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诗生活

2016-03-03 03:09徐昌才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6年1期
关键词:汪伦孟浩然李白

徐昌才

唐朝是一个诗歌王朝,诗人地位崇高,诗歌广泛流行,上至天子,下至小民,乃至贩夫走卒、偷鸡摸狗之流,莫不酷爱诗歌,尊敬诗人。

唐代大诗人李白名声远播,粉丝万千,所到之处,大受欢迎,不少诗歌爱好者追随李白,崇拜李白几乎到了如痴如狂,不能自拔的程度。最有名的要数诗人魏颢。魏颢最初叫魏万,曾在王屋山下做隐士,号为“王屋山人”。他自言平生自负,人们也都觉得他狂,但此狂人对李白却是非常敬慕。为了一睹李白风采,魏颢千里追寻,打听到李白在哪里,他就追到哪里。从王屋山出发,一路追到浙江天台山,可惜每次都是他刚到,就被告知李白已经走了。魏颢跋涉三千里,历经半年,才终于在广陵,也就是今天的江苏扬州与李白相遇了,并激动地奉上他四十八韵的长诗《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李白大为感动,与这个年轻人结为忘年交。李白说魏颢爱古好游、超凡出世,预言以后他必著大名于天下,并对魏颢说:“你以后发达了,千万不要忘了老夫我,还有我的孩子明月奴呀。”事实是后来魏颢果然考中了进士。当时李白还托付魏颢把自己的诗文编成集子。在魏颢返还王屋山时,李白写了一百二十韵的长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以赠别。

魏颢之外,李白的超级粉丝还有大名鼎鼎的汪伦。汪伦,黟县人,曾任泾县县令,卸任后由于留恋桃花潭,特将其家由黟县迁往泾县。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素好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

但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打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段。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早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一个桃花盛开,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李白即将乘舟启程,村民们闻讯赶来,为李白送行。他们踏地为拍,载歌载舞,用歌声表达对大诗人的一路祝福和不舍思念,用美酒冲淡离别的感伤和再会的渺茫。面对美丽的春天,芳香的美酒,热情的村民,还有动听的歌声,李白一生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他感动了,作为诗人,他对这份深情无以回报,他只能从心底喊出遗响千古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清澈透明,这多么像汪伦那质朴纯洁的品格!桃花潭水深达千尺,也远远比不上一个汪伦,对我李白的深情啊!李白感动于一次离别的浪漫和深情,他一定不会知道他的这次经历却感动了我们一千年,一万年!他的这位朋友也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间。

李白是一个傲视权贵、粪土王侯的人,一生行事为人狂放洒脱,唯我独尊,但是,大诗人也有放下身段、谦卑恭敬的时候,特别是对孟浩然这位风流潇洒、超凡脱俗的大诗人,李白更是表现出一种顶礼膜拜、五体投地的尊敬与仰慕,其诗《赠孟浩然》如此写道: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是个性情人,有话直说,有情直抒,不转弯抹角,不拖泥带水,不去想风花雪月雕章琢句,不采用花鸟草木比兴寄托,总是心有所感脱口而出。这首诗的开篇,诗人放言自己喜欢、欣赏孟老先生,而且说得很自豪,很光荣。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属于前辈诗人,因此,诗人称之为“孟夫子”,无限爱戴,无比尊敬。爱就是爱,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可见这种感情由来已久,真挚强烈。李白一般不会轻易对一个人如此直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赏爱之情,孟浩然是个特例。

李白为什么如此崇拜孟大诗人呢?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又言,英雄惜英雄,诗人爱诗人。李白作为一个浪漫主义大诗人,肯定欣赏那些与自己性情相近,气质相似的诗人,孟浩然就是其中一个。从孟大诗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理解李白的崇尚和喜好。就诗人描述的内容来看,至少孟大诗人身上有三点是李白非常欣赏的。

其一,风流潇洒,名播天下。何谓“风流”?风拂大地,水流江河,行于所行,止于所止,自自然然,一派天真,一派本色,这就是风流;用之于人,指孟浩然坦荡率真,任性随情,自然潇洒,风神散朗的风范,也就是中国古人常说的“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其二,淡泊名利,追求隐逸。孟浩然早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看清了世间的功名利禄、官场倾轧,他才华横溢,能力高强,却不出来求官做,不想沽名钓誉,等到他头发白了,仍然隐居山中。“红颜”指年轻气盛,风华正茂的时候。“白首”指白发苍苍,年迈体衰的时候。“轩”是做官的人所乘的车子,“冕”是做官的人所戴的帽子。“白首”与“红颜”呼应,暗示孟浩然人生绝缘官场,远离名利,活在山林,活出自我。一“弃”一“卧”,对比鲜明,感情强烈。诗人放弃了功名富贵,放弃了追名逐利,归向隐逸,归向内心,以清山秀水为家,与松风白云做伴,好不自在,好不滋润!

其三,潇洒人生,不屑权贵。迷恋花花草草,欣赏良辰美景,对月吟诗,临风举酒,自得其乐,自在逍遥,不愿去从政为官,不愿去侍奉国君,为自己活着,为性情活着,为自由活着,哪管他官高权重?哪爱他腾达青云?哪稀罕蝇头小利?古人将酒分成两等:一种是滤过的酒,叫清酒;另一种是刚刚酿好还没有过滤,酒上还有浮沫的,叫浊酒。古代诗人喜欢喝酒,就是把清酒称为圣人,浊酒称为贤人,当找不到圣人的时候,只好去找贤人,人喝酒醉了就叫“中酒”,诗中“中圣”就是喝清酒喝醉了,岂止是喝酒喝醉了?从诗人的心志追求来看,又何尝不是醉皎皎明月,醉万紫千红,醉青山绿水呢?醉到执迷不悟的程度,醉到不省人事的程度,忘记了尘世,忘记了名利,忘记了国君,自己就是自己的国君,还有什么比这种洒脱不羁、随缘任运的生活更快乐的呢?endprint

李白欣赏孟浩然的风范举止、人生品德和心志追求,一说起这位心中的偶像,诗人就激动,就自豪无比,幸福无比。他似乎觉得,任何言语都难以表达他内心的崇敬景仰之情,他似乎感觉到孟大诗人就如同一座高大的山,“高山仰止”,自己永远也达不到他的高度,所以只好谦卑地站在山脚,沐浴习习清风,虔诚地敬仰、崇拜他的品德了。孟大诗人是一座山,永远耸立在李白的人生旅途上;孟大诗人是一座丰碑,永远屹立在李白的心中!

其实,孟浩然也不全是忘怀尘世,淡泊功名的人,和很多封建文人一样,有才情理想,有远大抱负,就希望贵人提携或是金榜题名,给自己一个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机会。孟浩然写过一首干谒诗,描绘洞庭山水,颂扬时代圣明,表达自己崇拜达观显贵,希图报效朝廷的思想。其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如此写道: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典型的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投赠当时位居宰相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器重。

前面两句写景,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壮景造势,势涉情思。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涵”字点明洞庭湖汪洋浩阔,与天相接,吞天吐地,包容万象的恢宏气度。“平”字横向着眼,极见湖水浩渺,视野开阔;“太清”纵向描绘,给人以天高地阔,玉宇澄清之感。开头两句写洞庭湖极开阔也极涵浑,容纳了千溪万河,润泽着千花万树。

三、四两句实写洞庭。水汽蒸腾,如烟似雾,仿佛江边湖畔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水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葱葱。湖水翻江倒海一般澎湃汹涌,稳固如山的岳阳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匐在它的脚下,显得异常渺小。“蒸”字渲染一种湿漉漉、水淋淋的气氛,给人以孕大含深、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几近坍塌,极显湖水喧嚣动荡,桀骜不驯的自然伟力。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四句写景,看似不涉干谒,不关情思,其实不然。才情卓异,奇思妙想如孟浩然者泼墨如水,浓描洞庭,绝不是等闲之笔。孟浩然的高明就在于表达心意,旁敲侧击而不显山露水。这天地之间的浩荡汪洋的一湖秋水,既烘托出作者经世致用的凌云壮志和积极进取的勃勃雄心,又暗示张九龄宽宏大度,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壮景奇观,惊天动地,隐喻风流俊杰即将横空出世。此为崇拜自然,托水言志!

诗歌后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触景兴怀,就近设喻。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在野之身,满腹经纶,满怀壮志,却无人接引,无人知赏,不禁悲从中来,就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意谓在这个伟大光明的太平盛世,自己本该一展宏图,大有可为;现在却是闲居无聊,浪费光阴。诗人心有不甘,气有不平而倍感愧疚,甚至羞于见人。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志,说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却找不到门路。

最后两句诗人向张丞相发出呼吁。“钓鱼者”暗指当政掌权的人物,其实是专指张丞相而言。这两句的意思是:德高望重,权倾朝野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造福万民,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您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崇拜之情罢了。谦卑遗憾的字句之下暗含隐忍待发,将以有为的心机。

李白一生也喜好求仙访道,交结隐士,向往那些行踪不定,闲云野鹤一般的隐士生活,崇拜那种超蹈尘外、放浪形骸的自由风采。其诗歌《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这样写的: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寻访道士不遇,一般人看来,这是很懊悔,很烦心的事情,可是,你看李白是何心情,又是如何写的。这位道士到哪里去了呢?清山秀水,深林翠竹,小径弯弯,古刹幽幽,四野清静,空无一人。没有人知道主人云游何方,也无由打听主人行踪去向,这位空空道人像雾一样虚无缥缈,像风一样来去无踪,给李白也给我们留下了梦幻一般的谜团。难怪诗人要倚松而立,心生愁绪了。不过,我觉得说诗人“愁倚两三松”,倒不如说诗人一头雾水,一片茫然;说诗人一头雾水,一片茫然,倒不如说诗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是吗?我宁可相信李白是一个才情浪漫、飘逸不群的诗人,是一个聪明颖悟、天资过人的天才,但他固然因主人去向不明而困惑不已,愁思满怀。可是,前面六句山水幽美风光的描绘不是已经形象地暗示了主人的环境居所和心性志趣吗?我们由此不也可以体察到诗人心仪淡泊,神追高洁的情怀吗?

请看作者笔下的独具风神的系列意象: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桃花带露,浓艳醒目;林密山深,钟声杳然;云遮雾绕,翠竹摇曳;青山耸立,流泉飞持;四野空旷,苍松无语……桃花,灼灼其华,点亮了诗人缘溪而行,穿山进林的小路,点示出道士居所如世外桃源般超尘拔俗的别样神韵;翠竹,劲健挺拔,清幽绝俗;苍松,庄严肃穆,傲岸不屈;流泉,银光闪闪,飘逸不俗……凡此种种,无一不烘托出道士独步青云、高蹈尘外的高洁人格,无一不表现出道士放浪山水、啸傲山林的自由情怀。

如此说来,一山一水,一花一竹,一泉一松,都是主人生命情趣的自然折射。他寄身山林,以青松翠竹为伴,以山泉桃花为友,远离尘世而心性高洁,抱朴守真而孤标独傲。李白分明是体悟到了如此生气活现的情趣,他高兴都还来不及呢,哪里还有心思去惆怅呢?他不是早就已经看见了老朋友形散而神现的生命情怀了吗?道士走了,走得远远的,无影无踪;道士又回来了,满目青山,遍地竹林,一路山溪,一脉飞泉,丛丛桃花,悠悠钟声,全是道士的神韵化身啊!道士在李白的眼里心间,也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

尤有意思的是,唐代诗人李涉竟然因为一首诗歌救了自己一命。据《唐诗纪事》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日:‘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日:‘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豪酋闻之,饷以牛酒。”这件趣闻不但生动地反映出唐代诗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诗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广泛——甚至可以用来酬应“绿林豪客”。趣闻中提到的李博士就是李涉,其诗《井栏砂宿遇夜客》是这样记叙这个故事的:endprint

暮雨潇潇江上村,

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

世上如今半是君。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井栏砂村,一个依山傍水,人迹罕至的地方,时间是细雨潇潇的傍晚。村寨环境一派安宁祥和,绝非风高放火、月黑杀人的阴森恐怖。环境描写交代了诗人投宿的时间、地点,也暗示了诗人可能遇盗的情节,更重要的是诗人刻意渲染出一种诗意静美的气氛,为人物出场作铺垫。人物是“绿林豪客”。注意,诗人不说“地痞流氓”、“恶棍强盗”,而称之为“绿林豪客”,是尊重礼待,是欣赏有加,是不惊反喜。“绿林豪客”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行侠仗义,打富济贫,不平则鸣,挺身而出的侠客风范。他们不是落草为寇,行凶抢劫,不是两眼只见钱,杀人不眨眼,不是粗鲁莽撞,蛮横无理;而是侠肝义胆,公平正义的化身,是英勇无畏,坦荡磊落的写照。诗人称他们为“客”为“君”,为“绿林”好汉,欣喜、赞颂之情尽在不言之中。事件是绿林豪客不但不伤害诗人半根毫毛,反而向诗人索要诗文。“夜知闻”很有意思,试想,这样一个静谧幽美的夜晚,诗人邂逅一群以“打劫”为生的“强人”,他们不劫财,不劫命,倒是久闻诗人大名,对诗人崇拜有加,竟然想到要“劫”诗,天底下有这样奇怪的事情吗?诗人的诗名远播,以至于在这荒山野岭的井栏砂村,在这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幽幽夜晚被一群“强人”知晓,而且他们是如此喜欢诗歌,视为比金钱财物更宝贵的东西。文人苦心孤诣搞创作最大的欣慰奠过于有人知晓、欣赏自己的作品了。我们完全可以想见李涉是何等惊奇!又何等欢畅!这群“强人”爱好风雅,尊重诗人,友好善良,毫无坏心,我们实在应该对他们鞠上一躬才是。

经历了这样的事情,诗人想得很多,颇有感慨。自己早年与弟弟李渤隐居庐山,后来失意又归隐,诗中颇多“转知名宦是悠悠”“一自无名身事闲”“一从身世两相遗,往往关门到午时”一类句子,其中不免寓有与世相违的牢骚。此则诗中所谓“不用逃名姓”云云,则是对上文“夜知闻”的一种反拨,是诙谐幽默之词,意思是说,我本打算将来隐居避世,逃名于天地间,看来也没有必要了,因为连你们这些绿林豪客都知道我的姓名,更何况“世上如今半是君”呢?

表面上看,这里不过用诙谐的口吻对“绿林豪客”的久闻其诗名这件事表露了由衷的欣喜与赞赏(你们弄得我连逃名姓也逃不成了),但诗人脱口而出的“世上如今半是君”这句诗却无意中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感受与认识。诗人生活的时代,农民起义尚在酝酿之中,乱象并不显著,所谓“世上如今半是君”显然别有所指。它所指的应该是那些不蒙“盗贼”之名而所作所为却比“盗贼”更甚的人们,是诗人刘叉在《雪车》中所痛斥的“相群相党,上下为蟊贼”之辈,相比之下,这些眼前的“绿林豪客”如此敬重诗人,崇拜诗歌,友好善良,富于人情味,倒显得格外亲切可爱了。

白居易的粉丝葛青在浑身上下刺了三十多首白居易的诗歌,又在身上刺了三十多幅与诗歌相配的诗意图,人称“白舍人行诗图”。杜甫的粉丝张籍十分单纯地相信“吃什么补什么”,他将杜甫的诗集焚烧成灰烬,加入膏蜜,像喝补药一样,每顿必饮,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写出杜甫那样的诗歌。李商隐的粉丝白居易常说:“我死之后,来世能做李商隐的儿子就知足了!”爱诗成癖,数不胜数。几乎可以这样说,每一个诗人背后都有一段近乎走火入魔的故事,每一首诗歌背后都有一颗敏感的心。作诗呕心沥血,读诗肝胆相照,彼此呼应,彼此崇拜,方有诗意唐朝,方有唐朝的诗意。endprint

猜你喜欢
汪伦孟浩然李白
读故事编故事之《赠汪伦》
诗仙李白的归宿
春晓
春晓
倒下的那一刻
泪别汪伦
春晓