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让思绪在空白处飞扬

2016-03-03 20:31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五协小学542825苏春红
小学教学参考 2016年34期
关键词:小艇想象文本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五协小学(542825) 苏春红

立足文本,让思绪在空白处飞扬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五协小学(542825) 苏春红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多是经典佳作,常常留有些空白点,给读者予自由想象的空间。补白带给学生的是文本体验的内化,是思想情感的提升,更是思维水平的发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背景处、情节处和拓展处进行补白,让学生感受文本的内蕴,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升华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在文字的浸润中成长。

阅读教学文本补白

留白,即在艺术创作中留出“空白”,让读者发挥想象力,领悟神韵,聆听弦外之音,从而取得“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现文本中的留白之处,让学生深入文本的情境,走入作者的心境里进行补白,激活思维、升华情感,让他们在文字的浸润中茁壮成长。

一、背景处补白,激发对无字句的兴趣

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多是名家名篇,是作者人生经历和积累后的倾吐。由于小学生在生活环境、生活体验等方面都与作者相距甚远,即使作品再好,他们也无法感知文本的精妙之处。为此,教师要给学生体验文本,利用背景的补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如,利用前置性任务或者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补白写作年代、作者背景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体验,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沟通。例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教师说: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游玩,好吗?(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座古城,水路相通,石桥浮现)面对这样优美的画面,孩子们心中充满了向往之情,对威尼斯小城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接着,教师让学生想象一下“威尼斯小艇”的样子。有的说像月牙,有的说像豌豆。在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中,教师多媒体出示,将“小艇”的形象呈现在孩子们面前。“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样营造出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满足了孩子们的成就感。在背景的补白中,孩子们走进了威尼斯,认识了小艇,全身心沉浸于文本之中。

二、情节处补白,邂逅无字句处精彩

创作文本时,作者往往在行文中留下一些空白之处,等待着“懂”的人前来造访。语文教学,讲究的是文字的艺术,通过形象的语言和具体的文字,让缥渺的想象有了着落、依托。正因为想象的融入,才让语文教学充满美丽的色彩,让语文课堂有了生命的灵动。为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补白文本背后的情节,以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知文本的宽度,增加文本的厚度,在无字处邂逅精彩。例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师生聚焦父爱,一同感受父爱的“了不起”。

师: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奋力挖掘着,此刻他的心里会想什么?

生:他一定会想,儿子还活着,一定还活着。

师:联系上下文,父亲还可能怎样想呢?

生1:赶紧挖吧!希望快点找到儿子,希望奇迹出现。

生2:我绝不能停下来,儿子等着我呢。

师:在漫长的38个小时里,这位父亲就这样伴着孤独与苦闷,身心俱疲……

接下来孩子们的朗读充满了紧张和期冀。情节的补白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推动了情感的升华,更成就了课堂的精彩。在教师的引领下,孩子们想象补白,领悟作者独具匠心的表达和布局安排。

三、拓展处的补白,丰富无字句处的内涵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多是大家之作,写作风格、语言运用有着许多独到之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捕捉到言语运用的规律和言外之意,并让学生有效拓展,一定能点燃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前行,增进对文本的理解,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即将下课,孩子们还沉浸在文本中。于是,教师抓住这难得的契机,让学生把“鸟的天堂”看作一处旅游胜地,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导游词。在这样的拓展环节中,孩子们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奋和喜悦:“你听过巴金爷爷笔下的一篇美文吗?你听过百鸟和鸣,感受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吗?你见过一棵长成绿洲的大树吗?那就来鸟的天堂吧!”孩子们的语言细腻传神、生动有趣,每一个句子都表现出对绿树的呵护、对鸟儿的亲近、对自然的热爱。有了这样的补白,孩子们对鸟儿的感情深了,对作者的理解透了,对文本的感知和语言的运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总之,补白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态度。补白带给学生的是文本体验的内化,是思想情感的提升,更是思维水平的发展。教师一定要立足文本,善于发现空白、填补空白,缩短生本的距离,让学生沿着作者的心迹前行,任思绪飞扬,邂逅不曾预约的精彩。

(责编韦雄)

G623.2

A

1007-9068(2016)34-022

猜你喜欢
小艇想象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池上
快乐的想象
威尼斯小艇的“秘密”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