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腐蚀》小序的理解

2016-03-02 17:10杨芝明
学语文 2016年3期
关键词:小序腐蚀特务

□杨芝明



我对《腐蚀》小序的理解

□杨芝明

茅盾先生的长篇小说《腐蚀》,写作于1941年初夏,是以“皖南事变”为历史背景的,《腐蚀》的发表,打击了敌人,教育了人民,在广大读者中,尤其国民党统治区的青年中,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腐蚀》由作家的“小序”和作品主人公赵惠明的52则日记组成。“小序”不满千字,概括的内容却广阔而深刻。我觉得它有这样五个方面的作用:其一,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陪都,即重庆,巧妙地交代了小说描写的典型环境。当时的读者都能了解,陪都是个怎样的处所:这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巢穴,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蒋、汪、日合流,鬼魅横行的地方。其二,“小序”关于作品主人公“日记”的细节的叙述,加强了这部艺术作品的真实感,从而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其三,“小序”中特别点明 “K和萍”,联系作品的实际描写,我觉得作家意在告诉读者这一对青年男女是不容忽视的艺术形象:他们是“日记”主人公生活视野中的重要人物,是促使“日记”主人公走“自新之路”的动力之一,也是作家满腔热情地歌颂的革命青年,黑暗中的 “火花”。其四,“小序”中还写了这样一段愤怒的、沉痛的、富有深意的抒情语言:“呜呼!尘海茫茫,狐鬼满路,青年男女为环境所迫,既未能不淫不屈,遂招致莫大的精神痛苦,然大都默然饮恨,无可伸诉。”这不仅抒发了作家对国民党法西斯特务统治的无比愤慨,也表达了作家对国统区不幸失足或徘徊歧途的青年的深切同情。作家战斗的锋芒主要指向国民党特务统治、卖国求荣的罪行,对于那些已经失足或徘徊歧途的青年,意在唤起和鞭策他们猛醒,从“尘海茫茫”中辨别正确的政治方向。其五,点明了为什么取名《腐蚀》:“聊以概括日记主人公之遭遇云尔。”即主要表现赵惠明在“尘海茫茫”中不幸失足,灵魂逐渐被腐蚀,以至堕落为特务的过程。

《腐蚀》采用“日记”体裁,作家着重剖示的又是一个逐渐堕落为特务又力图自拔的女青年的复杂的矛盾心理,加之时代远隔,这就给今天的青年读者阅读和正确理解这部作品带来一定的困难,而《腐蚀》的“小序”应该说同鲁迅《狂人日记》的“小序”一样,是青年读者的一位“好向导”。要正确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作品主人公形象以及小说所描写的典型环境,我们不可不仔细地阅读和思索作家颇具匠心的“小序”。

[责编张应中]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小序腐蚀特务
胡安国《春秋传》征引诗小序考
伦理与自适:《归去来兮辞》小序中所揭示的陶渊明归隐原因分析
由档案史料管窥上海解放
AB换数
镀锌产品表面腐蚀现象研究
郭沫若巧戏特务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芮良夫毖?小序》研究
一块明代“特务”的牙牌
如何写好志书小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