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传统和谐观要义

2016-03-02 20:35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木卡姆维吾尔民族

赵 霞

(新疆师范大学 语言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3)

维吾尔传统和谐观要义

赵 霞

(新疆师范大学 语言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3)

从维吾尔族文化的视角,对维吾尔族传统和谐观的内容、基本特点及其现代价值略作讨论,通过对叶尔羌汗国时期充满活力、彰显正义的木卡姆艺术;追求自由、向往平等的长篇叙事诗《热碧亚——赛丁》;以及凝聚了智慧与热情、团结与和睦的麦西来甫的阐述,发掘出维吾尔传统的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体自身关系的和谐思想。

维吾尔;和谐观;哲学

自人类产生至今,和谐就为人类奉为理想所追捧。和谐讲求的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存在的一种状态。从和谐所包含的内容来看,有家庭的和谐、环境的和谐、个体自身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等。家庭的和谐指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依相存、血脉相连;环境的和谐指自然界中的万物相生相克、自然平衡;个体自身的和谐指个体身心健康、相辅相成;社会的和谐指制约社会发展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适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则指人之间的关系和睦友善、互帮互助。

我们现在要论述的和谐是指发生在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这种和谐决定着社会是否能够顺利前行。这种和谐的核心思想就是提倡包容,鼓励交融,倡导有序。一个充满包容、交融和有序的社会,一定是一个能够正确而有效地处理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社会,也一定是一个能够自觉发挥个体神奇创造力的社会。

我们将人作为主体追寻维吾尔传统的和谐观,从维吾尔长篇叙事诗《热碧亚——赛丁》、具有“东方音乐无价之宝”之称的十二木卡姆以及大型聚会麦西来甫入手,来解析维吾尔传统的和谐观。

一、充满活力、彰显仁义的木卡姆文化

在维吾尔族皈依伊斯兰教前后时期,是木卡姆艺术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在叶尔羌汗国时期,木卡姆艺术才从真正意义上开始融入了维吾尔文化元素并在这一时期形成体系。木卡姆艺术融入了歌、乐、诗、舞等艺术形式,木卡姆中记载着维吾尔民族最深刻的生活记忆和恒久不变的生命体验,与维吾尔民族的风俗习惯、哲学观念、文化情怀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是维吾尔民族的文化史和哲学史,是维吾尔人的“民族记忆”。

维吾尔古典“十二木卡姆”,是流行于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中的乐舞大套曲,而且还有一些地方的变体,如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库车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木卡姆共有12套大曲组成。名称分别是拉克、且比雅特、斯尕、恰哈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介姆、乌夏克、巴雅特、纳瓦、木夏吾热克、依拉克,每一套都包括“琼乃额曼”(系列叙咏歌曲、器乐曲、歌舞曲)、“达斯坦”(系列叙事歌曲、器乐曲)、“麦西热甫”(系列歌舞曲)三大部分,每部木卡姆含歌、乐曲20~30 首,长度2小时左右。12 套木卡姆共含歌、舞、乐曲 300 余首,全部演唱约需20多小时。[1]是维吾尔族艺术智慧的结晶,是本民族人民精神气质的象征。

维吾尔民族的古典“十二木卡姆”中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它以歌曲的形式表达人情、人生欲望、喜怒哀乐、公正仁义、和睦统一等思想感情。如:

真主啊,你的奴仆在怀疑地看着我,

今晚这屋子长出了刺,在逼着我。

——《斯尕,琼乃额曼》

要遭我们的主啊,万分感谢你。

你把一个公正的人封为一国之王。

阿布都·拉失德汗为穷人遮住了灼体的太阳。

世间万物都承认你匀称完美的体态,

谁能辨别真理,谁就能从虚伪中感悟真善。

——《潘吉尕,第四条》

别求威严对可怜人避而不见,终有一天,

帝王和乞丐进入黄土后都是平等的成员。

——《乌孜哈勒,奴斯赫》

好人的名声,在人间终将流芳百世,

为非作歹之徒,绝无任何口碑可言。

——《艾介姆,奴斯赫》

你要制定出仁爱信义的法度,

使黎庶无忧无虑,乐享安康。

——《艾介姆,琼乃额曼》

蠢人啊,快自愿放弃相互的恨与敌意吧,

否则,你纵然费尽心机也不能将命运改变。

——《艾介姆,奴斯赫》

这些唱词向人们展示了维吾尔人民提倡和谐共处,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宽容协调,应放弃相互的恨与敌意,反对好勇斗狠;告诉人们无论阶级出生如何高贵或低贱,人人都是平等的,我们都应平等对待;世界万物都应做到相互尊重,共存共荣,共同发展;人们应当加强自身修养,修炼善功,以求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间关系的和谐,方可无忧无虑、乐享安康。

这些唱词精炼、准确而真实地反映了维吾尔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裁丰富、种类繁多,包括哲人的箴言,先知的告诫,民间故事与传说等等,见证了维吾尔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吸收、融合和创造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歌颂了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的人类解放、自由与仁义的和谐思想,是维吾尔民间文化经久不衰的传承和自我表达形式。

二、追求自由、向往平等的热碧娅与赛丁

维吾尔民族是一个爱诗的民族,他们的血液中流淌着诗人的浪漫,他们的身上洋溢着诗人那甘为自由而牺牲的精神与气质。维吾尔先民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长篇叙事诗《热碧亚——赛丁》就是其中之一。这篇叙事诗用诗歌的形式讲述了一对向往自由爱情、追求平等生活的青年,他们不堪忍受封建压迫,用自己年轻的生命猛烈地叩响了封建王朝的丧钟。堪称是一部充满民主思想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诗歌取材于一个真实故事,现转述阿布都克里木·热合满在《丝路民族文化视野》[2]中对该故事内容的介绍。

在古老的西域,美丽的喀什噶尔泰里维楚克河畔柯克奇村庄中,住着一个小巴依亚库甫,他有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儿热碧亚。同村一位贫苦农民伊布拉音有一个为人正直、帅气而善良的儿子赛丁,两颗同样善良的心发生了碰撞,我们可爱的热碧亚和赛丁产生了真挚的爱情。善良的伊布拉音愿意帮助这一对青年成就他们的爱情誓言,但他也深深地感受到地位的悬殊所造成的阻碍,但这位慈祥的父亲还是决定去亚库甫家求亲。然而,势利的巴依亚库甫却无视女儿的幸福与快乐,一心只想着攀附权贵,他早有打算,想将美丽的女儿热碧亚许配给地位和财富都更胜一筹的大巴依贾毕尔,因此,他蛮横而粗暴地拒绝了这场门不当户不对的提亲。可怜的小伙赛丁精神极端苦闷,整日思念着热碧亚,最终悲惨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热情善良的热碧亚对赛丁的爱情矢志不渝,在一个凛冽的冬日,她怀着对心上人的一片赤诚与忠贞跳进了泰里维楚克河的冰窟中。冬去春来,冰雪消融后,珍视这对青年真挚爱情的村民们将热碧亚和赛丁安葬到一起。从此,这一对恋人勇于冲破封建樊笼的献身精神深入维吾尔人民的心中,成为世代相传的佳话。

长诗《热碧亚——赛丁》在维吾尔古典文学领域里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作品。它反映了处于封建压迫之下的维吾尔人民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向往和追求。这部悲剧的爱情长诗,唤醒了维吾尔民族沉睡在内心的追求自由、向往平等的思想,也借助男女主人公悲惨的命运表达了维吾尔民族对封建压迫的极大不满。这篇长诗通过对自由、正义、平等的追求,突出强调了平等观念,树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理念,倡导人们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主张人人平等、人际和谐,争取各阶级的平等互利、和睦和谐、共同发展。现代社会中强调的正是这种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际和谐的社会。

三、倡导团结、友邻和睦的麦西来甫

有着“聚会”、“欢乐的广场歌舞”之意的“麦西来甫”是维吾尔民族用智慧和热情创造出的一种在民间流行的娱乐形式,维吾尔民族是一个热情、奔放、喜爱歌舞的民族,勤劳而智慧的劳动人民将民族的歌舞和民间的娱乐融为一体,人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这种形式主要是以舞蹈为主,再配以歌唱。麦西来甫是聪明、热情、勤劳、勇敢、智慧的维吾尔人民的创造性艺术作品,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并传承至今的宏伟艺术遗产。

麦西来甫一般在大型的节日、婚庆时或是在田间劳作结束后的休息时间内开展,基本是不限时间,不限人数。在村落中举行麦西来甫时,几乎全村落的男女老少都会积极参加,人们欢聚一堂,吹拉弹唱、载歌载舞。麦西来甫这种自由而热烈的歌舞娱乐形式,由热爱生命、享受生活的维吾尔民族创造,它历史悠久,形式独特。在大型的节日或举行人生重要礼仪的时候,人们会举办大型的麦西来甫。每当这时,整个村庄的人们都会参加,其场面甚为壮观;而在农闲时候或是夏日农活结束的傍晚则会经常举办小型的麦西来甫,就是几家相熟的邻居参加,场面虽不盛大,但也不乏温馨。麦西来甫这种内容丰富,形式多变的维吾尔民族民间艺术,反映出维吾尔民族热爱生活、人际和谐的理念和精神。维吾尔民族通过麦西来甫所表现出的和谐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维吾尔民族举办麦西来甫的场地来看,麦西来甫大都在有水有草有绿地的地方举办。维吾尔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热爱自然、喜爱生命的民族,他们在哪里居住,就会把绿色带到哪里,每家每户都会种植许多果树,为单调的沙漠增添一抹抹绿色。所以,当他们在自己种植的果园、河岸等地方举办麦西来甫,又被人们亲切而形象地称为“自然麦西热甫”。在“自然麦西来甫”中,表现出维吾尔先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自然观,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手段,是尊重自然、与自然相呼应的表现。

其次,麦西来甫增强了民族群众之间的感情交往,促进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发展,加强了民族荣誉感和凝聚力,构建了丰富多样、安定有序的和谐的精神生活环境。在麦西来普的各种活动中,强调的不仅仅是本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还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和睦共处,处处洋溢着幸福和谐的精神状态。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最后,麦西来甫通过其特殊的表演形式充分达到了“自我和谐”。所谓“自我和谐”,即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是作为个体的人在实践的基础上、在保持自有特质、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能使自身内部矛盾保持协调一致的状态,并真正做到身与心、灵与肉、理智与情感、知与行、物质追求与精神享受的相济相成。[3]

麦西来甫通过维吾尔群众欢聚一堂、欢歌起舞、人人参与的表演形式,不但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更能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情操。伴随着时代的步伐,麦西来甫将时代的主流精神以音乐的方式传递给人们,并渗透、内化到人们内心深处,从而打通身心的隔阂,获得美好的德性和心灵之和谐。

概言之,麦西来甫是维吾尔民族传统艺术的集合体,是和睦、团结、友爱的象征,它不仅能娱乐身心、协调人际关系,更能促进各民族间的情感交流,从而达到生态和谐、社会和谐及自我和谐的理想状态。

四、维吾尔传统和谐观的现代价值

一个社会的本质、特征和理想追求集中表现在该社会的基本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全体公民共同信仰的价值理念。这一基本价值观在引导社会价值方向和规范社会关系时应既突出强调社会整体利益、集体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要重视和关注对个体权利和个人正当利益的充分肯定,尤其要强调对广大人民群众个人积极性、创造性的维护和激发。[4]

中国自改革开放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逐步富裕,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也进一步提高,市场经济体制也趋于完善,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可喜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的市场秩序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且贫富差距较大,突出表现在东西部的差距仍然很大。那么,人们如何在个人差距中生存、生活和安身立命?如何实现道德的最好动力与经济的最强动力的生态互动?如何实现和谐社会及其长久的稳定与繁荣?

幸福是人的内在感受,而和谐则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自身关系的一种外在表现。和谐关乎着人际关系是否协调、社会发展是否顺利、自然环境是否文明等各个方面。现代意义上的和谐强调平等,提倡包容,鼓励交融,倡导有序,是对自由和平等的超越。

“一花不成春,独木不成林”,团结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建设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偏离群体,没有团结之心的人,则会变成一个孤僻的人;远离主流价值观的人,则会在发展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最终误入歧途。一个具有团结精神的人,会努力创造和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团结是表现个体精神品格的一种方式,可以让我们做一个精神高贵的人,使我们成为精神贵族。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腾飞,社会现代化进程步伐的的不断加快,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我们在享受物质生活带给我们的多样生活的同时,我们精神世界的前进地却相对进展缓慢。很多的社会调查显示,在物质资料富足的情况下,我们的幸福感却并没有上升,反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似乎人们心中已经被物质和无尽的欲望所充斥,可怜的精神已无立锥之地,这种现象和趋势是与发展经济的初衷不相符合的。

现如今许多的社会现象中,吸引着大众眼球的是大量的“官二代”、“富二代”在生活中对法律视若无睹或轻描淡写,并伴随着大肆炫富的行为;网络中大量的低俗信息侵略着我们的大脑;各色人等为争名逐利而放弃人性或践踏尊严等等,这些负能量的事件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国人的价值判断,影响和挑战着我们的价值观并无情地摧毁着我们的幸福感。过于贪图重视物质享受,将物质的满足作为唯一的价值目标,并为此不择手段,甚至违法犯罪,这样的纯粹的功利主义思想,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追其根源,是积极向上、正确和谐观的缺失所导致的。对和谐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知和谐为何物?更不知如何方能获取幸福与和谐?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迷失自我,一味地痴迷于对物质享受的追求,愚钝而一厢情愿地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幸福与和谐,实则却逐渐导致了内心的空虚与心智的匮乏。

幸福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感受,是一种精神的状态,然而现实社会却往往忽略了其居首要之位的精神状态。维吾尔传统幸福观向我们传递的幸福是一种德性幸福观,幸福即德性,获得幸福的过程就是人德性养成的过程,更是修炼自身的过程。在此修炼的过程中,人们要懂得知足,长存感恩之心,这是人内心德性的体现,是一种智慧的人生态度,也是幸福之路得以平坦畅通的通行证。幸福的实现是通过自身、社会和国家三方的共同努力而获得的,幸福是公平而平等的,每一个个体都有权得到它,只要我们具备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愿望、清晰而思辨的头脑、德才兼备的修为、开拓创新的实践技艺,有创造性的、有目标的生活,完善自身,向善抑恶,形成德性,即可收获幸福,此时,亦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在维吾尔传统的和谐观中,个体内心的幸福和群体的幸福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但二者的地位有所不同,更看重群体的幸福,集体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它是道德的核心,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如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们需要的是团队的精神,需要的是团队协作的综合竞争力,我们若想达到个体的完满,获得个人的幸福,必然要同他人协作,小溪只能泛起破碎的浪花,百川纳海才能激起惊涛骇浪,从偏安一隅到遍地开花,需要的正是风雨同舟、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如此才能给个体插上腾飞的翅膀,以永不褪色的集体精神开创美好的未来。

[1]阿布都秀库尔·穆罕默德伊明.维吾尔木卡姆宝库[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3.

[2]阿布都克里木·热合满.丝路民族文化视野[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79.

[3]高东帅.马克思和谐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D].湖南衡阳:南华大学,2010:56.

[4]吴福环.现代文化引领新疆发展[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163.

Uygur Traditional Concept of Harmony

ZHAO Xia
(Language Department,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3)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Uygur culture,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tents of Uygur traditional concept of harmony, its basic features and its modern value. Then the Muqam Art, vibrant and highlighting justice, developing during the Yarkand Khanate period, the long narrative poem “Re Biya-- Siding” pursuing freedom and longing for equality, and Meshrep combining wisdom and passion, unity and harmony are elaborated in the article, which reflects the traditional Uygur people’s harmonious thought to pursue their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society and individual himself.

Uygur; the concept of harmony; philosophy

D64

A

1009-9545(2016)03-0001-04

2016-08-14

2016新疆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XJNUBS1614)

赵霞(1976-),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疆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中心成员,主要从事新疆民俗文化与文献研究.

猜你喜欢
木卡姆维吾尔民族
我们的民族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浅谈木卡姆艺术与民间艺人
——以新疆莎车县为例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刀郎木卡姆乐器伴奏模式及其生成过程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吾铁库尔先生和维吾尔木卡姆研究
维吾尔医治疗卵巢囊肿40例
维吾尔医综合治疗60例慢性胃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