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边疆大学生爱国情感培育路径建构

2016-03-02 20:35陈访贤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培育

陈访贤

(新疆医科大学 学生处,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边疆大学生爱国情感培育路径建构

陈访贤

(新疆医科大学 学生处,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爱国情感培育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而边疆多元文化是高校爱国情感培育的外部环境、重要资源和有利条件。加强边疆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培育,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边疆多元文化为着眼点,以爱国情感培育为主要任务,以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最终目标,重点从思想认识提升、树立以现代文化引领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观念、以“五个认同”教育为核心、丰富高校爱国情感培育的途径与方法等方面着手,如此才能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落地”。

多元文化;大学生;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而爱国情感培育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环节。加强爱国情感培育,是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提升高校德育工作质量的客观要求。边疆大学生对本民族、本民族文化、家乡表现出高度的认同,如何将这种高度认同提升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祖国的认同,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感,是边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多元文化是边疆高校爱国情感培育工作的外部环境、重要资源和有利条件,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培育要依托好、利用好边疆多元文化。概括地讲,边疆多元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吸收、融合的基础上整合形成的特殊地域性文化。而爱国情感是对归属于祖国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对祖国具有肯定性质的一种心理体验,它涉及到祖国的一切要素,反映个人对祖国的依赖关系。本文着眼边疆多元文化,探讨构建边疆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情感培育的路径,以期为工作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

一、进一步增强边疆大学生爱国情感培育的认识

首先,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边疆大学生爱国情感培育的重要性。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爱国情感培育是传承、弘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在边疆高校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大大学生爱国情感培育力度,是引导他们树立深沉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是积极抵御和防范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实现边疆稳定与长治久安的需要;是强化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培养民族团结意识、思维、感情和习惯,不断增强批驳和抵御暴恐的信心和决心,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需要;是开阔眼界,树立开放包容、胸怀祖国的豪迈气魄,理性看待外部世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是树立胸怀祖国、服务边疆的意识和决心,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转化为建设边疆的实际行动,推动边疆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其次,要充分发挥边疆多元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对大学生爱国情感培育的积极作用。边疆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培育,既要体现统一性的要求,也要发挥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边疆多元文化尤其是其中的优秀文化元素的积极作用。这有助于充分运用边疆多元文化,搭建中华文化认同基础;挖掘爱国主义文化元素,丰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情感提升为对中华文化的情感。

二、树立以现代文化引领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观念

“实现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也必将融入到这一进程当中去。”。[1]边疆民族文化也面临现代转型的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以现代文化引领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观念,除了具有推动边疆民族文化现代转型的意义,还具有促进民族团结、强化爱国情感的意义。

第一,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进共识,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举措。为此要强化“五个着力”,即着力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教学水平,除了继续加大教改力度,还要把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教学的督导考核、对民族大学生的引导作为核心环节来抓;着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结合起来;着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学生鼓舞斗志、追求进步、奋发有为、积极实践;着力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环境建设中,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之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力量和行动指南;着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念,重点抓好校园氛围营造、思想认识提升、道德实践活动和选树先进典型等环节,提升大学生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辨别美丑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增强文化自觉,正确对待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首先,培育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态度。要树立文化批判精神,坚决反对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使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在变革中才能求得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绵延不息,只有以扬弃的态度才能实现民族文化推陈出新、枝繁叶茂;要树立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认识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部分,认识到我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从未中断;要确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推动民族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形成一致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念,形成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的文化氛围,形成多种文化共荣共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其次,培育正确理解民族文化现代化作用的思想。“文化是人为和为人的统一体”,[2]要树立民族文化现代化的意识,明确民族文化现代化的作用,认识到民族文化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加强国家认同的有力举措。最后,培育正确区分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的意识。要认识到民族和宗教属于不同的范畴;民族文化比宗教文化的外延更广,宗教文化只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方面[3];尽管宗教文化对信仰宗教的民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民族文化对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本质的意义。

第三,以开放的心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和谐共处。大学生要树立开放的心态,以实际行动推动各民族文化共荣共生。要树立正确对待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观念,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自豪感,采取辩证扬弃的态度科学对待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坚持以开放的心态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交流,大力传播现代文化理念和行为方式,树立现代思想意识,增进日常交往、交流、交融,在相互了解和交流中增进友谊和情感。要重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独特的文化传统是民族存在的基础。[4]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文化,认可其他民族文化的历史、特点与差异。包容其他民族文化,摒弃文化偏见,消除文化歧视,接纳文化差异。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互信、欣赏和交融,既要消除民族歧视和心理防范意识,树立“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不分你我、心灵相通、共担风雨”的观念,也要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一个个“微行动”,推动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交流,打破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玻璃门”,消除文化隔阂,增进文化互信,引导文化欣赏,促进文化交融。

三、以“五个认同”教育为重点,强化爱国情感培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个认同”是指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爱国情感培育要以“五个认同”教育为核心,把提高情感培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作为出发点。

第一,加强历史和现实教育,增强弘扬爱国主义传统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历史和现实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擦亮眼睛,明辨是非。首先,在进行中华民族发展史及中华文化发展史的教育中,做到“四个讲清”,即讲清“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命运共同体;讲清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各民族人民大团结高于一切,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高于一切;讲清中华文化既不是汉族创造的,也不是少数民族创造的,而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讲清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次,在进行党领导人民的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中加强边疆“三史”(边疆历史、边疆民族发展史、边疆宗教演变史)教育,要重视在展现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在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和新旧边疆的历史比较、在介绍中国国情国力国威、在感受国家对学生的优惠政策的过程中开展边疆“三史”教育,通过现实感受坚定对祖国发展、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最后,在进行世情、国情、党情及边疆区情教育中,把现实教育与责任教育结合起来,把学生的成长成才与时代赋予的使命结合起来,把教师积极引导与学生主动参与结合起来,让学生既了解当前情势,又懂得时代和社会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第二,加强“五观”教育,增强国家观念和感恩意识。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本质上就是引导受教育者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抵制各种错误观念。要增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既要把基本理论和观点讲细讲深、讲透讲明,也要联系实际,把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及其成功实践融入到“五观”教育中,丰富教育内容,活跃教育氛围,增强教育效果;完善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教育内容与机制,内容上要讲清基本理论、主要政策、法律法规、成功实践、经验教训、责任使命,机制上要从组织领导、教学与研究、教材体系、经验交流与推广、教师培养等方面做起;以“不忘党的恩情、不忘祖国的温暖、不忘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程”为主题开展感恩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党的恩情、祖国的温暖和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程,将不忘党和国家的恩情转化为专业学习、成长成才、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

第三,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意识。公民意识教育是以理性认知为基础,以培养公民意识、提升公民素质、训练公民政治参与能力为目标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5]公民意识的培育离不开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要将公民意识教育贯穿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重点在国家意识教育、民主和法治意识教育、公德意识教育、权利和义务意识教育等方面做文章,培养主体自我建构和强化自我教育的能力;加强责任意识教育,整合资源,调整思路,创新方式,提升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坚持不懈地开展反对“三股势力”教育,将爱自己、爱学校、爱边疆、爱各族人民作为维护祖国统一大业的立足点,指导学生既关心专业学习和成长成才,又关注国家大事和国家利益,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自觉性;加强民主法治教育制度化建设,抓住宣传教育、建章立制、依规治班三个关键点,定期有计划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通过思想引导和道德实践,使“爱祖国”成为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既要分析学生不断变化的思想情况,动态把握学生思想实际,也要针对不同个体的思想实际实施差异化、个性化、特殊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还要及时回应学生的成长诉求,及时引导学生的思想进步,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思想实际相衔接、相对接。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激发爱国之情。坚持以人为本,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也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情感的现实要求。首先,要开展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育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有机统一起来,走出“小我”的思维局限,把为各族人民群众谋利益视为人生的最大幸福。其次,强化“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6]要加强政策指导,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汉文化的教学力度,构建完善“双语”教育模式。再次,重视人文素质和优秀人格的培养,把培养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精神和情感作为人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处理好专业课程教学与人文课程教学的关系。最后,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讲清爱国主义的要求与使命、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将专题教育和常规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思想意识的培养与日常言行的规范结合起来;在校园活动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性,丰富拓展校园活动内涵,传播弘扬勤奋学习、遵纪守法、热爱生活、富于创造、立志报国的正能量。

四、丰富高校爱国情感培育的途径与方法

将爱国情感培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需要高校围绕学生成才需求,以情感培育为目标,积极整合,不断创新工作途径、方法,重点在“六个结合”上下功夫。一是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爱国情感培育既要讲清理论事实,又要重视感官刺激。理论教育要突出真理性、价值性和可接受性,实践体验要突出主体性和参与度。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扩大活动参与面,打破单一传统的教育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从内心深处增进对祖国的认同。二是专题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专题教育要把提升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作为出发点,渗透教育要把凸显隐蔽性、间接性和广泛性作为出发点。全方位、多维度、整体化地推进,使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使学生内化为情感、外化为行动。三是课堂内教育与课外实践活动教育相结合。课堂内教育要突出教育的生动性、互动性,课外实践活动教育要提高教育的参与度和吸引力。四是将爱国主义典型事迹的宣传与学生自我感悟相结合。要将典型事迹与案例作为爱国情感培育的切入点,重点宣传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要培养学生自觉感悟爱国情感和体验的动力。引导学生转变态度,通过情景再现,提升思想境界,增进情感认同。五是加强宣传与营造氛围相结合。这种结合本质上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情与景的统一、他者与我者的统一。宣传工作要注重凝魂聚气、鼓劲造势,氛围营造要坚持贴近校情、活用形式,坚持“四个依托”,即依托校园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大学文化建设、日常教育活动以及学生密集的场所强化氛围营造,使学生时刻感受爱国主义的巨大力量。六是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爱国情感培育要整合高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和家庭、社会的引导作用。校内教育要加强领导、全员育人,校外教育要整合资源、多管齐下,共同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服务。

[1]王彦达,魏丽,马兵.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趋势[J].满族研究,2005,(2):29—33.

[2]费孝通.论文化的生与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82.

[3]王颖,秦裕华.关于新疆民族文化认同与宗教认同[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76—79.

[4]滕星.族群、文化与教育[M].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2:286.

[5]孙秀玲,赵莉.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模式建构路径[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6):178—183.

[6]顾华详.新疆双语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对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8,(5):110—118.

Patriotic Emotion Cultivating Channels Construction of Undergraduates in Borderland Colleges Based on Background of Multi-Culture

CHEN Fang-xian
(students' affairs division,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Xinjiang 830011)

Patriotic emotion cultivating is the found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triotic education. Multi-culture in borderland is external environment, significant resource and favorable condi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triotic emotion cultivating. Enhancing awareness,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modern culture guiding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of ethnic groups' cultures, seeing “Five Identities“ education as the core, enriching ways and mean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triotic emotion cultivating should be mainly carried out to strengthen undergraduates’ patriotic emotion cultivating in borderland, with taking the modern culture as the leading, multi-culture in borderland as starting point, patriotic emotion cultivating as the main task, undergraduates' growth as the ultimate goal.

multi-culture; undergraduates; patriotic emotion

G641

A

1009-9545(2016)03-0093-04

2016-07-10

国家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2013年度一般项目(13BKS05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2013年度一般项目(13BKS002)

陈访贤(1980-),男(土家族),讲师,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培育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