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

2016-03-02 17:10杨梅
学语文 2016年3期
关键词:旷达赤壁赋赤壁

□杨梅



《赤壁赋》教学设计

□杨梅

[教学目标]

1.巩固文中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3.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辨使自己走出悲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情感基调在主客问答之间的跌宕起伏。

2.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以学生的诵读和讨论为主,辅以教师的问题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的一生起起落落,“乌台诗案”后,他像一只孤鸿飘零到了黄州。在经历了宦海沉浮和人生挫折后,他并未被击倒,而是完成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正像《苏东坡突围》中所说,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为文坛奉献了著名的“一词二赋”。苏轼究竟是以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去面对这一切的呢?今天,我们通过品读《赤壁赋》来触摸他那段不寻常的心路历程。

听《赤壁赋》的录音范读,进一步巩固学过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

二、新知学习

1.整体感知

请学生在听完范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苏轼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学生概括:乐——悲——喜

2.问题探讨

通过问题设置,学生在诵读和讨论中探讨苏轼所经历的情感变化。

问题1:苏子与客因何而“乐”?(学生朗读第一段,思考回答。)

因泛舟赤壁所见之景而乐——泛舟江上,俯仰山光水色,沐浴清风明月。这不仅是“乐”而且是“乐甚”。

问题2:泛舟赤壁,且有诗酒助兴,那客人的“悲”又从何而来呢?(学生朗读第二、三段,思考回答。)

(1)客人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直观地表现出心中的悲意。

可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通过描写音乐来表达感情的文章,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2)“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与子”的处境对比。

思考:作者写曹操重点是写他是英雄吗?还是另有用意?(可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

提示:像曹操这样的英雄尚且随“大江东去”,更何况“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我们,有志而无为,空添几许白发而已,真乃“悲”也!

(3)学生在文中概括出几组对比:

蜉蝣—天地,沧海—一粟——个人渺小

吾生之须臾—长江之无穷——人生短暂

在无穷无尽的天地宇宙之间,客人产生了一种渺小感和困惑感,其实类似的思索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曹植《送应氏》)

面对此种困惑,面对人生的短暂,客人不禁乐而生悲,心生悲意!

问题3:苏轼又是如何排遣客人心中的苦闷和忧愁,使客人转悲为喜的呢?(学生朗读第四、五段,思考回答。)

面对客人抒发的悲情,苏轼从天地、宇宙、自然的角度出发,由眼前的“水”和“月”生发出变与不变的思考:江水虽东流长逝,但江中之水却未曾枯竭;月虽有圆有缺,但仍光照千古未曾损耗;个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整个人类则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客人最终明白了“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必羡慕物之无穷无尽呢。

听了苏子的辩说,客人精神上得到超脱,心智上得到顿悟,最终“喜而笑”。实际上,这里的“客”是苏轼的假借之笔,苏轼通过这种“主客问答”的方式,表现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悲凉。这种由悲而喜的转变是难能可贵的,一扫向时之悲,重新展现出苏轼正视人生的果敢和面对现实的勇气,有了这样的气魄,暂时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学生带着感情朗读全文,进一步品味苏轼丰富的情感变化。)

小结:苏轼毕竟是苏轼,不仅没有一味沉浸在被贬后的悲凉惆怅中,反而能从游山玩水中找到快乐,从痛苦的泥潭中走出来,抛开了人世间的功名利禄和荣辱毁誉,找到了一份属于他的乐观旷达和舒坦宁静。

3.探究质疑

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失意,为何能寻找到属于他的安宁呢,如何看待他身上儒、释、道三家的融合?

儒家入世,道家避世,佛家超世,三者原有矛盾,但苏轼却以外儒内道,外儒内佛的形式将其统一起来:修身以儒,治心以佛,养身以道。以儒家的兼济对待现实,以道家的超脱宽慰心灵,以佛家的智慧调整心态,形成了苏子的旷达自适和独特的文化品格。

三、拓展延伸

◆苏轼被贬后,仍能在政绩上有所建树,关心人民疾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等,这一积极的人生态度不仅对后世为官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我们又会有怎样的启示呢?

◆高考链接——2004年福建省高考满分作文《苏轼的赤壁》

(提示: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往往可以成为我们高考作文的素材。)

四、练习反馈

结合本文所学内容,比较阅读《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形成书面表达。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和思考,试着走进苏轼的内心,体悟苏轼的心路历程。我真诚地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可以更好地观照我们的人生,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也能像苏轼一样,“也无风雨也无晴”!

[责编李平]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旷达赤壁赋赤壁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赤壁赋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旷达者
旷达者
旷达者
苏东坡《前赤壁赋》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乐观旷达 进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