智地把握了社会转型中资本、消费、欲望、道德等对生活的介入,巧妙地实现了波普在中国的当代性建构,形成了自己标志性的艺术语言,成就了在1990年代的指标性的作品《红墙》系列。对于万年历和中国传统木版画的借用,在红墙的背景之上,魏光庆确立了自我的中国身份。红墙强烈的中国式的政治解读,与不断投射在此之上的时尚美女、消费符号等物欲的图像,恰好契合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形成了一种对抗性的多重性的画面关系。在后续的《增广贤文》、《中国制造》中,魏光庆一如既往按照自己的思考,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呈现了现实的焦虑及对传统文化、伦理道德重建的视觉态度。在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了艺术家多维度的创造性和对新媒介表达可能性的探讨,从而也让展览更具丰富性、包容性。在《笔记本》、《废物》、《真相》以及《正负零——看台》都指涉文字、书籍、印刷等人类文明的载体,暗含了文化、权力和真理的纠葛,给观看者更多阐释的可能性和延展性。

《1997》魏光庆布面油画160×240cm 1997年

“魏光庆:正负零”展览的作品的视觉震撼效果、开幕式的隆重与盛大、现场众多知名艺术家、批评家星光闪耀,与展览相关的诸如中西方艺术、文化标准、商业市场的话题成为关键词,在艺术界、文化界继续发酵。在大众各持立场的“围观”中,我们看到了当代艺术由相对边缘、小众的艺术,转变为大众能够悠然接纳和乐观的艺术,它由一个异端转变成为了平常,进而成为我们当下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从而从一个维度上见证了中国政治的、文化的、审美的演化。

《正负零———看台》魏光庆碎纸、金属尺寸可变2015年

作为“八五美术新潮”策源地之一的武汉,在中国当代艺术的版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北上南下的艺术迁徙之后,魏光庆选择的是坚持、坚守,他坚持了“八五美术新潮”以来的一种文化理想,坚守了艺术的信念,这让他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位见证者、参与者、实践者。湖北美术馆以“魏光庆:正负零”个展呈现了湖北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展示了湖北艺术独立的姿态,不仅具有现实的意义,推动本土当代艺术的传播以及当代艺术文本与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同时也有链接未来的价值,在新的正负零的界面上开启更多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  吴佳燕

猜你喜欢
布面当代艺术艺术家
钱爱康
王秋莲
詹克兢布面油画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张方白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