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文本间距中的词语色彩对受众之误导

2016-03-02 01:58唐成英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贬义词间距语境

唐成英

(新疆职业大学 传媒与设计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3)

新闻文本间距中的词语色彩对受众之误导

唐成英

(新疆职业大学 传媒与设计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3)

探讨了新闻文本传播语境、受众接受语境与新闻文本间距之间的关系,以及词语色彩在新闻文本间距中所产生的作用,尤其是这种作用对受众误导方面的影响。

新闻文本;间距;词语色彩

一、新闻文本间距与传者、受者的关系

对于“新闻文本间距”这个概念,陈秀云在她的《新闻误解——论新闻文本间距》一书中认为,“新闻文本间距”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新闻传播流程中起到中介作用;它就是新闻文本与各传播因素之间的意义间隔。新闻文本体现了从新闻采访进入新闻写作再到新闻阅读的传播流程的意义变迁。它是新闻实现超距传播的基础,也是新闻传播中意义得以生成的关键。新闻文本就是记者通过采写作出来的新闻稿件最后通过编审呈献给受众的新闻作品,它的生产流程是在一种较为规范的控制下写成的稿件(大多数是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消息,也有按照其他结构写成的深度报道等),经过编辑的编审,最后借助文字、声像、网络等多种传播形态呈献给受众。因为有着自己的构造规则,因此它们形成独立的意义。这种意义通过文本间距最后传导给受众

尽管有着如此规范的采写流程,秉持着尊重客观真实的原则,但毕竟新闻作品是由每个记者、编辑个体进行着的新闻生产劳动,因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加入采编的主观感情色彩,这种色彩往往集中于其色彩词语通过新闻间距或多或少地对受众产生误导作用。因为大众传播由其大众化特点决定了其是一种非人格化的中介传播。非人格化,是指大众传播对于相关新闻信息的接受不可能像目击者那样身临其境,而是一种受到语言传递而左右的中介化感受。这个中介就是新闻文本与受众之间的间距。这种传递观中的时空间距,由于文本的作用而转化成为意义的间隔,传受之间的距离不再是一个线性的差距,而是各传播、接受要素与新闻文本之间差异所形成的各类间距的总和,意义在这个间距网络中通过距离形成交流与生成、理解与误解。

联系于新闻文本间距两端的是文本传播语境和受众接受语境。文本传播语境与受众接受语境是形成新闻文本间距的必要条件,传播与接受语境差异形成不同间距。语境共通则促成意义在间距间流动,促使传受双方达成意义共享的共识;而语境变化则使间距变化,促使传受双方意义变向甚至形成误导。文本传播语境是一种由新闻规律本身赋予新闻文本的组织规范化语境(标题、导语、结构、背景、语言等等),它成为新闻文本能够迅速被受众接受的决定性作用之基础。正如伯恩斯坦所指称的那种“限制性代码的特点”。它是指在新闻传播中为了便于成员立意的表达——为说者和听者所功能共享,强调交流双方的共同性与信息的共享性,而采用的一种简明易懂的受众接受信息传导方式 。

但是,受众与新闻信息的关系,在今日信息泛滥的时代,其选择权完全由自由状态的受众决定。既然是要达到信息共享,对受众产生影响力之导向目的,在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新闻文本传播语境中的文本会充分利用其感染力、煽情性、感官冲击力等本能驱使受众接受到直接刺激,满足受众对彼新闻信息的好奇心冲动、震撼,进而形成迫切的求知动机,印证、宣泄自我情感的同时形成社会舆论。这样,久而久之,受众就会形成接受语境中的习惯性接受特征,传播者因此会分享所带来的影响力与广告利益。

二、词语色彩在新闻文本间距中的位置

现代汉语中关于词语色彩的内涵有三方面规定: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形象色彩以及语体色彩。因为新闻文本的客观性特征决定了它必须用第三人称来传导信息,所以词语色彩中的语体色彩不在本文讨论范畴。这里所指的词语色彩通常是指新闻文本中所使用的褒义、贬义等感情色彩词语以及具有形象色彩的词语。新闻文本的词语色彩可以增加文本的形象性、感染力是毋庸置疑的,其多是由形容词、副词组成,少量也有动词、名词等组成。这些词语色彩运用到新闻文本中,就产生了不同的传播语境,受众因此受到了不同词语色彩导入的影响。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无论何类新闻传播载体,其传播的方式都是通过语言也就是通过新闻文本来实现的。它可能是纸质新闻作品,也可能是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作品。受众正是通过其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到这些新闻文本的传播语境,与媒体产生互动,并最后得出自我判断该新闻事件的结论。

在新闻传播语境中,由于文本的词语色彩所致,会使其产生在与受众接受语境之间过大或过小的间距。斯图亚特·霍尔在他的《编码,解码》一书中提出,由于社会地位结构差异和符码不对称现象的客观存在,在接受语境中,出现了受众三种解码方式,即顺从式、协商式、对抗式解码。也就是说,受众通过新闻文本间距所呈现出的接受语境表现为顺从式、协商式、对抗式三种。顺从式接受语境,即受众是按照传播文本的意图去理解文本,间距较小;协商式接受语境是受众对传播者文本的内容部分认同,部分保留自己看法的接受语境,间距适中;而对抗式接受语境则是受众完全不理会文本意图,反而形成一种逆反接受语境,形成了间距过大的绝对化形态。我们通常说的新闻误导在顺从式与对抗式接受语境中都表现得比较显著。在这种过小或者过大的绝对化接受特殊语境中,文本的词语色彩起着决定性作用。

当然,任何一种新闻文本所释放的传播语境都不可能达到与受众的接受语境的完全弥合。因为受众接受语境不可避免地带有受众个体的、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情境的、心理的特点。这些特点会让受众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的认知,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人的解读。但是新闻文本的基本写作要求就是要客观、真实、全面地展现新闻事实,这就要求新闻文本呈献给受众时要尽量少用、慎用色彩词语,避免由此带来的过小或过大的受众接受间距所造成的误导。

三、新闻文本间距中的词语色彩对受众误导之表现形式

(一)词语色彩对新闻事件定性的放大

采编手下的新闻文本,虽然秉持着客观公正原则规范化呈献给受众。但尤其是记者,他在亲临现场的采写过程中,正因为自己被感动、震撼了,其写出的作品才能感动、震撼受众。所以,有时候不一定是记者主观上必须要运用这些带有色彩的词语,而是其在一种激情的创作状态下,无形中就把词语色彩写进作品中。在情绪状态下,或因为一两个带色彩的词语可能就改变了整个新闻事件的性质。

如:2004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该法的第七十六条全文是这样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一些媒体对“新交法”的报道解读直接把最后一句“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遗漏了,而解读成由“机动车全赔”的结论。结果引发全国上下关于“机动车全赔”的争论。

在这则新闻文本间距中,受众对新闻传播语境的接受是“顺从式”的,因为有关“新交法”的专业术语让受众理解得一头雾水,所以媒体新闻文本的一个“全赔”一词带有定性式的报道,触动了众多拥有机动车车主的利益,受众欣然接受了这种传播语境。受众完全处于被支配地位,此时传播语境与接受语境的间距是小的顺从式的。

新疆德隆集团在2005年之前营造了一个让商界瞩目的德隆帝国。这个帝国曾控股三家上市公司,产业集水泥、番茄、制造、乳业、棉业、牧业等于一体,横跨国内外。2005年发生了德隆这个曾经的资本帝国在整合新疆棉业时遭遇资金链断裂之痛的新闻事件。有两个新闻标题都是报道这一事件的。

德隆吞吃阿克苏棉业受阻唐万里兵败阿克苏棉业

前一个标题用“受阻”这个中性词是对事件进行了客观叙述,后一个标题所用“兵败”这个贬义词给事件定了性,这种颇为负面的贬义词“败”,把该文本的倾向性通过间距传递给受众,受众由于自身对颇为专业的德隆公司缺乏了解,便顺从式得出了“德隆公司在阿克苏整合棉业彻底失败”的结论。报道出来的当天,德隆控股的三家上市公司股票均有大幅下跌。因为受众在这个新闻接受语境中,是宁愿相信德隆是“败”了而不愿相信德隆只是“受阻”了。

(二)词语色彩对新闻事件的煽情作用

“蝴蝶效应”对新闻文本的词语色彩也同样适用。因为无论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其形象色彩都带有强烈的情感特征,很多时候,受众在接受语境中,由于情感内驱力作用,虽然读懂了新闻文本,顺从了传播者的安排,却远离了新闻真相。

如2013年3月3日,某网站曝出一组名为“外国小伙街头扶摔倒女子反被讹”的照片,图中“摔倒”的中国大妈表情扭曲,与外国小伙撕扯在一起。该组图片的文字说明描述:“摔倒”的妇女拉住外国小伙不让走,小伙急哭,衣服被扯破。医院鉴定该妇女并未受伤,但小伙最终赔偿了1800元等细节。该组图片在网络上迅速引发广泛关注,评论“恶”妇过万条。

这则文本传播语境中,标题里的“扶”与“讹”是一褒一贬两个意义鲜明对立的词语。外国小伙“急哭”显然是一个受委屈的褒义词;大妈“扯破”小伙衣服显然是个贬义词;医院鉴定该妇女“未受伤”一词显然是带有假摔嫌疑的贬义词;但小伙“最终赔偿”转折词后紧接着是被“讹”结果的贬义词。再加上图片中的中国大妈表情用“恶”来形容不为过分,这些种种,使得不在现场的受众完全被一种“碰瓷”恶劣情绪操控,即一段时间以来,常有中小学生扶摔倒老人反被“讹”的轰动事件效应,进而产生联想,顺从式接受了传播语境的意图,使得图片报道的煽情作用无以复加,忽视了细致调查,使得报道与事实真相相左。

2014年2月9日,央视对东莞市黄江镇一家五星级酒店——太子酒店的涉黄事件进行了详尽报道,中国经济网在追踪该事件的文本开头有这样的色彩词语:

那么太子酒店的“幕后操刀”人又为何方“神圣”呢?据资料显示,太子酒店董事长梁耀辉,同时担任中源石油集团董事长,广东东莞人,人称太子辉。不仅如此,梁耀辉也是“全国最大酒店”东莞奥威斯国际会议酒店幕后控制人。……据称他在哈萨克斯坦有10个油井。曾于2007年、2008年分别以10亿元、20亿元荣登胡润百富榜第654名及406名……

仅仅是文本的标题“东莞涉黄五星级酒店老总系人大代表 涉足石油业”就够让人震撼的了,更何况,该报道里运用了“幕后操刀人”、何方"神圣"、梁耀辉身价的那些数字罗列,这些具有负面色彩的“反语”词,使得受众顺从式接受了文本语境传导的情感倾向,已经对梁耀辉的财富来源的非正当性质产生怀疑。

当然,写作文本的记者也是普通人,他们也和普通受众一样,在太子酒店涉黄事件曝光后,对梁耀辉的财富光环及其获取的渠道存有质疑。甚至感到气愤。但是,新闻报道是客观报道,而我们在这篇报道的字里行间都可以嗅到“批判、质疑”色彩词语,这是由于文本创作者先入为主的情感流于文本中所致。如果文本呈现给受众的是这个“幕后操刀人”“暴富黑幕”的事实,让受众去自我判断,则更能体现新闻文本的客观而非主观情感的流露痕迹。

(三)词语色彩催生“第三人效果”效应

“第三人效果假说”由戴维森(Davison)提出,他在《民意季刊》上发表的《传播的第三人效果》(1983年)一文指出:“受众倾向于过高估计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对其他人在态度与行为上的影响,也即每个接触到劝服传播信息(无论此信息是否具有劝服意图)的受众将会预期此劝服信息对其他受众的影响大于此信息对自己的影响。换言之,绝大多数的人会倾向低估大众媒介对自己的影响力,或高估大众媒介对别人的影响力。”

日本大地震导致核泄漏引发我国国内抢购碘盐风潮。截至2011年3月17日下午,国内各大城市均出现碘盐断货的现象。各大网站纷纷刊发抢盐人群的图片和信息。其实,这起抢购风潮缘起于3月16日—家主流媒体一则有关“碘化钾能够防治核辐射”的报道而引起民众的恐慌,有些不良商家借机炒作,以手机短信散播碘盐断货谣言,继而引发民众抢购风潮。

据“第三人效果”理论,受众倾向于认为传媒信息对其他人(第三人)的影响更大。即在此次碘盐危机中,受众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家里缺不缺盐,而是预计其他人会因为日本核泄漏引起碘盐短缺而恐慌抢购。因此,为了避免“后下手遭殃”的结局,就必须“先抢到盐再说”。当人群不约而同形成这种共识时,“恐慌购买”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这则事件的诱发者是某媒体没有核实“碘化钾能够防治核辐射”的误导报道,同时在报道中又运用了带有强烈恐慌色彩的词语“抢购”“断货”来描写当时抢盐的恐慌场景、并配以大幅图片深入现场误导,其中的“能够防治”带有肯定褒义色彩。这种词语色彩加剧了国民的恐慌核辐射的情绪使之达到极致,形成了顺从式接受语境,举国上下产生抢盐风潮也就不足为奇。

2014年3月8日发生的马航失联飞机事件是突发性灾难事件。各大媒体报道均用“失联”一词对马航MH370进行报道。既然是“失联”这一中性词语,就会让受众在接受语境中感到还存有找到的希望,让苦苦等待的失联飞机家属还有一线安慰;但是如果用“坠毁”或者“失事”这样的贬义词来报道的话,很可能就给这起事故宣判了死刑,表示飞机毫无生还的希望。所以同义的几个词语,由于色彩义的不同,会误导受众得出不同的结论。

(四)褒、贬义词语色彩催生“娱乐化”效应

所谓词语色彩的娱乐化效应是指新闻文本中的一些词语由于其色彩的传播语境作用,通过新闻间距,使受众印象极为深刻,产生对抗性误导的特征。把原本严肃的新闻事件误解为某个网络流行词语的群体娱乐效果。

如中国新闻网2010年5月21日《成都五谷杂粮猛涨 “蒜你狠”后现“豆你玩”》中这样写道:继大蒜价格突飞猛涨超过猪肉之后,在成都市场上,黑豆价格近日离奇攀升,一度超过肉价。往年2、3元都卖不出去的黑豆,如今俨然成为菜市场上的新晋明星,最高价达到9元多一斤。

国内的网民们给难以控制的五谷杂粮价格取了一个个特殊的名字,大蒜涨价叫“蒜你狠”,绿豆、红豆、黑豆涨价被戏称为“豆你玩”。

该作品是严肃媒体报道的市场中农产品价格上涨之新闻事件,但是文本的传播语境在其中运用了颇有戏剧化色彩的贬义词“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再加上叙述上述网络流行语是如何借鉴陈小春《算你狠》的歌名,以及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最著名的段子《逗你玩》的明星化解读,使得受众一下子被这些娱乐化的词语的明星效应所吸引,在网络遍布时代迅速流行开来,反而忽视了原来的新闻事件所要表达的农产品价格上涨要严控的立意,一变为由“姜你军”“糖高宗”“药你苦”“棉里针”“苹什么”“玉米疯”网络流行语的接力棒大赛,成为人们娱乐的口头禅。这种接受语境是典型的对抗式解读,受众在这种网络流行语无奈的背后是自我宽慰和解嘲的心理。

[1]陈秀云:新闻误解——论新闻文本间距[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62-66,145-150.

[2][英]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M].王广州,译.//见罗刚,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45-356.

[3][美]翰·费斯克.传播者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第二版)[M].许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0-61.

The Misleading of Affective Meaning of Words in the Distance of News Text on Audience

TANG Cheng-ying
(College of Media and Design,Xinjiang Vocational University,Urumqi,Xinjiang 830000)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ropagation context of news text,context of audience and distance of news text,as well as the function of affective meaning of words in the distance of news text,especially the misleading effect on audience.

news text; distance; affective meaning of the word

G212.2

A

1009-9545(2016)02-0076-04

2016-02-24

唐成英(1963-),女,副教授,主要从事中文与社会科学研究.

猜你喜欢
贬义词间距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高速公路指挥中心小间距LED应用探讨
张老师犯得着这样“处心积虑”吗
存心有天知
算距离
基于离差的被动电磁装甲板间距优化分析
煤层气井的扶正间距及位置确定方法研究
跟踪导练(三)2
卖萌究竟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等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